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法王 噶瑪巴《唯識三十頌》第一課

感謝玄奘大師,編譯聖典《成唯識論》

20230103

首先問候國師嘉察仁波切、尊貴的波卡仁波切、堪布東由仁波切等等為首的所有仁波切跟僧伽大眾,大家好!還有透過網路觀看的各佛學院僧眾、藏族法友、東西方各地的法友們,問候各位,大家好!

由於疫情的關係,過了兩年之後的現在,我們才有機會再次舉辦冬季辯經法會,今年是第23屆辯經法會,而最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就是,尊貴的 國師嘉察仁波切能夠給予我們無比達波仁波切(岡波巴大師)教言集的口傳。這個口傳無比殊勝,因為是直接傳承自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所以各位真的非常的有福氣!

因此,現在藉此機會,我謹代表全體大眾,以及這次參加冬季辯經法會的所有學僧,向尊貴的 國師嘉察仁波切致上最深的謝意,感恩仁波切的慈悲。

從今天開始,我們會一起對《三十頌》或稱為《唯識三十頌》,和其相關的一些內容作一些學習和瞭解。

▍經論釋名

這部頌文的梵文是「Triṃśikākārikā」,翻譯成藏文應該是《三十頌》或簡稱為《三十》,但是因為藏文的文法書籍當中也有一本名為《三十頌》,為了避免這兩本著作混淆,因此我在藏文的使用上,參考使用漢文佛典當中《唯識三十頌》的用法,在前面加上了「唯識」兩字。在這裡作一個補充說明。

去年我們冬季辯經法會時的「唯識三十頌」課程,大概講說了唯識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它形成的背景和過程。還有,歷史上唯識在印度、中國、日本、藏地的發展,最後也講到了「他空」和唯識的差別,以及「量學」和唯識之間的一些情況。

而今年我們冬季課程的時間比較短,大概只有六堂課的時間,今年秋天如果還有時間的話,可能會再安排繼續上課。今天我先大概介紹一下今年課程會講解的內容。
當然,有關唯識義理的內容,課程中絕對不會精簡,但是在整個講解的方式上,我們這次會儘量直奔主題,希望可以儘快進入主要內容《唯識三十頌》的講解。

▍講述大綱

在講解《唯識三十頌》正文之前,有幾個重要的內容,必須要先作一些說明,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唯識三十頌》的成書過程
  2. 《唯識三十頌》的注釋
  3. 《成唯識論》成書及其注釋
  4. 課程選用的注釋書目說明
  5. 今年(2023年)冬季課程內容介紹:《成唯識論述記》序概說
  6. 概說古代譯經程序及方法:由於《成唯識論》是從梵文翻譯成中文,所以會附帶提古代譯經的程序和方法。
  7. 窺基、靈泰、善珠等大師的簡介
  8. 《成唯識論述記》序

▍成書過程與注釋

1. 《唯識三十頌》的成書過程

首先,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唯識三十頌》的成書以及注釋的情況。

《唯識三十頌》是世親菩薩一生偉大豐富的著作中最精深的,同時也是他最後的一部著作。這部《唯識三十頌》的中文譯本一共六百字,藏文譯本則大概有八百四十字。窺基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中是這樣敘述《唯識三十頌》的,其文如下:
「遂著唯識三十頌,以申大乘之妙趣也。萬象含於一字,千訓備於一言。道超群典,譽光眾聖;略頌既畢,廣釋方陳;機感未符,杳從冥往。」

《唯識三十頌》並不是一部很大的著作,內容很短,大概只有三十句的偈頌,所以這裡敘述的大意就是說:世親菩薩透過短短三十句的偈頌,玄妙地闡述了大乘至極的妙趣。一字包含萬象,一句容納千言。但是,很遺憾的是,世親菩薩還沒有來得及造長行解釋,就往生兜率天。然而,由於《唯識三十頌》所包含的義理,太過豐富、廣大,對一般學習者,或者像我們這樣的讀者,如果沒有給予相當的解釋,僅僅是靠偈頌本身,是很難理解其中的義理和深意的。因此,後來有很多學者對它進行解釋,為此寫下了很多部注疏。

2. 《唯識三十頌》的注釋

有說法認為,最開始的時候,在印度有18家解釋《唯識三十頌》頌文的意義,後來又出現了16家,也就是說前前後後一共有34家為《唯識三十頌》注疏。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有28家撰寫了《唯識三十頌》的注釋。所以,是有兩種說法。

總之,不管怎麼說,就是有很多學者為此注釋,但就算是有這麼多的注釋,也都不能完全表達出《唯識三十頌》的真正義理。最後,直到十大論師出現(並未包含前面提到的34或28家論師),才有了《唯識三十頌》最為巧妙的,也比較能契合頌文本義的注釋。十大論師就是:護法、德慧、安慧、親勝、歡喜、淨月、火辨、勝友、最勝子、智月。這十位論師,各自注釋了十卷,總計合為百卷。

2.1. 《唯識三十頌》的護法釋本

在十大論師的注釋中,最巧妙、最好的注釋本,就是護法的注釋。窺基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中,就特別對護法是如何為《唯識三十頌》作論釋的情況,留下了一些紀錄,原文如下:
「後有護法等菩薩,賞玩頌文,各為義釋。雖分峯崐岫,疏幹瓊枝。而獨擅光輝、穎標芳馥者,其惟護法一人乎!菩薩果成先劫,位克今賢;撫物潛資,隨機利見。春秋二十有九,知息化之有期,厭無常以禪習,誓不離於菩提樹。以終三載之年,禪禮之暇,注裁斯釋。文邁旨遠,智曠名高。執破畢於一言,紛解窮於半頌。文殊水火,則會符膠漆;義等江湖,則疏成清濁。平郊弭弭,聳層峯而接漢;堆埠峨峨,夷穹以坦蕩。俯鑽邃而無底,仰尋高而無際;疎文淺義,派演不窮;浩句宏宗,陶甄有極;功逾千聖,道合百王。」

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說:當時護法和其他幾位菩薩,讀了世親菩薩的《唯識三十頌》之後,就各自為其撰寫了注釋。雖然說每位論師的注釋,都是獨樹一幟、各有千秋,但是其中最耀眼的、最標新立異的,就是護法所寫的這一部!

護法菩薩大概在29歲的時候,就已經了悟了生死無常,所以決心要久坐於菩提樹下,精進禪修和學習。如此修習了三年的光景,而且他還利用禪習的空閒時間,寫下了《唯識三十頌》的注疏。對這部注疏,窺基大師十分讚揚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內容我就不詳細複述了。簡而言之,窺基認為:護法的注疏無論是從文筆、語言、修辭的角度來講,還是從義理、闡釋、智慧的角度來講,都是曠世難逢!其中哪怕只是一句注釋,就可以破執;或者是半句偈頌,就可以化解爭論。他所寫的這部注釋,實乃「功逾千聖,道合百王」。

不過,我們也知道,很遺憾的是,現在這部曠世難逢的護法注疏已經失傳了,而我們之所以還能讀到其中的一些內容,完全是仰仗於玄奘大師所編撰的《成唯識論》。這本論雖然結合十大論師的注釋,但這部論典的主體,就是護法的注釋。有關《成唯識論》的成書過程,等一下會再講,那麼,護法在寫完這部注釋之後,是怎麼流傳的呢?玄奘又是如何得到的這部書呢?窺基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中是這樣記述的:
「時有玄鑒居士,識鳳雞之斂羽,委麟龍之潛跡。每磬所資,恆為供養,深誠固志,物竭積年。菩薩誘掖多端,答遺茲釋。而試之曰:『我滅之後,凡有來觀,即取金一兩。脫逢神穎,當可傳通。』終期既漸,奄絕玄導。」

這段話簡單來說,是這樣的:護法寫完注釋之後,正好有一位居士叫做玄鑒,這位玄鑒居士非常虔誠,而且很有智慧,於是護法就把這部注疏保存在玄鑒居士那裡,並囑咐他:「我離開人世之後,想要看的人要收取他一兩黃金。但是,如果遇到聰慧穎秀之人,就把這部注疏傳給他。」之後,護法便圓寂了,據說他是滿年輕的時候就圓寂了,那玄奘大師是怎麼拿到這部著作呢?

2.2. 玄奘得護法釋本

在玄奘大師著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在印度求學或朝聖的過程,正是那個時候,剛好玄奘大師來到了印度求學。各位僧眾最耳熟能詳的大部分,是透過《西遊記》才認識玄奘大師,《西遊記》裡的唐僧雖然是講玄奘大師,不過也只是故事而已。窺基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中是這樣記述玄奘的:
「大師叡發天資,識假修謁。無神跡而不瞻禮,何聖教而不披諷。聞斯妙理,殷俯諦求。居士記先聖之遺言,必今賢之是屬。乃奉茲草本,並五蘊論釋。大師賞玩,猶覩聖容;每置掌中,不殊真說。」

意思是說:玄奘大師天資過人、智慧非凡,能識聖賢、認智者,而且一一晉見。沒有一處聖地玄奘不曾參訪,這從《大唐西域記》可以清楚看到,也沒有一部經典玄奘不曾閱讀和背誦。只要聽說哪裡講演妙法,他都會馬上誠懇、殷切的去求教、聽聞。於是,這位玄鑒居士(玄鑒應為意譯)認為,護法曾提到的聰慧穎秀之人,一定就是這位玄奘法師。於是,他便把護法所著的釋本,以及《五蘊論釋》,一同轉交給了玄奘法師。玄奘翻閱注疏時,就好像親眼見到了護法大師,就好像親耳聽聞護法大師的演說。

就這樣,玄奘大師從玄鑒居士處求得了釋本,後來又在那爛陀大學跟隨戒賢論師學習。之後,玄奘大師從印度歸來,就以護法的解釋為核心,將其餘九大論師的注釋,也糅合其中,編纂了現在的十卷本《成唯識論》。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十大論師的注釋當中,現在除了安慧的注釋本,還保存有梵文和藏文本的《丹珠爾》中之外,其他論師的原著現在都已經失傳了。不幸中的萬幸,就是玄奘大師把十部注釋整合起來,留下來了《成唯識論》,所以,不誇張的說,《成唯識論》可以被視為現存印度唯識研究的登峰造極之作;同時,也可以說,《成唯識論》是現存的《唯識三十頌》最根本、最完整、最權威的一部注釋。

3. 《成唯識論》成書及其注釋

我們這次《唯識三十頌》的課程,最主要、核心的注釋參考,就是參照《成唯識論》來講說。

《成唯識論》是如何寫成的呢?先大概來瞭解一下它的成書經過。

關於《成唯識論》從梵文譯成漢文的翻譯時間,在窺基的著述中未曾標出具體的翻譯時間,但是在《開元釋教錄》所記載的顯慶四年(659年)閏十月(該年的第二個十月)可能就是完成的時間。《開元釋教錄》記載:
《成唯識論》十卷,見《內典錄》,護法等菩薩造,顯慶四年閏十月於玉華寺雲光殿譯,沙門大乘基筆受。」(公元659年,今中國陝西省銅川市)

大乘基就是窺基大師的自稱,他也會自稱基,窺基則是宋朝之後才開始如此稱名的,而有關《成唯識論》糅譯的實情,窺基於《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中說:
「初功之際,十釋別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潤飾、執筆、撿文、纂義,既為令範,務各有司。數朝之後,基求退跡,大師固問,基殷請曰:『自夕夢金容,晨趨白馬,英髦間出,靈智肩隨。聞五分以心祈,攬八蘊而遐望,雖得法門之糟粕,然失玄源之淳粹。今東出策賚,並目擊玄宗,幸復獨秀萬方,穎超千古,不立功於參糅,可謂失時者也。況群聖製作,各馳譽於五天,雖文具傳於貝葉,而義不備於一本,情見各異,稟者無依。況時漸人澆,命促惠舛,討支離而頗究,攬初旨而難宣。請錯綜群言以為一本,揩定真謬,權衡盛則。』久而遂許,故得此論行焉。大師理遣三賢,獨授庸拙。」

這段大意是說,玄奘大師於顯慶四年(659年),從事《成唯識論》的編譯。最初的計畫,是要將十大論師的十種注釋,統統都翻譯出來,當時玄奘是主譯,另外共有四位助手,即以神昉為潤文、嘉尚為筆受、普光為檢勘、窺基為證義(即對翻譯的內容確認正確與否)。這四個人裡面,除了窺基是年輕新進,其餘三任都是資深學者,神昉更是最早參加玄奘譯場的大德之一,諳解大小乘經論,為時輩所推崇;而普光在玄奘譯場擔任筆受25次,嘉尚也有三次。玄奘選中年輕的窺基和這三位大德一起作為編譯《成唯識論》的助手,已經顯示出他對窺基的信任和重視。然而,窺基參加這一重要譯事數日之後,卻向玄奘提出了辭呈。玄奘深感驚異,再三盤問原因,才知道窺基是對玄奘的翻譯計畫有意見。

他反對玄奘大師所計畫的分別翻譯十家之言,而是要求將十家之論,摘出其要旨糅合纂譯成一部。他認為印度十大論師對《唯識三十頌》立論互有不同,如果不把他們的觀點集中起來反映於一書之中,中國學人便會覺得無所依憑;而人的時間、精力、智慧都很有限,也不可能一一探究各家的殊義。因此,最好綜合採取各家學說的精華,權衡論定,作為中國學者的準則。玄奘經過反覆考慮,接受了窺基大師的主張,並且說服了神昉、普光、嘉尚三師,讓他們退出這項譯事,讓窺基大師獨自做自己的助手,才終於編譯如今所見的《成唯識論》流傳於後世。這就是《成唯識論》十卷本的由來。

3.1. 《唯識三十頌》其他釋本

那麼,《成唯識論》就是現在《唯識三十頌》留下的唯一注釋嗎?《唯識三十頌》還有其他的注疏嗎?

剛才我們也講到了,《唯識三十頌》雖然過去在印度的注疏很多,但是流傳下來的很少,現在基本上都已經失傳了。因此,現存的《唯識三十頌》的注釋可以說是其中的少數遺珍。除了《成唯識論》之外,現存的注釋中,中文的只有另一釋本:

  1. 明朝智旭所著《唯識三十論直解》一卷

而日文的古文獻當中,現在翻譯成中文的,能夠找到的基本上只有:

  1. 日本的貞慶(Jokei)於公元十世紀所寫的《注三十頌》,這部注釋非常簡短;
  2. 另外兩部也是古代日本僧人所寫的《唯識三十頌》科判,一部出自廣瀨守一(Hirose Shuichi),另一部出自左海大圓(Sakai Daien)。

近代的文獻當中,則有日本學者井上玄真的《唯識三十論講話》。

藏文文獻中的注釋則非常少,就我個人所見,古代的只有15世紀時班千釋迦喬丹的一部釋論,還有19世紀局米龐蔣揚南嘉的一部《唯識三十頌》的註釋,藏文古代的注釋只有這兩位大師,近代的大師應該也有吧。

3.2. 《成唯識論》作為主要注釋參考的原因

原因一:

世親菩薩撰寫《唯識三十頌》這部頌文的時候,用極其簡練的語言把唯識宗的繁複立論作了概括說明。之前提到世親撰寫了《二十頌》、《三十頌》,《二十頌》主要是駁斥他宗,《三十頌》則是立自宗。按照通常的情況,應當再造釋論對偈頌進行注釋,但是世親菩薩尚未進行這一工作便圓寂了。

在世親入滅後的兩百年間,佛教界將《唯識三十頌》的研究作為重點課題,當時研究本論的,有前面提到的34家,或者說是28家等等。很多大論師都對《唯識三十頌》作了注釋,只可惜我們現在完全看不到這些文獻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安慧論師寫的那部,所以注釋本真的很少,即使有也很精簡。因此,我們現在很難只是依照《唯識三十頌》本身的直解注釋,來對《唯識三十頌》進行講解和學習,於是《成唯識論》就成為了我們必備的、也是最有權威的《唯識三十頌》的注釋參考。

原因二:

我們這次冬季課程,雖然主題是學習《唯識三十頌》,但是根本的目的、目標,是要比較有系統、完整的學習唯識學的義理、教理。大乘主要的宗義就是唯識跟中觀,而唯識學是一門非常龐大、深奧的學說,所以我們應該從何入手去學習呢?

去年的課程當中講過,依中國佛教的說法,構成整個唯識教義所依的經論,有「六經十一論」,十一論又有「一本十支」之說。雖然唯識學派的經論很多,但真正可以視為唯識的集大成者,則以《解深密經》一經和《瑜伽師地論》一論為根底,由《成唯識論》將其形成完備的組織。因此,從我們想要完整、次第的學習唯識學的角度來說,也不得不學習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

3.3. 《成唯識論》的注疏

成唯識論是印度十位論師的注疏合集,就像藏傳佛教的傳統,有印度論師的注疏還不夠,還要有藏傳大師的論著才可以;同樣的,中國佛教也是這種情形,除了《成唯識論》,還要有中國大師的注釋。

那麼,從唐代始於窺基大師,歷代都有不同的《成唯識論》的注疏弘傳,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成唯識論述記》。此書共有十卷(或二十卷),由窺基所撰,自問世以來,就成為漢地唯識學的根本聖典,在日本也是法相宗和各宗之要典,極受推崇重視。但是,《成唯識論述記》自元代以來就已經失傳,直到清末楊仁山居士重新得之於日本,才又回到了中國。

除了《成唯識論》和《成唯識論述記》之外,還有窺基大師所撰寫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也是對《成唯識論》的解釋;其後惠沼撰寫的《成唯識論了義燈》,以及智周撰寫的《成唯識論演秘》,此三家被視為唯識宗的正統傳承,也稱為「唯識三疏」。

4. 課程選用注釋書目說明

我們這次課程主旨為《唯識三十頌》,核心注釋將採用《成唯識論》為主體,其他主要參考注疏為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另外再糅合以上提到的「三疏」,再加上一些漢地民國、近代一些學者的白話研究、闡釋。大概以這樣的一個結構和方式進行講解。這樣講解的主要原因是:
《唯識三十頌》的本頌義理豐富但語言簡單,單看頌文很難理解和學習,所以需要注釋。
《成唯識論》不只是在中文上,也可以說是國際上《唯識三十頌》現存的最完整和權威的注釋,所以以其為講說的根本和主體。
《成唯識論》乃印度十大論師注釋之集成,無論在義理還是語言上,都有晦澀難懂之處,因此再加上《成唯識論述記》以及其他注疏、白話直解作為輔助,進行講解和學習。因為很多中文的注疏都是古文,很難懂,現在學者有白話直解,可以作為輔助來學習。

以上就是我們這次學習《唯識三十頌》的一個方法以及參考書目的大致情況,今天就講到這裡。

(本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初譯,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3年1月17日)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