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會見史丹佛和灣區主要大學教授

時間:2015年3月16 & 17日
地點:美國 加州 帕羅奧圖市

 

從抵達史丹佛大學的第一天,法王噶瑪巴便展開實現此行與著重於訪問大學的兩大目的:一、結識新生代,二、與當代的重要思想家就彼此關心的議題交換意見。

法王與專家學者的主要會談,始於一個非正式的午餐聚會。餐會中,法王與灣區主要大學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系的教授互動,談話的內容從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神經科學的研究,一直到測量慈悲在個人身上增長的方法等。

這場餐會由史丹佛「慈悲與利他研究和教育中心」(Center for Compassion and Altruism Research and Education)主辦,參與會談的七位教授多數與該中心有研究與培訓的合作關係,他們分別為:著名的心理學家與「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的創辦人飛利浦.金巴鐸博士(Dr. Philip Zimbardo)、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心與腦中心」(Center for Mind and Brain)的科學顧問艾瑞卡.羅森伯格博士(Dr. Erika Rosenberg)、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護理學院的助理教授飛利裴.構丁博士(Dr. Philippe Goldin)、 帕羅奧圖大學( Palo Alto University)臨床講師與「慈悲培訓運動」 (the Compassion Training Initiative)創辦人優唐.海內伯格(Dr. Yotam Heineberg)、史丹佛大學心理與神經科學系副教授布萊恩.努森博士(Dr. Brian Knutson)、史丹佛大學心理系副教授琴恩.蔡博士(Dr. Jeanne Tsai)、加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 East Bay) 副教授丹尼爾.馬丁博士(Dr. Daniel Martin)。

法王向教授們提出的一個問題引發熱烈的討論:從心理學的觀點,那一種情緒最為負面、有害?

有些人認為羞辱感最具殺傷力,有些人則認為嫉妒或瞋恨最糟糕。討論接著演變為,在情緒的體驗和表達上,文化的差異所扮演的角色。

自始至終,法王堅持自己在此只是一名學生,而的確,法王更多的時候在發問,而不是回答問題。但無論如何,法王顯然已經準備好參與西方學術界的重要對話,並加入推動相關研究興趣的陣容。

3月16日下午,法王與保羅.哈瑞森博士(Dr. Paul Harrison)進行私人會談。哈瑞森博士是史丹佛大學宗教研究系的喬治.愛德文.伯內爾講座教授(George Edwin Burnell Professor)及「何氏佛學研究中心」(Ho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的聯合主任。

為了鼓勵和支持對藏文大藏經(或稱甘珠爾)的更深入研究,法王發起一項將藏文大藏經電子化的長期計劃。在法王的指導下,一群博學的僧人和堪布展開輸入和校對的工作,並由軟體工程師開發資料庫與應用軟體,俾使學者在操作上獲得最大的便利。

會談中,法王向哈瑞森教授展示這套稱為「明鏡」(梵文:Adarsha)的軟體,請他就學者的使用角度給予意見,提出需要改善或增加的功能。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為中文佛經的研究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哈瑞森教授指出:「我相信這個[明鏡]計劃將對藏文佛典的研究有重大的革新。」

法王與哈瑞森教授交換珍稀典籍和論文的印本,熱切地分享搜集文獻手稿的想法,對佛典研究的共通熱情顯然易見。在討論到佛經編撰的歷史時,他們確認經過縝密校訂的幾個甘珠爾版本,而這些將會被收錄在「明鏡」的未來計劃中。

法王對史丹佛大學的訪問即將圓滿之際,「何氏佛學研究中心」為法王舉辦一場歡送會,哈瑞森教授與約翰.克席尼克博士(Dr. John Kieschnick)也出席了這場宴會;約翰.克席尼克博士與法王對僧服設計的歷史有共同的興趣。

法王於會中致詞:「我堅信,佛教學者與佛教領袖的攜手合作,會帶給佛教的未來強大而正面結果。我認為,在這裡我們正踏出共同且重要的一步,希望我們能延續這樣的會談,探索進一步合作的可能。各位已經取得美好的成績,善妙的事業也正持續進行,我真的隨喜各位。」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