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在紐約:為求庇護者作皈依

時間:2015年4月18日下午
地點:美國 紐約州 金士頓市

 

經過長期積聚善緣和福德,許多美國人今天終於能夠在自己的國家中,領受法王噶瑪巴所傳授的寶貴皈依戒。上午法王向會場的一千五百位聽眾開示皈依的意義,在授戒前為大家預做準備。午休過後,大眾再度回到會場,等候已久的皈依戒即將成真。

授戒之前,法王首先繼續上午對皈依的說明,在「單純的尋求庇護」和「實際接受皈依戒」之間做區分。「單純尋求庇護」的皈依,就像我們在遭逢立即的危險時,我們會呼喚三寶慈悲的垂顧,如同孩子自然會呼喚母親一樣;這種情況下所尋求的庇護,屬於暫時性的皈依,並沒有實際接受戒律的誓言。而「接受皈依戒」代表一種實際的誓言,也就是我們承諾在某段時間內要皈依三寶,而且持守某些戒規。

「如果在領受皈依戒時,我們是基於深刻而誠摯的確信的話,那麼自然而然地,我們就會持守誓言,就會去避免對皈依戒的違犯,自然就會去增益我們的皈依戒。但如果沒有這樣的確信,那麼這樣的誓言對我們可能像是折磨人的纍贅。」

法王提到,通常他會以藏文傳授皈依戒,如果在場的藏人不多,有時也會以其他的語言授戒。由於事先沒有準備,今天無法以英文來為主要說英語的會眾授戒,但是他會以梵文來為大家授戒,在皈依處三寶發源地的古代印度,以及在美國尋求皈依的現代人之間建立因緣。

「以梵文授戒還有一個好處:因為這裡說梵文的人不多,如果有任何失誤也不會被發現,這讓我更自在一些!」玩笑過後,法王便以標準流利的梵文傳授皈依戒。

法王解釋,皈依戒的戒規在於如何保護自己皈依三寶的承諾,以及如何增益這樣的承諾,而這些可分為需要遮止避免的地方,以及需要修持或培養的學處。

接著,法王逐一為皈依佛、法、僧三寶後所要遮止的內容進行解釋。首先,皈依佛後不再依止世間神祇。法王提醒,佛教徒——尤其是密乘的佛教徒可能有違犯這項戒規的危險:

「我認為顯然會抵觸皈依戒的情況是:將本尊視為某個可以藉由供養而取悅的外在神祇,並且期待無論自己的行為舉止如何,本尊都會滿足一切所求。具有這種態度的人會這麼想:『我怎麼做都可以,本尊會為我擺平一切,滿足我所有的欲望。』這樣的態度就違反了皈依戒,因為將本尊當成世間神祇看待是不恰當的。」

「佛陀不允許我們依止世間神祇,是因為我們會認為只要供養神明,神明就會照顧我們所需的一切,而我們就不會改善自己。」佛陀希望我們領受的是真正的皈依戒,也就是藉由改變和培養自身,而讓自己逐漸成為皈依處。

第二,皈依法後不再傷害其他眾生。法王表示這個戒規顯而易見,然而,除了不以身體或言語來傷害眾生外,我們也必須不以冷漠來傷害眾生:

「我們的冷漠無情會對眾生造成傷害,因為它會置眾生於危險。冷漠無情的本身,不像毆打或虐待眾生的這種直接的身體傷害,但是它確實會造成間接的傷害。因此,對於避免傷害眾生的真正涵義,我們必須進行更深更廣的思維。」

第三,皈依僧後要避免惡友。法王指出,惡友不一定都是在身外,有時我們的惡友就在身內,是我們的一部分,例如我們內在交戰的兩個互相衝突的念頭:「我認為,就某種程度而言,觀照並控制自己的念頭,比擔心我們外在的友伴更為重要。」

活動的尾聲,法王回答會眾事先遞交的問題,其中包括自信和自傲的差別,神經科學在禪修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克服非理性的恐懼等。

其中一個問題是:花許多時間在正式的修持上,是否比幫助他人更為重要?回答中,法王鼓勵大家不妨自己評估,看看自己兩者中那方面比較缺乏,然後努力加強自己不足的地方。然而,法王告誡,我們不應該認為這兩者必定有所衝突:

「如果可以的話,就讓我拿自己的例子來說明。我本身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正式修法,而且人又懶惰。但是我確實在幫助別人——這主要並不是因為我發大願要這麼做,而是因為被賦予噶瑪巴的名號而必須這麼做。」

「在積極幫助他人時,我的心中會產生某種覺受,而我發現自己正在修持。事實上助人能夠改善我的心理狀態,帶給我經驗和覺證。所以,當我們在積極助人時,我們要認出它就是一種修持,因為它能夠改善我們的心。但要做到這點,助人時必須能夠不散亂的保持正念覺知。」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