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在紐約:皈依的意義

時間:2015年4月18日
地點:美國 紐約州 金士頓市(Kingston)

MG 4957

法王噶瑪巴在紐約上州的第一場演說開始前,會場「奧斯特表演藝術中心」(Ulster Performing Arts Center)的門口已大排長龍。該中心典雅的大廳中一千五百個座位全數坐滿,席間不乏法王上一世的老弟子們。自1974年起,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讓炯多傑曾經訪問過美國三次,他所創建的北美法座噶瑪三乘法輪寺(Karma Triyana Dharmachakra)距離會場只有數英哩之遙,而今天這場活動的主辦單位也正是噶瑪三乘法輪寺。

金士頓市(Kingston)市長賢恩.噶羅(Shayne Gallo)首先向法王致歡迎詞。他表示,今天對大家來說是個吉祥的日子,法王的蒞臨是對金士頓市的加持。噶羅市長感謝法王帶來慈悲與和平的訊息,而這些要依靠每個人的改變來實現。他同時響應法王的呼籲,指出我們都有承侍他人的責任,並且以慈悲來促進每個人的覺醒。

開場中,法王說明皈依戒是進入佛法的門戶和佛法的精髓。為鼓勵大家思索並找出皈依的理由,法王引用著名的梵文佛經所說的:「檢驗我的法教,如同你購買黃金前對它的檢驗。」以及巴利文佛經的教導:「不要因為是來自導師或家族的傳統就接受它,唯有在瞭解這麼做的道理後,才信受奉行。」

法王接著探討「宗教」和「精神修持」的不同:「『宗教』是代代相傳的傳統或信仰系統,而『精神修持』基於的是個人的探索和經驗。」每個主要宗教在一開始都是精神修持,法王指出,這些創始者具有能夠獲得深刻證悟的經驗,並將它直接向學生揭示。但時間一久,經過代代相傳而發生了改變,變成信心和信仰愈來愈重要,而傳遞由經驗獲得的證悟便漸漸沒落。

「精神修持必須是個人的發現之旅。因此,我們需要瞭解皈依的原因和條件,這樣才能夠讓我們明白佛法中主次的分別。」

為說明此點,法王舉例:假設佛陀在只有一扇出口的大廳中進行開示,而這扇門剛好在佛陀的右手邊,開示結束後,佛陀自然就從這個右邊的門離場了。之後,佛陀的一位弟子在另一個大廳中進行開示,而這個大廳的左右兩邊都有門,但由於佛陀之前是從右邊的門離場,這位弟子在開示結束後便也這麼做。慢慢地,從右門離場便成為了一個習俗,但它其實不具任何實際的理由。當這樣的風俗習慣取代理由,阻礙我們瞭解佛陀的真意和教導時,問題便會產生。

法王解釋,我們皈依的原因有兩個:因為恐懼而尋求皈依的保護,以及因為信心而讓我們真正完全依止三寶。

恐懼的感受我們都會有,但就皈依而言,這裡的恐懼指的是一種知性上的瞭解,明白什麼對我們有益,什麼對我們有害,而不是一般人熟悉的直覺上的恐懼。直覺上的恐懼是我們人腦發展出來以對付立即的險境,例如老虎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等,雖然直覺上的恐懼可以保護我們,但是卻非常受侷限,譬如當有人告訴我們這事兩個月內會發生,我們就不會像事情發生在眼前時那麼恐懼。

法王指出,這就類似於氣候變遷的問題:大家不會對它感到恐懼,因為這個問題大到我們看不見,而且它是未來才會發生的危險。因此,我們需要超越情緒或直覺上的恐懼,認真思考我們的處境。

法王接著談到另一個細微、不可見的危險:慈愛的缺乏。對於戰爭、饑荒或疾病等顯著的危險,我們很容易感到恐懼;然而對於缺乏慈愛的危險,那就另當別論了。我們的缺乏慈愛,讓許多人和動物失去庇護,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慈愛,就能讓他們免於可怕的痛苦。由於這個匱乏存在於我們的自身,我們有能力將它認出並進行改變。我們必須要改變,因為缺乏慈愛不只具有帶給他人災難的危險,最終也會讓自己遭殃。

我們有的一般慈悲只限於親戚或朋友,我們會劃清界限,界內是我們關愛的親友,而界外的人則視而不見:「我們需要擴展自己的慈愛,我們需要看見自己跟每一個人都有關連。」

法王進一步解釋因恐懼而皈依的理由:「當我們思維生物間如何彼此傷害時,我們便清楚看見慈愛的缺乏。有恐於此,我們尋求皈依以培養佛法開示的慈悲。」

法王接著說明,第二種皈依的理由,因信心而皈依:「信心的基礎是對自己本身和自己行為的信心,它是一種真正的自信心。」法王以自己逃到印度為例,說明這是因為他有信心自己會成功。思維自身的功德能夠啟發我們,讓我們不會因遭遇困難而氣餒,反而具有面對它的勇氣和毅力。

我們信仰的對象——佛、法、僧三寶的功德似乎超乎我們的想像,因此我們必須具有不為逆境所屈的高度信心:「我們要有無量的信心、無量的希望、無量的祈願,還要一心專注在我們的目標上。信心不只是對他人的信心,它也是對自己的信心,對自己的希望。光是有祈願還不是真的有信心,當我們有真正的信心時,自心會充滿喜樂和勇氣。」

於此,法王圓滿了皈依的介紹,接著會在下午傳授皈依。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