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在威斯康辛:快樂比想像的還簡單

時間:2015年5月5日
地點:美國 威斯康辛州 麥迪遜市

 

法王噶瑪巴今晚與世界頂尖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專家進行座談,主題是「心、大腦、社會:從佛教和科學的觀點看安樂的培養」(The Heart, the Brain, and Society: Buddhist and Scientific Perspectiv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Well-being)。在生平首次這類的深廣對話中,法王與科學家們探討禪修和靜坐思惟的技巧如何增進我們的安樂。

這場座談會由「威斯康辛大學健康心靈研究中心」(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enter for Investigating Healthy Minds)和「德噶禪修中心」(the Tergar Meditation Community)聯合主辦,主持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和作家丹尼爾.高曼博士(Daniel Goleman),高曼博士同時是推廣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觀念的先驅。

座談會上的專家學者還包括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暨作家李察.戴維森博士(Dr. Richard Davidson);戴維森博士與高曼博士同為「心靈與人生協會」(the Mind and Life Institute)的理事;科羅拉多大學博德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Boulder)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蘇娜.迪米吉恩博士(Dr. Sona Dimidjian)。

高曼博士首先為今晚的座談暖身,營造溫馨而不拘形式的氣氛。他邀請現場的觀眾和許多觀看網路直播的線上觀眾,想像自己坐在客廳中,正在和一群朋友親切的交談。他接著向觀眾提出問題,請他們以舉手來表態。高曼博士的第一個問題是:有多少人自認是佛教徒?舉手的人不到半數。第二個問題:有多少人有禪修的經驗?絕大多數的人都舉起手。

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中,在觀眾想像自己也參與台上的對話下,法王首先就科學家提出的問題,分享自己對安樂的親身經歷和體悟,而科學家們也輪流向法王報告研究的最新發現。

第一個發言的是李察.戴維森博士。他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歸納出安樂的四個重要因素:堅韌(遭遇打擊後能迅速復原)、樂觀、慷慨、正念覺知(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覺知)。他接著請法王分享他的看法,幫助大家提升這四項安樂的重要因素。

法王表示,就個人來說,他最有同感的是在面對困難時保持樂觀的重要。法王說明,一個人順應困境的能力,取決於他的思維方式。那些具有正向思考習慣的人,可以從困境中很快恢復,而那些慣於負面思考的人,情況可能很快變得更糟。

法王提到,身邊的人因為擔心他所信非人,所以時常勸他不要把別人都想得那麼好。但就他個人而言,正向的思考確實比較容易,就算實際的情況不完全符合他樂觀的想法,他還是會在簡單和安樂的考量下刻意選擇樂觀:

「基本上,正向思考的習慣等同於人生少磨難。我們不一定要相信自己正面的想法百分之百符合現實,但我們卻可以把這種心態視為是一種提升自身安樂的方法。」

法王讚揚知足是創造安樂的重要因素,並接著分享他個人關於正念和知足的故事:法王在印度寺院中的居住環境相當封閉,能夠出去走動的機會並不多,有時最大的出遊不過就是在住處的外圍繞行幾圈,即便如此,還是會有許多人尾隨其後。

一天氣候晴朗溫和,法王在寺院附近散步,身後照例跟隨著一大批人。在走動的當下,他突然靈光一閃,覺知到自己正在呼吸的這個事實,而伴隨著這樣的經驗而來的,是一種強烈又簡單的快樂,以及對於快樂原本就存在於自身的體悟。而就在覺知到自己的呼吸的當下,法王同時想到,單單呼吸一事,卻是眾多因素的促成:它需要有生產氧氣的成千上萬的花草樹木,及其背後所有錯綜複雜的因緣條件:

「那時我當下的體悟是:這實在太神奇、太美好了。我向來的體會是:快樂是懂得欣賞非常簡單的東西。」

「我們習慣於以複雜的手段追求快樂,例如辛勤工作,或是努力賺大錢。然而傾注全副心力在這樣的事情,通常只會讓我們不快樂。我對快樂的體悟是:快樂跟注意到稀鬆平常的東西有關,而這些東西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被我們忽視。」

法王強調,為了不錯失對簡單的覺知和生起滿足的機會,我們必須培養正念覺知。法王說明,甚至經過許多年的修持,最後我們可能恍然大悟,原來它就是這麼簡單。因此,法王建議我們要這麼思維:「喔,這非常簡單,為什麼我以前不知道呢?過去我完全錯失了這個非常簡單的東西。」

在法王推崇通常受到我們低估的簡單的力量後,接著傾身聆聽蘇娜.迪米吉恩博士的發言。迪米吉恩博士說明女性尤其容易罹患憂鬱症,並且介紹她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她說明,憂鬱症與持續的悲傷有關,讓患者無法進行日常的事情。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同時在妊娠期容易患病,亦即所謂的產後憂鬱症。

憂鬱症的通常療法是服用抗憂鬱劑,但迪米吉恩博士的研究顯示,在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的比較下,服用抗憂鬱劑的患者並沒有效果更好的證據,甚至在停藥後,也沒有可以防止復發的證據。迪米吉恩博士向法王解釋,心理學家研究人如何以思維回應自己的情緒,並將這個過程稱為認知反應( cognitive reactivity)。研究顯示,較高的認知反應有助於預測未來罹患憂鬱症的機率。

另一個科學家主要研究的概念是反芻式思維(rumination),也就是自心緊緊抓著悲傷的感受不放,同時不斷的質問自己:「為什麼我感覺如此悲傷?」「為什麼這些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我的情況比別人還慘?」

反芻式思維會延長憂鬱症的症狀,而研究顯示女性通常更容易有這種縈繞不去的念頭。迪米吉恩博士告訴法王,這便是靜坐思惟能夠利益患者的地方。例如,如果人們受過訓練,知道如何在高壓力的情況下,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正在呼吸的這個事實,那麼藉由這樣的覺知力,便能夠以更善巧的方式來回應令人緊張的情境,而不會受到揮之不去的念頭和認知反應的綁架。她接著請示法王,如何幫助女性運用正念覺知來培養安樂感,並且營建安樂的共修團體。

法王在回答中,動容的表達對迪米吉恩博士的感激,謝謝她為減輕女性易患之苦的努力。法王補充正念覺知的重要:在煩惱生起時,重要的是我們要覺知它,然後將注意力轉移他處。我們不需要讓痛苦的感受或情境,成為佔據自心的唯一念頭,而可以透過正念覺知的培養,將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如呼吸等其他地方。

法王指出,我們可以把佛法的修持要點運用在這裡:亦即培養對我們的自身和我們的情緒有所不同的認知。我們愈是能夠區分自身和我們的情緒之間的差異,我們就愈能避免受到強烈情緒的控制。

法王解釋,禪修賦予我們一種空間感,讓我們可以選擇是否要認同負面的情緒為自己的一部分。法王接著傳授禪修的方法:我們可以將情緒置於自己的面前,在自身和情緒之間保持一個距離感,然後放鬆自心單純的看著情緒。

座談會將近尾聲時,戴維森博士把握機會向法王介紹與「親生物假說」(biophilia hypothesis)有關的神經科學最新發展;「親生物假說」指的是人類希望接近大自然的天性。科學研究顯示,接近大自然能產生神經醫學的療效,例如刺激腦部的迴路,降低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以及提升思維和認知功能的部分層面。

法王指出「親生物假說」顯示自心和自然環境相連的力量,而他極度認同這樣的觀念。就他個人的經驗來說,今天就算只是看見自己兒時在西藏成長的環境的照片,也會讓他感到非常開心。相反地,法王也能夠瞭解,為什麼居住在大城市的人會有封閉、狹隘、憂鬱的傾向。

法王進一步指出,某些金剛乘的法教中也有這樣的教導,說明內在的金剛身和外在的環境的關連,而這就好比是金剛乘版本的「親生物假說」。傳說有些長期在靜處閉關的大禪修者,對自然界具有某種程度的敏銳性,他們甚至不用透過眼視或耳聞,就能夠知道現在正在發生的日蝕或月蝕。這是由於他們在定中的高度覺知力,所以能夠感知體內細微的變化,尤其是身體中氣或能量的運動:

「由於與大自然的距離太遙遠,我們多數人存活的世界,可說是一個人造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夠停下腳步,待在靜處一段時間,好好親近大自然,我們就可能覺察自然環境外在元素的運動與自己身體內在元素的運動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今晚佛法大師和頂尖科學家的座談圓滿後,慢慢散去的人潮若有所悟:這場佛教與科學的精彩對話其實才剛剛開始。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