法王噶瑪巴於維吉尼亞州開示〈修心八頌〉

時間:2018年7月12日
地點:美國 維吉尼亞州

20180712_法王噶瑪巴於維吉尼亞州開示〈修心八頌〉

法王噶瑪巴應首府地區佛教協會(Capitol Area Buddhist Association)和華盛頓特區的藏人團體的邀請,於維吉尼亞州泰森角萬豪飯店(Tysons Corner Marriott)給予〈修心八頌〉開示。之前,法王與多位美國眾議員在國會大廈遊客中心(Capitol Visitor Center)慶祝達賴喇嘛尊者華誕,這項開示為其相關活動。

法王首先問候主辦單位,以及在場的華籍和越南籍等各國法友。接著,法王直接進入今天的主題,給予噶當派大師朗日塘巴修心口訣的開示。以下為開示摘要:

〈修心八頌〉為如何為利益有情而發菩提心之要訣。

第一偈
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
依彼能成究竟利,願常心懷珍愛情。

第一個偈文教導的是,我們應如何看待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眾生。我們應當以慈悲且如法的方式來看待眾生,這點非常重要。傷害眾生只會導致自己的痛苦。另一方面而言,如果我們發菩提心,並且以和諧的方式來對待眾生,我們就可能成就遍知的佛果。總而言之,這偈在教導我們,獲得圓滿的證悟取決於其他的有情眾生:我們的利他之心能夠開啟成佛之道,並且引領我們邁向正覺佛果。因此,志求圓滿證悟者當珍愛眾生,把眾生視為是最上。

第二偈
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人卑,
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

我們要從內心深處,勇敢地將他人視為比自己更好。大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海處於所謂最低下的「海平面」,所有的河流最終都會流入大海,因此大海能夠納受百川之水。同樣地,如果我們可以捨棄自己的傲慢,生起真正的謙卑,我們就能夠欣賞他人的功德,並且從他人身上獲得知識,那麼這些就會像是河入大海般的流入我們。無論我們去到哪裡、見到什麼樣的人、處於什麼樣的情境,我們都會有所學習成長。如果我們能夠對治自己的傲慢,恆常保持謙下和開放,那麼每一個境遇都會是我們體驗和學習新知的機會。

第三偈
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即將惱害自他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前一個偈文告訴我們,當視他人為最上、最重要。然而,要這麼做到,其實並不容易,因為有時候我們無法接受所有眾生都高過自己。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看著自己的這種心態,而且要了知它來自於自己的煩惱。接著,我們就要思維煩惱,以及煩惱恆時主宰著我們,為我們帶來許多問題。如果能夠清楚的看到煩惱的過患,我們就可以清除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心態。依賴著正念和警覺,我們就可以在煩惱初生起時有所覺知。

我們可以看到,受過修心訓練者和沒有受過修心訓練者,他們面對煩惱的方式顯著不同。例如,當內心即將生起憤怒時,我們有阻止它的機會,然而一旦憤怒完全發出來時,想要阻止就很難,因為我們已經被憤怒控制住了。但是,對於一個有修心經驗的人來說,他可以看到憤怒生起的過程,因此可以在它完全發出來之前,短時間內就予以擊退。這裡最重要的是依賴我們的經驗,以及警覺和正念覺知的能力。一旦覺察煩惱即將生起,我們即刻有力的予以阻止。如果沒有這方面的修持經驗的話,這就很難做到。

第四偈
秉性邪惡眾有情,恆為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恆惜此難得寶。

前面第二偈講到,要視他人比我們自己為上,那麼這一偈就給了一個例子,要把他人視為是一個可以消弭貧苦的大寶藏。如果乞丐獲得這樣的一個大寶藏,他的貧窮得以消失。同樣地,把他人視為是珍寶,我們得以克服自己的困難。

第一行「秉性邪惡」的眾生,指的是個性難以相處,或是造惡多端的、甚至超乎我們理解的人。由於個性和行為,他們恆常承受著痛苦。在遇到像這樣的一個人時,我們該怎麼做?我們要生大歡喜心,把他當成是一個學習的難得機會,好比是找到大寶藏一般。

實際的進行修心可以開發我們面對困境的能力。但這不是光靠坐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思維:「願一切眾生獲得安樂,願一切眾生免於痛苦。」就可以辦到。我們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面對真實生活裡的困境,然後檢驗自己的修心是否有成效。

戰士要接受軍事演習的艱辛挑戰,將來在實際上戰場時,他們才會有萬全的準備。修心的訓練也是如此,我們可以想像那些讓自己感到壓力、沮喪或難過的情境,然後激發出自己面對它的力量。如果能夠這樣修持,我們將來就會有面對困境的能力。否則,如果只是放鬆的處於某種安樂的狀態中,那麼在面對實際的問題時,我們就會感覺困難重重。

第五偈
他人出於嫉妒心,非理辱罵謗我等,
粗惡穢言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在討論珍愛他人和謙卑處下後,第五偈講的是自他交換的實修。這裡有兩個層面:運用我們的想像力,以及實際進行修持;這就好比是依賴文字或實義。

「粗惡穢言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是此偈的主要精神。以世俗的話來講,我們可以舉打官司為例,其中會有勝訴的一方,也會有敗訴的一方。有人可能會故意敗訴讓對方贏,從別人的眼光來看,這個人似乎是個好人,但事實上這個人並非真的具有「願將勝利奉獻他」的能力,他只是看似具有佛法的修行,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要仔細檢驗。

第六偈
吾昔饒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願視彼為善知識。

第七偈
無論直接與間接,願獻利樂於慈母,
如母有情諸苦患,我願暗中自取受。

第六偈講的是某個我們有恩於他的人,他卻恩將仇報。這時,別錯失這個修心的機會,應該把他視為是我們的善知識。

第七偈延續前一偈,鼓勵我們不僅別去傷害這個人,而且還要以德報怨,把利樂奉獻給他。

我們如何將「勝利獻他,失敗自取呢?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看待自己的念頭,把念頭分為兩類:自我珍愛的念頭和珍愛他人的念頭。事實上,當我們真心接受失敗時,我們就是在打擊這種對自我的珍愛;當我們真心將勝利奉獻給他人時,我們就是在與他人相融合。

究竟而言,修心是在調伏我們起心動念的因。相對而言,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耽於自私自利的念頭。因此,修心的精要便是在培養對他人的珍愛之心。

這裡主要的修持就是「自他交換」。在座許多人都已經知道這項修持:吸氣時,我們觀想眾生的疾病和痛苦融入自身;呼氣時,我們觀想將自己所有的功德和順緣供獻給一切眾生。

實際而言,這項修持的目的在增長我們珍愛他人的能力,並且減損我們自我珍愛的習氣。然而,有些人誤解自他交換的修持,例如,他們會把它變成是一種自利的修持,或是他們怕修自他交換會傷害到自己。事實上,這種擔憂是個好徵兆,起碼這代表他們對這項修持很認真,同時也進行過一些思維。無論是什麼樣的誤解,基本上,自他交換的修持並不會傷害到我們,而有助於培養我們的愛他利他之心。

第八偈
願此一切我所行,不為八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無執離縛而解脫。

由於前面七個偈文的修持,有可能受到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染污而形成過患,因此,這裡的對治便是了知「諸法如幻智」的空性正見。論釋中提到,前七個偈文跟世俗諦有關,最後這個偈文跟勝義諦有關。

於此,我們圓滿了格西朗日塘巴〈修心八頌〉的解說。如果各位能夠把這八個偈文背起來,時時反思它們的涵義,這樣會很好。在面對困難時,我們對這些偈文的憶念,將有助於我們渡過難關,達到修心真正的目的。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