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歐洲弘法】法王噶瑪巴開示止禪和無我的實相

時間:2016年6月5日
地點:法國 巴黎

2016.06.05-am

今早,講台上的法座前放置了一張沙發椅,吉祥錦緞覆蓋其上。法王噶瑪巴從左側步入會場,接著安坐在這張沙發椅上,拉近了與現場會眾的距離。法王說,昨天花了很長的時間回答問題,以致於沒時間談論到「禪修」,所以今日的課程會從「禪修」開始。

法王提到,在去年(2015)美國弘法行中,他拜訪了谷歌(Google)和臉書(Facebook)的總部,這兩間公司都設置有禪修室,意味著禪修的風氣愈來愈盛行。但是法王擔心,禪修會步上瑜伽的後塵,失去傳統的內涵與價值,變成市場上的一項商品。

法王開示,禪修有很多種方式,可以歸類為止禪(shamatha)跟觀禪(vipashyana),或者是安住修和觀察修。然而不同的傳承和上師對於禪修有各自不同的解釋。舉例來說,在金剛乘中,有些觀禪是安住修,但一般來說,觀禪與觀察修有關,而止禪跟安住修有關。

止禪,隨遇而安住

「止禪跟觀禪的關係就好比因跟果的關係。我們必須以止禪為基礎,否則很難進行觀禪的修持,因此我會先向大家介紹止禪。所謂的止禪就是將心力專注在一個焦點,同時把心放輕鬆。」

修持止禪,最常見的方法是找一個沒有干擾與噪音的僻靜處,進行五到六個月的禪修,有時連狗吠都會被認為是一種干擾。法王指出,在現今的社會,很難做到這一點,到處都有讓我們分心的事物,這對修持止禪來說是一項挑戰。我們的心不應該受外境的影響而外馳,而是應該向內收攝,但是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無所不在與網路的普及,這變得愈來愈困難。

法王解釋:「所謂的禪修,實際上指的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或遭遇任何情況,我們都能夠讓心安住於它自身中,以一種單純、無造作的方式,讓心就這麼的安住於其中。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不需要把禪修當成另外一件事情來做。」

法王接著講了一個關於第三世法王噶瑪巴讓炯多傑(Rangjung Dorje)的故事。有人請示第三世法王說,他不想要禪修,有什麼教法可以不修而成嗎?第三世法王回答:「有的!但是如果我告訴你,你就會想檢驗並且試著去修它,反而畫蛇添足地將它變成一種造作的修持。所以就算我給了你『不用禪修』的教法,對你也沒有幫助。」

法王總結:「當我們修持止禪時,保持放鬆,但別讓我們的心隨著外在事物而散亂,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安住在覺性中。」然而,我們的心已經習慣造作和思維,因此,這樣的修持對我們而言並不容易。

解脫煩惱於當下

我們要如何修持「不用禪修」的禪修呢?法王以「解脫煩惱於生起的當下」為例來說明。比方說「憤怒」,當憤怒的情緒即將爆發時,也就是在它正在生起的時候,我們要看著它,因為一旦憤怒完全浮現時,我們就很難對治它了。我們需要一些練習才能夠體驗這個修持。如果沒有練習,我們會以為憤怒的生起與它的完全浮現是同時發生的。透過練習,我們就會瞭解它其實是有一個過程——這個先發生,然後那個再發生。

「當念頭生起時,我們看著它,並且只要安住於其中就可以了。我們並非要去找什麼特別的東西。一旦念頭生起,我們就只是把覺知安住在念頭上。這就是我們唯一需要做的了。我們不需要去分析與思考:『這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它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因為這不是我們現在所討論的止禪。總而言之,我們只需要張開我們的智慧之眼,並且赤裸直觀,也就是只要注意到念頭的生起。不需要分析,不用費力,也無須做任何的思考,我們就只是看著。」

法王指出:「當我們這樣地看著憤怒時,它的力量就會削弱。」通常憤怒生起時會帶著一股衝力,然而因為我們這麼看著它,這股衝動的力量就會減弱,這就好比是一個說謊的孩子,當我們直直地看著他的眼睛時,他自然會感到羞怯而退縮。同樣地,因為煩惱是虛構的、沒有真實的基礎,當我們看著它時,它就會如同說謊孩子般的退縮。

法王以這個生動的例子圓滿了禪修的開示,接著繼續回到早上開示的主題──慈悲與喜樂。

舉起慈悲錘,擊碎我執獄

「這世間所有的痛苦來自於希望自己快樂;這世間所有的快樂來自於希望他人快樂」(所有世間樂,悉由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法王引用印度著名的班智達寂天菩薩(Shantideva)的《入菩薩行論》偈言為開場。

法王說明,我們只為自己求取世間的快樂,主要原因是我們將自身執為實有,也就是認為自己獨立自主,凡事靠自己就可以了。我們認為自己是獨立存在的,不需要依賴其他的人事物。再者,由於我們把自己視為是真實的,我們把自己看得很重要,覺得自己很特別,然後將「事物是實有」錯誤執著,延伸到周圍的人事物,所以我們便有了:「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事情、我的身體、我的房子…」每樣事物都滲透著我們對實有的執著。

法王補充,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確實要照顧好自己,這麼做不但沒有錯,而且是必要的,然而問題出在於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卻同時帶著自己是真實與獨立存在的執著,這樣的想法不僅會製造問題,甚至會毀了我們自己。法王舉例說明:「執我為實有,就如同一座銅牆鐵壁的監獄。當我們被囚禁在這座『自我』的監獄中,我們就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繫,只有我們的父母跟好友才能進入,監獄的門不為其他人敞開。」

由於被自我的牢籠禁錮,當所愛的人生病住院,我們也無法幫助他們。從更寬廣的角度來說,這座監獄阻隔了我們與所有人的聯繫,阻絕了曾經是我們父母的有情眾生。想到這點,會令人相當沮喪。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舉起強而有力的慈悲之錘,將我執的監獄擊碎。

無我的實相

法王接著提到佛教中「無我」的教法。從字面上來看,我們會以為「無我」就是完全沒有自我,這時就會有人質疑:「如果沒有自我,那要如何談論因果業力?」其實佛教觀點中的「無我」並不是指「空無一物」或「空無所有」,而是否定「不依於他人而存在的自我」與「獨立存在的自我」,以為自我是一個堅實的東西。

法王詳細說明:「真正的自我就像一張廣大無邊的互聯網,串聯了所有可能的現象。我們必須用寬廣的觀點來思考,讓自我的這張網遍及全宇宙,建立無數的連結。自我和他人是相互觀待、緣起互依的,如果我們具有這樣的認知,那麼透過這個內在的廣大互聯網,我們便可以以慈悲連結上每一個眾生、每一件事物。」

如果我們認真思考事情的真相,就能明白他人和我們是沒有差別的,我們是他人的一部分,他人是我們的一部分,所以他人的苦樂也是我們的苦樂,反之亦然。因此,我們必須關心他人並且為他人承擔責任。舉例來說,各位所穿的衣服,大部分不是歐洲製的,而是在別處由我們不認識的人所製造的。他們藉由製造衣服來幫助我們,卻領取低廉的工資,並過著近乎貧窮的生活。他們以艱困的生活來利益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承擔對他們的責任。

明白了彼此的相互依存,我們就知道彼此必須互相照顧。如果對他人漠不關心,有一天,當我們自己需要協助時,就很難找到人幫忙。我們追求快樂不該只是為了自己,只求自樂的自我是有問題的。事實上,就實相而言,獨立而有的自我甚至不存在。這裡的關鍵在於,這世間的快樂來自於希望他人快樂,所以我們應該盡己所能的培養慈悲心。法王總結,對於經歷過種種困難的他來說,只有幫助他人帶給他真正的快樂。

接著進行簡短的問與答

第一個問題:一切有情眾生都和法王噶瑪巴有緣嗎?

法王回答: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看待噶瑪巴的歷代轉世。第一個觀點是歷代噶瑪巴是歷經多次轉世的同一個人,第二個觀點是歷代噶瑪巴是17位不同的人。一般來說,一切眾生都和噶瑪巴有緣,只不過是關係的親近或疏遠罷了。然而,關係的親疏不是由噶瑪巴所決定,而是取決於個人的感受。

第二個問題:我們如何在臨終時保持覺知?

法王回答,我們現在就應該開始訓練。如果現在沒有學會專注於覺知,臨終時就很難做到。為了訓練自己,我們可以把一天當做一生,早上起床就是出生,晚上睡覺就是死亡。試著這樣去思維,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個問題:法王在西方弘法時,是否會使用相同的語彙,還是會根據不同地區的法友而調整?

法王回答,有些微的不同。對藏人說法時,我不需要譯者翻譯,但是對其他人說法時,法王笑言,我就不太能引經據典,因為這分明是給譯者找麻煩。但實際上,沒有太大的差異。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