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藏傳佛教寺院和尼院環境保護會議首日

時間:2016年3月21日
地點:印度 鹿野苑 創古金剛智慧學院

 

法王噶瑪巴於3月21日為第七屆藏傳佛教寺院和尼院環境保護會議(簡稱「環境保護會議」)揭幕。這項由法王指導下的自然環境保護組織(藏文:Khoryug)所主辦的四天會議,與會者主要是喜馬拉雅地區55多所寺院和尼院的60多位僧眾和尼眾,以及幾位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的在家眾。

去年第六屆環境保護會議中,代表們有感於尼泊爾和錫金地震所造成的重大災難,因而提出學習災難管理的願望,以便在災難發生時可以實際救助災民。法王與大家的想法一致,於是便欣然同意將災難管理列為第七屆會議的主題,並且聯合印度國家災難管理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Disaster Management)共同舉辦;印度政府也因此派遣兩位資深官員出席。

金剛智慧學院的住持堪千創古仁波切,首先在會議中致歡迎詞;金剛智慧學院正是2009年第一屆環境保護會議舉行的地點。創古仁波切表示,小時候在西藏,他不瞭解環境保護的重要,直至重大地震接連出現在青海玉樹和尼泊爾後,他才明白自然環境有多麼重要。

近來,他開始閱讀全球地震的每日彙報,當中提到世界各地每天發生的地震約有150次,這讓人感到極度危險又恐懼。仁波切指出,大家由此可以清楚知道,地震的防範不僅很重要,同時也很急迫,因為所有眾生都會受影響。最後,仁波切向所有救災人員表示感謝,敦請他們持續這項有意義的工作。

接著由法王致詞。法王首先指出,第七屆會議災難管理的這個主題,是去年秋天大家在第六屆會議中的決議:「這次印度政府國家災難管理學院的參與,是對我們工作的極大鼓舞。尼泊爾的地震帶給在座每個人重大的衝擊,除了感到害怕之外,我們都想知道自己事先可以做哪些準備,以及災難發生後可以如何善巧地應變。」

「不容我多說,答案其實很明顯。」法王表示:「那就是我們必須充實自己,接受訓練。」法王期許這四天的會議進行順利,希望將來每所寺院都能夠成立一個緊急救難小組,這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的寺院,也可以幫助附近的民眾。法王提醒,將自己的思維放寬放遠,這點很重要。

會議接著是對災難管理各個層面的介紹。德其樂.瓊嘉巴(Dekila Chungyalpa)首先簡介自然環境保護組織,說明它的主旨在將佛法的慈悲和緣起互依的義理,實際地運用在地球的自然環境,以及生活於其中的眾生身上。她指出,地球是活生生的系統,它必須受到人們的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組織的未來計劃,是發展寺院為當地的資訊樞紐,為附近民眾提供災難防備、應變和災後重健等教育。

接下來,由印度國家災難管理學院的聯合主任羅傑胥.庫瑪.辛(Rajesh Kumar Singh)演說保存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他列舉幾個這麼做的理由: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傳統文物能確保我們對社群或國家的認同;傳統文物讓我們得以保存過去、展望未來;傳統文物是我們的根,也是自身整體文化的代表。

他指出,對於文化紀念碑的保存,除了具有重大的教育價值之外,也會自然引發人們對其周遭環境的保護。同時,文化紀念碑也能夠為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傳統提出證明。在提到天災人禍對文化傳統所造成的危害時,他總結,災難管理的範圍廣大,從國家一直到當地涉及各個社會層面。

接著是過去一年在三個國家中的活動報告,內容從植樹、廢棄物管理、雨水貯存、太陽能、堆肥、濾水處理、環境清理,一直到提升當地民眾的環保知識。

印度國家災難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強卓妮.班德佑龐達(Chandrani Bandyopadhyay)在演講中指出,自然環境保護組織的各項傑出活動,屬於她所介紹的四個類別中的災難紓解。災難紓解是在災難發生後,為減輕負面影響所進行的較長期性工作。災難的防備是我們所採取的較短期的行動,例如準備好急救包等。災難的應變是我們如何處理實際發生的災情,而最後則是災後的重建。在將災難的管理分為這四類後,她明確地指出,災難不是命中的定局,它的後果可以因為我們事前的準備而減輕。

今天會議的最後一項活動,是一場來自於尼泊爾的簡報,內容是關於在協助兩場地震的災後重建時,寺院從中學習到的經驗和教訓。

接下來三天的會議行程為風險評估、災難的實際救援,以及災後的重建管理。透過這些培訓課程,與會代表將會對災難管理具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知道在災難發生之前、災難發生之時,以及災難發生之後,如何進行防備、應變和援助。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