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法王噶瑪巴「瑪鄂夏季課程:密教源流」第十日開示

佛教興盛前,外道百家爭鳴

時間:2021年9月7日

20210828

六派以外的教派學派

舊教徒「婆羅門」,與新行者「沙門」

今天要講的是六派哲學以外的其他教派,也就是教派學派興盛時期的另外兩種宗教行者——婆羅門(brāhmaṇa)與沙門(samaṇa)。

傳統的教徒,就稱為「婆羅門」,他們信奉的是吠陀。另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沙門」,是古奧義書中沒有記載的新興宗教族群。「沙門」的意思是「勤息」,也就是努力的人,他們捨棄家庭,過著乞食的生活,直接進入遊行期(saṁnyāsa)進行修持。他們在任何地方,都不會住超過一天,從青年時代起,就嚴守禁慾的生活,進入森林中冥想(yoga,瑜伽)修行,或者行嚴厲的苦行。

當時之所以有大量的沙門出現,是因為印度正處於思想的變革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同時也是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當時印度的土地肥沃、食物很豐盛,由於處在熱帶地區,食物很快就會腐壞,如果有剩餘的食物,一般也只能丟棄,而依靠乞食生活修行的沙門,這時就應運而生。有志於宗教修行的人,就出家成為遊行者(paribbājaka),依靠在家者的布施來生活,這種風潮的帶動下,很多家庭環境好的子弟,也競相出家。

百家爭鳴:95外道、62見

這個時期有相當多的教派興起,但有文獻可以參考的,除了六派哲學外,就只剩下佛教和耆那教了。六派哲學的經典,受到研究印度文化的學者的推崇與重視後,進行了各個層面的研究,並且歸納取名為「六派哲學」。

不過,當時的教派,其實並不是只有六派哲學,在佛教的經典中,還有多達九95種外道的記載,以及62種見解——62見的記錄。而關於95種的外道,只有名稱的記錄並沒有進一步的資料可以參考,所以內容也無法考證。而關於62見,在《梵網經》(Brahma-jala Suttanta)裡有記載,所以還能找到參考的依據。

《梵網經》是《長阿含經》中的一部經,收錄在南北兩傳中,不過在藏文的大藏經中並沒有收錄這部《長阿含經》。關於62見的資料,除了《梵網經》之外,也沒有其他可以參考的文獻,因此《梵網經》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下面會把《梵網經》中關於62見的記載,作部分的摘錄。另外,藏文大藏經中有一類叫作「多經」,把大乘、小乘、巴利文的經典都收錄在裡面,也有收錄到《梵網經》,其中就有記載62見。也就是說,62見的說法,是有依據的,因為收錄此經的《梵網經》在南北傳與藏傳經典當中都有收錄。

接下來簡單介紹六62見,可以分為兩類,就是描述「跟過去有關的我」的18見,和「跟未來有關的我」的44見。

一,跟「過去的我」有關的18見:

(一)、遍常論——有四種類型。

因為外道也有修持禪定、具備神通,所以能夠看到眾生過去的生世。他們觀察到,過去的眾生是如何投生、流轉的,首先就發現從過去開始,眾生的數目不增也不減,他們能看到每一個眾生流轉的生生世世,所以會說有一個「我」是永恆不變的,世界也是永恆不變的。這個見解跟過去世有關,一共有四種類型。

(二)、半常論——有四種類型。

有些行者過去曾在梵天界修持,投生人間之後能夠憶起前生,並且透過神通看到梵天還在,沒有死亡,所以他們認為梵天是永恆不變的,但是由梵天創造的一切,包括自己卻是無常的。這就是一半恆常的「半常論」。

(三)、有限無限論(有無邊論)——有四種類型。

具備神通的仙人,當他們憶念世界的時候,能夠像是眼睛親眼看到一樣的清晰。但是,他們沒有辦法看到整體,只能看到局部,也就是成、住、壞、空的某一部分,所以看到壞滅時,就覺得是有限的;看到成立時,又覺得是無限的。或者往上下看到的是有限的,往前方看去是無限的等等。這就是有限無限論。

(四)、詭辯論(不死矯亂論)——有四種類型。

這一派人當被問及:真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或者:世界是有限還是無限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時候,他們會以不想詆毀神為藉口,而給予模凌兩可的回答。

(五)、無因論——有兩種類型。

這些人透過禪定觀察時,由於他們沒有看到過去的因,所以就說身心是剎那出現的;另一種是透過邏輯推理出無因的見解。

二,跟「未來的我」有關的44見:

(一)、有識論(有想論)——有16種類型。

未來投生到其他地方的「我」,是有形色的具備心識者,還是沒有形色的具備心識者,兩者都是、兩者皆非,這樣的見解有四種;未來的我是限,無限,兩者皆是還是兩者皆非的具有心識者,這樣四種。另外苦樂,一異的情況也各有四種,總共有十六種。

(二)、無識論(無想論)——有八種類型。

是指未來的我是沒有心識的,比如有形無識、無形無識、有限無識、無限無識等。

(三)、非有識非無識論(非有想非無想論)——有八種類型。

未來的我,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是非有識、又是非無識的。

(四)、斷滅論——有七種類型。

是指未來的我,無論投生在欲界的人道,天界或色界,或者四無色界中等等七界當中時,未死之前都會經歷病苦,然而死後就斷滅,什麼都沒有了。

(五)、現法涅槃論——有五種類型。

他們認為可以透過放任的享受現世的五欲而解脫,或者藉由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而獲得解脫。

在這62見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詭辯論、無因論、斷見論和現法涅槃論,這一類的觀點,和接下來要講述的六種外道的某些觀點是相同的。

六師外道

這六種外道,通常我們會稱為「六師外道」,大家一定都聽過;但其實他們也被稱為「六師」,沒有外道兩個字。

在佛陀的時代就有六師外道,當時他們會在王舍城(Rājagaha)附近招收徒弟。就像藏傳寺院會到喜馬拉雅山區各地招收孩子出家一樣,當時印度六師也是這樣,會去各地招收弟子。

另外,六師也有在阿闍世王(Ajatashatru)的宮廷中,宣講六師外道的教義,在《長阿含經》(Dīrgha Āgama)中的《沙門果經》(Samaññaphala Sutta)就有記載,阿闍世王和六師之間的問答。當時阿闍士王問的問題是「透過修道,我的果報是什麼?」

但是,現在有文獻資料記錄的,只有六師中的第六位尼乾陀若提子,其他五位的資料都沒有流傳下來。因為目前最早記錄六師外道內容的只有《沙門果經》,所以對於印度研究者來說,《沙門果經》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後世的經典雖然也有記載六師外道的內容,但是從學術的角度,並不一定具有學術的參考價值,要看成書年代與譯者,才能決定史料是不是具有參考性,而《沙門果經》就是一部很受重視的參考文獻。

各位僧眾可能會對學者作學術研究的觀點不太瞭解,一般我們只要是佛經,就會覺得要恭敬;但是以學者的角度來看,是看是否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總之,在南傳佛教當中也有巴利文記載的《沙門果經》,學者對照南北兩傳中的經文,也幾乎是一致的,因此,《沙門果經》是這樣一部重要的經典。

接下來談「六師外道」是哪六位:

一,往世書迦葉(富蘭那‧迦葉)(Pūraṇa Kāśyapa)。

他的見解是殺生、偷盜、淫邪、妄語等等都不是惡,所以並沒有惡的果報。另外,舉行法會、救濟眾生也不會得到任何的福報。總之,這派認為沒有前世、來世,沒有因果、沒有阿羅漢可以成就。這就是「破壞論」,指一切什麼都沒有。

二,末伽黎拘捨梨(Makkhali Gosāla)。

他的見解是一切都是虛妄,沒有施捨,沒有給予,沒有祭祀之法,沒有善惡,沒有善報惡報,沒有今世,沒有來生,沒有父母,沒有天,沒有眾生,沙門婆羅門的今生和來世都無法悟道。一切種種都是虛妄,這就是「懷疑論」。

三,阿夷多翅捨欽婆羅( Ajita Keśa-kambala,無勝髮褐)。

他的見解是人的生命在結束時,會回歸到地、水、火、風四大的基本要素中,然後再全部回歸到各種根和空之中。不管是笨的,還是聰明的,都一樣會滅亡。這就是「斷見論」。

四,波浮陀迦旃延(Pakudha Kaccāyana,犎迦衍那)。

他的見解是沒有力(力量),沒有修行,沒有方便。人不會因為因緣而染汙不淨,也不因為因緣而變得清淨。一切眾生都不具有獲得自在的力量,本來就沒有因緣,也沒有能力去獲得自在。這就是「自然無因論」。

五,散惹耶毗羅梨子(Sañjaya Belaṭṭhiputta,想吠多子)。

這一派很聰明,他的見解是沙門的果報既是有,又是無;既是有無,又是非有非無。這就是「詭辯論」。

六,尼乾陀若提子(Nirgrantha Jñatiputra)。

他的見解是「我」就是一切智慧的化身,沒有「我」不知道的事情。因為行住坐臥都能安住,都能有所領悟,所以智慧也總是出現在「我」面前。可惜的是,《沙門果經》中並沒有對尼乾陀若提子的理論詳細的記載,但是在說一切有部的律典中,有提到這派。

如果把六師外道的六種理論和62見相比較,再把這些理論與接下來要說的順世外道以及耆那教對比的話,就會發現:「順世外道」其實就是繼承了的破壞論、懷疑論、斷見論後產生的教派;而「耆那教」其實只是對六師外道中的尼乾陀若提子的重述整理。現在我們還聽過耆那教,但是在這六師的教派中,後人知道的只有尼乾陀若提子這派,其他各派都沒有流傳到後世,也只有《沙門果經》有對其他各派作概況說明。

順世外道(Lokāyatika)

教派學派的時代,還有一個名為「順世外道」的邪教。它的起源,學者也還沒有統一的說法。「順世外道」出現的時間,到底是比佛教早還是晚,已經很難考證。不過,這個教派活躍的時間,很明顯是在佛教興起的那個時代。順世這個名稱,有「普遍流行、順應於世人當中」的意思。

一,創立者

依據佛教文獻的說法,順世派的創立者是世間眼仙人,不過順世派自己的說法不同,他們說自宗的創立者是天師(Deva guru),或者另稱為木曜者。由於崇尚唯物享樂主義,因此稱為遮盧婆迦(Carvaka),中文取順應於此世的意思,因此稱為「順世派」。藏文的順世派(藏語發音為「江偏巴」),則是使用「盧迦耶陀派」(Lokāyatika)的意譯,有「延長此生享樂」的意思。
依據無著論師的《瑜伽師地論》的說法,順世派分為兩派,一派是依靠禪定修持而認為輪迴是有的,但是沒有解脫;另一派依靠智慧的分析否定輪迴的存在。

他們比較著名的祖師有世間眼仙人,他的弟子入力,他的弟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śakambala)、馬勝(Paramāśva),還有《破理之獅》(Tattvopaplavasiṃha)這部典籍的作者伽耶惹悉.巴札(Jayarāśi Bhaṭṭa)。

二,典籍

現在並沒有流傳下來的經典,但是藏文當中,例如蓮花戒論師著作《攝真實性釋難》中有提到「《木曜所說經》」;《中觀自疏》中提到「世間眼撰寫之主頌」。另外還有《破理之獅》的梵文母本據說現在還有。

三,教理

順世派可以說是外道中是最不好的邪說,不只佛教這麼認為,連外道也是這麼認為的,比如在摩達婆(Madhava Acharya)的《一切見集》(Sarva-Darsana-Sangraha)中列舉出了15種學說,其中順世學說離正統思想最遠的。很多人認為順世派不是宗教,只是用「順世」(Carvaka)的稱呼後,其他主張物質論的學派,也都一併被說是順世派。

順世派的證明,只承認現量,排斥其他所有量;認為地、火、水、風這四大元素就是真諦,並且能從這四大元素中產生真知;心靈和身體是同一種物質;世界只是偶然產生的,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不可見力。

順世外道綜合了懷疑論、無因論、斷見論和破壞論等等的觀點,可說是極端主義的代表,是最極端的外道思想。因為當時印度的思想環境十分自由,大家喜歡辯論,也能暢所欲言,加上物質不像現在發達,所以都投入在思想的研究中,因此產生了百家齊放的教派。而這麼多教派裡,最糟的就是順世派。但是看看我們現在,很多人也都是跟順世派一樣這麼想,我們可以想一想,在那個時代最糟糕的思想,到了現代卻反而更弘揚了,從這樣看來,人類的思想沒有隨著時代進步,反而是更退步了。

要瞭解順世派到底有麼極端的思想,可以從以下摘錄的順世派的一首歌曲中來瞭解:

「沒有天,沒有最終的解脫,沒有精神,沒有他界,沒有儀式,沒有業報。諸如聖火祭祀、三吠陀、三業自制、懺悔、塵灰等事物的存在,都是為了無勇無謀的人類生活的方便。

如果作為祭品被殺的動物真的能升天,那麼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父親給殺了?如果供品真的能讓逝者的亡靈填飽肚子,那麼踏上旅途的人為什麼還要攜帶口糧?乾脆叫待在家裡的朋友,透過祭祀的方式,將供品燒給自己,不就達到果腹的目的了?

如果地上的供品真的能供養住在天上的神,那麼住在樓上的人為什麼就不能透過樓下的人供奉的供品來生活呢?只要還活著,就要享受這一世的安樂歡喜;用從所有的朋友那裡借來的錢財,享受山珍海味。死了埋入土中,怎樣才能再次回到地上呢?如果靈魂真的要前往另外一個世界,為什麼不會因為對親人的牽絆而中途折返回來呢?花費這麼多錢為死者舉行祭祀儀式,只不過是被那些邪惡的僧侶騙取了錢財。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三吠陀的作者都是惡漢,都是惡鬼,都是跳梁小丑。誦讀咒文,朗誦經文,都是極無意義的事情。」

看看這些所說的,其實現在很多人也是這樣想的,只要今生有房、有車就可以了,管它有沒有來世,搞不好也沒有……,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想的。

順世外道的思想非常極端,但是在其他國家、甚至現在,其實也不少見,其實這種思想,在印度很早期就有了。在《摩訶婆羅多》中的〈和平〉章記載,戰爭勝利而歸,抵達象城的堅戰王(Yudhisthira),被一位偽裝成梵僧的羅剎「斫婆迦」四處誹謗,並且還到處散播沒有信仰的邪說。不久之後,這位斫婆迦就因為散播邪說,觸犯了真梵,所以被殺了。雖然這只是傳說,不過也許有幾分真實性也說不定,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不信神的邪說,應該在印度遠古時期就存在了。

耆那教(Jainadharma,尼犍派)

一,創始人

關於耆那教的起源,學者也沒有統一的說法,但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耆那教和佛教差不多是同時間興起的,另一種則認為耆那教是從佛教中衍生出來的,耆那教其實就是佛教的一個支分。

多數現代的學者都認為,耆那教的創始人,就是佛經中出現的六師外道中的尼乾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在佛教創立前後出現耆那教的。根據外道自己的觀點,耆那教的創始人名為大雄(Vardhamāna,筏馱摩那),他長得樣子很像佛陀,所以很多人就把兩者搞混。而且,大雄跟佛陀的生平還有些相似,大雄在28歲的時候進入聖道,12年後獲得了「勝者」和「開道師」的名號,在最後的30年間,把沙門組織起來成立了耆那教。

耆那教的「耆那」,是「勝者」的意思,也就是戰勝了煩惱的意思,藏文翻譯成勝者派,或後來也叫裸形派。佛教出現的時候,耆那教已經發展成為吠舍離城最大的教派。據說在尼乾陀若提子死後不久,他的弟子就分裂為兩派,這在《長阿含經》(Dīrgha Āgama)、《清淨經》(Pasadika Sutta)中有記載。

二,兩派

耆那教創始人去世後,教派內就產生了逐步的分裂,完全分裂則是在兩個世紀後,月護王(Candrá-gupta)統治的時期。當時摩揭陀國遭遇到大饑荒,耆那教的長老婆陀羅(Bhadrabāhu)率領他的跟隨者去了南印的卡納塔,剩下留在摩揭陀的便結集經典。

饑荒過後,卡納塔派回到摩揭陀國,和一直留在摩揭陀的一派,在外表的服裝問題上產生不同的意見。摩揭陀派主張穿白衣,而卡納塔派則主張裸體。這就是白衣派(Śvētāmbara)和裸體派(Digambara,又稱天衣派)兩大派的由來。裸體派認為,教主大雄沒有娶妻;白衣派認為教主有娶妻,而且還有一個女兒。另外,白衣派認為女性也可以得到解脫,裸體派並不認同這個說法。

三,聖典

白衣派(Śvētāmbara)和裸體派(Digambara,天衣派)有共同的經典,這部經典有50卷,但是兩派各自編輯時又分成了兩種版本。

耆那教的聖典一半用梵文、一半用當時的俗語寫成的,他們吸收佛教的教理,到了西元5世紀,才完成聖典。可以看到當時因為佛教很興盛,所以才會吸收佛教的內容,收錄其中。從經文的角度來看的話,耆那教的經文和佛教的相似度非常高,幾乎讓人產生了「耆那教是佛教的一個支分」的誤解。另外,因為耆那教的經典受到佛教的影響,編輯過程很長,所以從現有的資料,已經無法瞭解耆那教最初的教理。這也是耆那教的起源,還沒有統一說法的原因。

四,教理

從吠陀的權威性來看,耆那教是否定的,這一點和佛教相同,但和六派表面上都是承認吠陀的權威性不同。在無神論的觀點上,耆那教和佛教一樣,都不承認造物主的存在。但是,從哲學角度來看的話,耆那教和佛教就有很大的不同。雖然佛教和婆羅門教沒有任何關聯,但耆那教建立了和數論學派極其相似的二元理論;耆那教認為苦行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則認為苦行不是主要的修持。從這些方面,又可以說耆那教和婆羅門教是有些許關聯的。耆那教的存在,就好比是溝通婆羅門教與佛教的橋梁,一部分跟佛教相似,一部分又跟婆羅門教有關聯。

五,三寶

耆那教也說要得到解脫,進入極樂世界,所以必須具備三寶,但是它們說的三寶是正智、正信和正行。「正智」,是指要瞭解精神和非精神間的關係,精神是究竟,非精神是非究竟,它們都是永恆不滅的。「正信」,是指要完全相信教主,要對聖典的每一句話深信不疑。「正行」,一共分為五種,第一是非暴力(Ahimsa,不殺生),它們很重視非暴力,甚至嚴格到一般人要做到都是不可能的,是很難達到的標準。另外四個正行是不偷盜(Asteya)、誠實語(Satya,不妄語)、梵行(Brahmacharya,清淨行)、不執著(Aparigraha,少欲知足)。這五種就是的正行的五戒。

佛教歷史登場,神話歷史分不清

以上關於印度歷史的部分,大致告一段落了,接下來就是講說佛教歷史的部分。

講到佛教的歷史,就要談到佛陀到底是什麼年代的人,這就不容易說清楚了。因為印度缺少歷史的文獻,神話是很多,然而神話故事中哪些部分是真實的歷史,實在很難說;加上以前婆羅門的文筆好到不行,寫得都跟真的一樣。所以,講到印度的歷史,真的很頭痛,只能深呼吸、嘆氣、敲敲自己的頭,實在沒辦法,除非回到過去才能知道吧。

不說現在學界對於佛陀的年代沒有一個定論,說法非常之多。就連藏傳佛教當中,關於佛陀的年代也有七、八種說法,其中年代甚至相差百年,我們很難輕易否定這些說法的正確性,因爲這些不同說法,都是出自某某大師之說,可不是什麼無名小卒隨便的推論。

祈請薩迦崔津法王長壽住世

另外,今天是薩迦法王的生日,我也曾親近過薩迦法王,得到灌頂口傳,祈願法會時也曾邀請他蒞臨說法,所以今天最後想念誦之前作的〈薩迦法王長壽祈願文〉,同時迴向所有佛教大師都能長壽住世。

薩迦法王的學識、修持都非常圓滿,從歷史上來看,佛行事業也非常殊勝,能一起祈願薩迦法王長壽住世,也是我們的福德。最後,我們就一起來念誦〈薩迦法王長壽祈願文〉!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1年9月16日)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