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會見歐洲新生代

時間:2014年6月8日
地點:德國  柏林

20140608 young

法王噶瑪巴史上首次歐洲之行公開活動的壓軸,便是會見來自全球年輕的一代。法王是當今最年輕的世界級宗教領袖,主辦單位特別安排新生代與法王會面,讓他們直接向法王提出個人活在當今世界中的關切。

這項活動免費入場,但是參加者的年齡不能超過29歲。當天出席者從父母陪伴下的學步嬰孩,韶華少年,一直到青春的成人。當會場將近滿座時,銀幕開始播放饒舌風格的「噶瑪巴千諾」音樂短片,年輕的義工揚起兒童手繪的旗幟裝扮舞台。這些旗幟來自世界各地,內容從手印到願文,應有盡有。

法王輕鬆自如入場,坐在一把扶手椅上。法王首先向觀眾告白,自己是「一種奇怪的年輕人」。法王解釋,雖然自己二十多歲,但因為自幼便要承擔責任,而履行義務時,經歷人生各種的事情,因此感覺他的內在比實際年齡老成許多。

法王呼籲年輕人要具有主見,勇於面對他們這一代的主要挑戰:

「21世紀的時代,由於世界變得更小,我們年輕人活在巨大的壓力下,學業要好、人生要成功,我們的壓力來自四面八方。事情發展如此迅速,而我們似乎趕不上變化,更難有喘息的機會。如果我們持續這樣的步調,繼續過著以消費和外在娛樂為主的生活,我們絕對會耗盡世界的資源。所以,我們不僅有責任而且有機會,為未來世代的幸福做些事情。」

「在講到改變未來,或是為未來的子孫而保護世界時,我們要瞭解,未來不只是明天,或是某年某日才發生,未來正始於當下。」

問答階段中,柏林一位10歲的女孩問:「我怎麼樣才能成佛?」

法王笑著搖頭說,這真是個問題:「成佛的意思就像一朵花的綻放,它也可以說是覺醒和清醒。成佛不是突然發生的,它不像是在血液中注射某種東西,或是改良我們的基因,讓我們具有超能力。事實上,如果你送人一個禮物,讓他們展現笑容,那麼在這個小處上,你就已經成佛了,因為你知道如何讓他人快樂,而且也這麼地做了。」

柏林一位12歲的小孩問:「您如何承擔噶瑪巴的所有責任?它比較像是一種榮耀還是負擔?」

法王回答:「『噶瑪巴』的名號帶來很多的期許。人們期望噶瑪巴完美無瑕,絕無失誤,但這超乎我的能力。所以,我不會因為具有噶瑪巴的名號,就認為自己有某種的力量或權威,我反而將它看成是一個機會,它代表著我有更多幫助人的機會。由於我告訴自己,這是個助人的大好機會,自己一定要善用它,所以負擔似乎有所減輕。」
一位西班牙馬德里的少女問,她的人生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這個世界。

法王的答案是:「當看見環境衰敗時,我們便會瞭解,我們可以用自己的人生來保護世界的自然環境。而通過環境保護,我們幫助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地球上所有的居民。」

奧地利一位26歲的男士問,請法王描述他認為的宗教、靈性修持(spirituality)和文化之間的關係。

在談到宗教和靈性修持的分別時,法王表示:「我認為,宗教關乎接受一個信仰系統,並且遵循該系統的傳統和儀軌習俗,而靈性修持無關乎習俗,它與人類更深層的經驗有關,跟我們如何經驗自己的人生有關,並且涉及智慧和悲心的培養。

我認為,所有各大宗教在一開始,都是真實生活經驗的靈性修持,而不只是習俗、傳統或信仰系統。舉佛陀為例,佛陀從小便對自己人生的意義存著很大的疑惑,因此,他開始認真地尋找人生的意義和實相。為達目的,他捨棄王子的生活,獨自在林間,不斷思索這個問題。最後,他終於找到了答案,並且對這個答案非常滿意。之後,許多人就追隨這樣的系統或觀念,甚至沒有自己發掘或會遇此真理的真正經驗。這就是我認為宗教信徒會有的危險。

事實上,宗教修行者應該具有真正的經驗,而不只是接受信仰或知識。但是要尋獲那樣的答案並不容易,有些人最後選擇容易的路走,或許這就是它的原因。而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靈性修持比只有宗教信仰或信心更為有效。」

在回答一位年輕女士關於感恩的問題時,法王說明:「如果是出生在已開發國家而且家境不錯,我們便會享有許多設施和教育機會,那麼培養一種珍惜和感恩之心非常重要。

我們應該要知道,世界上有許多孩子無法上學,甚至沒有足夠的食物、乾淨的水或醫療的照顧。當我們想到這些,我們會發覺相對來說自己真是好太多,並且發現自己有多幸運。

但是這種幸運感不應該讓我們變得驕傲,而應該是對自己的一項提醒,讓我們瞭解自己有責任,幫助那些不具同等機會的人。感恩會讓我們的心更平靜、更謙虛,啟發我們為那些缺乏和自己有同樣機會的人做些事情。」

一位23歲的奧地利女士問,她的祖母年紀大又生病,她如何幫助日漸接近死亡的祖母。

法王回答:「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接受死亡。身而為人,我們不切實際地自私,想要違抗自然,永遠不老不死。但一旦出生,我們自然會有死亡的一天。如果不願意接受這點,我們唯有更多的痛苦。無論如何,死亡一定會發生,如果能夠接受它的話,我們的麻煩便會大大減少。

但是為了接受死亡,我們需要訓練或練習。這有許多訓練的方法,其中一項便是將我們的一天,當作我們的一生。早上起床時,我們可以思維自己就像剛出生。晚上入睡時,我們思維自己即將死亡。

養成這樣的習慣後,我們就會自然接受自己最終的死亡,因為我們知道,死亡就像每天這樣地發生,而且我們會知道,死亡不是究竟的終了。這是一種訓練的方法,讓我們不會害怕或擔心死亡。我們學會將死亡看成像入睡,而睡醒之後,又是另一個嶄新的人生。」

活動的尾聲是幾項文藝表演。首先由給桑.瑪斯荃(Kesang Marstrand)帶來她最新專輯中的歌曲。給桑.瑪斯荃的父親是藏人,母親是歐洲人。她在吉他的伴奏下,展現優美的歌聲和迴盪人心的歌詞。

定居在德國波茲坦(Potsdam)的藏人歌手洛桑.達給(Lobsang Dargye),帶著對法王明顯的崇敬和激動的情緒表示,在藏人的心目中,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是藏人的特別怙主和皈依處,而他所要演出的這首藏文歌,表達的正是這樣的感情。其他還有以潘隊長(Captain Peng)的手偶演出的德語獨白劇。

在主辦單位的致詞中,一位年輕的代表祈請,希望法王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來柏林,讓愈來愈多無明的圍牆崩壞倒塌。

接著,是法王與這群新生代的大合照。法王自任舞台總指揮,調遣運籌,滿場歡笑。離場時,法王步履緩慢,走走停停,與許多依依不捨的年輕人四目相接,默默交心,盡在不言中。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