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第4堂課

頓漸之爭‧吐蕃法難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1年6月26日(六)

20210626

大家好!今天是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的第四堂課。上堂課我們講到蓮師來到吐蕃降伏群神、復興佛法的故事。

藏族僧團的首次建立

上一堂課也講到了,松贊干布時代的吐蕃,並沒有具規模的寺院,更別說藏族的僧團。直到蓮師離開的時候,在吐蕃的僧人,基本上也都是一些外國人。那麼,吐蕃什麼時候才有藏族的僧團呢?

男眾僧團

根據史書中比較確定和公認的說法,應該是從赤松德贊時期開始的。這件事得歸功於兩個人。一位是寂護大師,他是第一批藏族男眾出家的傳戒和尚。據記載,大概西元767年的時候,出現了第一批藏族的男眾出家人。那個時候一共有六位,人稱「六覺士」或「預試六士」。「預試」就是預先測試藏族人適不適合出家,或者能不能出家,類似現在試用期的意思,所以先選出了幾個人,作為第一批出家的測試對象。但是,預試的人數究竟是六個還是七個,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具體細節先不細講。總之,就是首先出現了第一批男眾的預試僧人。

女眾僧團

那麼,第二位功臣是誰呢?就是藏地歷史上最著名的禪宗大師——來自大唐的摩訶衍,中文直接翻譯就是大乘和尚。他的功勞是什麼呢?因為他的緣故,藏族出現了第一批尼眾僧人。而且,這幾位尼眾可不是泛泛之輩,她們都是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根據《頓悟大乘正理決》中的記載,赤松德贊的皇后沒盧氏,還有贊普的姨母悉囊南氏,以及一些大臣的夫人等等,一共有三十多位女性,在摩訶衍面前出家為尼。

兩部史書簡介

有關尼眾僧團建立的這一段歷史,在《巴協》的藏文史書中記載的有點不一樣。《巴協》中記載的是:這些女眾是在前面提到的六覺士中的巴塞囊面前剃度出家的。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準確?或者說哪一部史書更可信呢?那就要先來瞭解這兩部史書的背景和成書過程。

藏文史書——《巴協》

先來說這部藏文史書——《巴協》,它可以說是藏地千百年來,最重要而且流傳最廣的一部史書之一。相傳它的作者就是六覺士中的巴塞囊,所以成書的年分應該就是赤松德贊時期,也就是藏傳佛教的前弘期。為什麼這部史書的影響力這麼深遠呢?因為前弘期結束的時候,藏地戰亂了幾十載,期間很多史書、文獻,不是遺失就是焚毀,甚至有些被雪埋了。因此,《巴協》可能就是前弘期留下的唯一一部史書。基本上藏族人要瞭解前弘期,尤其是赤松德贊的歷史,靠的就是《巴協》裡面所記載的內容。由於那個時候的書籍都是手抄本,時至今日,《巴協》出現了好幾個不同的版本,而這些版本都可以看到一些被篡改,或者重新編輯的痕跡。如果仔細研究和閱讀《巴協》裡面的內容,就會發現有不少矛盾和可疑的地方,至於具體的細節,先不細講,總之,原始版的《巴協》到底是什麼樣子?或者說巴塞囊所寫的《巴協》是什麼樣的?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

敦煌出土——《頓悟大乘正理決》

那麼,《頓悟大乘正理決》又是什麼樣的一部文獻呢?它是上個世紀初(二十世紀),從敦煌出土的一部中文文獻。作者是唐殿中侍御史王錫,所以它的成書年代就是唐朝,也就是赤松德贊在位的時期。現存的《頓悟大乘正理決》有兩個版本,內容基本一致,只是字詞上稍有不同,一本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另一本由大英博物館收藏。《頓悟大乘正理決》是一部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文獻,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講到藏傳佛教史上最著名,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一個事件——頓漸之爭。雖然這可能跟《菩提道燈論》沒什麼直接的關係,今年年初在《岡波巴四法》的課程我也講過這個話題,但是,我覺得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好的瞭解藏傳佛教,也能夠更客觀的去瞭解不同的宗派和見地,今天還是有必要來講講這段歷史。不管怎麼說,它對千百年來,整個藏傳佛教的發展,都產生了至關重要,或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甚至時至今日,藏傳佛教當中類似的爭辯還繼續著。所以,我覺得各位至少對此,都應該多多少少要有一些瞭解,或者也可能有聽說過一些蛛絲馬跡了。

頓漸之爭

「頓漸之爭」是什麼意思呢?爭的是什麼呢?

顧名思義,頓漸之爭就是頓門和漸門之間的爭論。頓門,也就是頓悟法門,在這場辯論當中主要以漢地大禪師摩訶衍為代表的,是大家熟知的由達摩祖師所創立的禪宗一派。漸門,則正好相反,主張的是漸次修行,從而成就佛果,在當時是由印度高僧蓮花戒所代表的印度僧眾一派。

頓漸之爭始末

那麼,這個「頓漸之爭」是怎麼開始的呢?

大概是在西元八世紀後半葉,蓮師已經離開了吐蕃,寂護大師也圓寂了之後,赤松德贊為了廣弘佛法,命人從漢印兩地分別迎請高僧入藏,修塔建寺、譯經設齋。當時從印度請來的,就是以寂護大師弟子的蓮花戒為首的三十多位出家眾,而從漢地迎請的,則是來自當時敦煌一帶的大禪師摩訶衍等三位僧人。

關於摩訶衍進藏的部分,在《頓悟大乘正理決》中有詳細的描述。其中提到:摩訶衍等人於西元786年入藏,抵達吐蕃後,得到赤松德贊的允許,便前往現在的拉薩、桑耶等地,開演禪宗法義。當時的信眾僧俗均攝,其中還包括一些貴族,比如吐蕃皇后沒盧氏,還有贊普的姨母悉囊南等。

之後,大概是在西元792年的時候,根據《頓悟大乘正理決》中的記載,那些以蓮花戒為首的印度僧眾,便向贊普請奏:「那些唐朝僧人所傳授的頓悟禪宗,並非佛說,請贊普廢除所有禪宗在吐蕃的傳播和教授。」
摩訶衍和幾位禪師聽聞這個消息之後,就回稟贊普:「既然印度的僧人對我們的法教有質疑,那就請他們收集和整理出經義上的問題、疑點,由我們來回答便是。如果真的像他們所說的,禪宗的法義有任何的錯謬,或者和佛法大義之間有任何差池,就請贊普馬上停廢禪宗法教的弘揚和修行。」於是,贊普就答應了摩訶衍的這項提議。

有了贊普的應允,那些印度僧人就開始長期的用各種方法駁斥禪宗,又是查找經義、又是搜羅各種問題,總之就是各種挑刺、找毛病。但是,無論他們怎麼辯論、怎麼刁難,摩訶衍大師都是對答如流。後來印度僧人實在沒辦法了,即便自知理虧、黔驢技窮,最後居然還想方設法迷惑朝臣、勾結朋黨,就為了為難這些禪師。

《頓悟大乘正理決》中說,當時有兩名藏族僧人,因為禪宗遭到毀謗而深感不平,甚至為法捐軀。除此之外,還有三十多名深悟禪理的藏族僧人,聯合起來向贊普請奏說:「如果禪宗真如那些人說的那樣不堪,那寧可脫掉袈裟,跳崖自盡。」那些印度僧人聽說這些事情之後,各個破膽驚魂、自慚形穢。總之,這場頓漸的辯論,持續了三年,直到西元794年才結束。

頓漸之爭結果爭議

那麼,現在問題出現了,根據藏文史書《巴協》中的記載,頓漸之爭的最終結果,是由蓮花戒為代表的漸門一派勝出,而摩訶衍為代表的漢地禪宗落敗,因此禪宗見地被證實非佛所說、是不正確的法教。於是赤松德贊便下令,整個吐蕃禁止和廢除禪宗的傳播和弘揚,並且將摩訶衍一行人遣返漢地。

剛才提到了,《巴協》可能是藏地前弘期,而且會是赤松德贊時期唯一一部留下來的史書。雖然後來也有一些文獻提及頓漸之爭,但是基本上都是根據《巴協》而編輯的。因此,《巴協》中的記載,就成為了千百年來整個藏族世世代代,對頓漸之爭的瞭解和認識。換句話說,就是藏族人對頓漸之爭的教科書。不僅如此,千百年來無數的藏人,也因此認定:頓門或是摩訶衍所說的禪宗見解,就是不究竟的、不如法的、非佛所說的。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讓藏人對於當時漸門的大獲全勝,感到深信不疑的,就是因為蓮花戒的一部著作——《修次三分》,其中有駁斥頓門的內容。在藏地這本論著至今依然廣為流傳,很多人都會學習。由於寂護大師與蓮花戒師徒二人,在藏地一直以來都非常受人景仰,而他們所代表的漸門贏得頓漸之爭的說法,就更容易讓人信服、更有說服力了。

相比之下,藏文的文獻當中,並沒有留下摩訶衍等人或漢地禪師所寫的著作或法教,因此可以說,藏族人完全不瞭解「禪宗」是什麼,對禪宗可以說完全沒有概念,甚至都不會用「禪宗」這個詞,而管它叫做「漢地和尚見解」。這就足以見得,藏族人對禪宗是多麼的陌生了!

不管怎麼說,由於《巴協》的緣故,千百年來藏族人都認為當時的頓漸之爭,一定就是蓮花戒為代表的漸門一方獲勝。直到上個世紀初,《頓悟大乘正理決》在敦煌出土,讓整個局面有了巨大的變化。

在《頓悟大乘正理決》當中,非常清楚的描述和記錄了這場爭論,包括整個辯論的過程、情況和對話,以及辯論的具體內容和問答,都有詳盡的說明。其中明確的提到,赤松德贊頒布詔命:摩訶衍所弘揚的漢地大乘禪義是究竟無誤的佛法,沒有任何差錯。從今往後,僧俗二眾都可以依法學習和修行。

這部文獻一面世,國內外很多學者紛紛進行研究。人們對頓漸之爭,因而逐漸產生了一種全新的看法和探討。

頓漸之爭的理證

那麼, 到底是《巴協》所說的漸門獲勝比較可信呢?還是《頓悟大乘正理決》所說的,摩訶衍所代表的禪宗在吐蕃,其實並沒有被廢除?我認為,可能《頓悟大乘正理決》裡面的內容,更接近實際的情況。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很多,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在這裡只說明三點。

首先,剛才也提到了,藏族人瞭解那個時期的歷史,基本上全靠《巴協》的一面之詞,而《巴協》又有好幾個不同的版本,其中不乏篡改或者重編的痕跡,在原文無從考證之下,真實度和可信度就很難說了。

相比之下,《頓悟大乘正理決》是從敦煌遺跡中,直接出土的唐代原稿,基本上就不存在篡改、修改的可能性,加上他的作者王錫是一位官方有歷史記載的文官。因此,這部文獻可以說就是當時官方非常正式的紀錄和報告。另外,由御史受命所編撰的這部《頓悟大乘正理決》,其所記錄的這場辯論,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目的,也就應該是更準確、更可靠的。

第二個原因,說明當時的禪宗並沒有被廢除,而是繼續在吐蕃廣傳的理由是什麼呢?

在赤松德贊的兒子在位期間,所留下來的兩部當時編輯的「三藏」目錄當中,禪宗的論著也清楚的收錄其中。這兩部目錄,是國家官方編輯的目錄,所以是非常正規、非常權威的紀錄,如果真像《巴協》所說的禪宗的法義是不如法、非佛所說的話,那國家收錄的三藏目錄,就不會記載相關的論典和著作。從這一點上來看,可以推斷禪宗在當時並沒有被判定為不如法,或者是非佛所說的見地,應該還是有在吐蕃得到廣傳和弘揚的。

還有一個理由,可以說明當時禪宗並沒有被廢止,是什麼呢?

西元九、十世紀的時候,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大師叫做「努‧桑傑益西」,努——是他的姓, 桑傑益西——是他的名字,翻譯成中文應該是稱為「佛智」。在他所編撰的《禪定目炬》中,蓮花戒和摩訶衍的傳承兩者都有提及,文中對摩訶衍的傳承十分贊許,認為禪宗才是更了義和究竟的見解。他還認為,摩訶衍的禪宗修行,跟大圓滿的修行,有很多類似之處。大家要知道,這位大師是後來被稱為寧瑪派的三大祖師之一的碩叔路,而且這本書也引用了很多當時西藏高僧所寫的有關禪宗的論著,雖然這些論著基本上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書中也提到了,摩訶衍的傳承直到前弘期末年,也就是朗達瑪滅法的時候,在吐蕃各地還有流傳。

總之,很多跡象和佐證,都可以說明當時的禪宗並沒有被廢止,赤松德贊也沒有否定禪宗的教義。但是,不管怎麼說,如果真像《頓悟大乘正理訣》所描述的禪宗並沒有被否定或廢止的話,那麼這種說法,可能就完全顛覆了藏族千百年來對頓漸之爭的根本認知,會是一個相當震撼的消息。因為這不僅說明了千百年來藏族人否定禪宗,是一種完全錯誤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它完全顛覆了很多藏族人對頓悟法門的觀念和認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雖然頓漸之爭,聽起來是一場一千多年前的爭論,但實際上這個爭論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在藏傳佛教的後弘期,逐漸形成了以現在四大宗派(寧瑪、噶舉、薩迦、格魯)為主的各個教派。這些教派中,就有很多學者認為,寧瑪派的大圓滿和噶舉派的大手印,這兩種修行法門和見地,都是屬於頓悟法門,受到漢地和尚摩訶衍也就是禪宗法脈的影響。而《巴協》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摩訶衍的禪宗見地是不究竟、不如法,不符合佛陀經教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大圓滿和大手印都是不究竟、不如法的修行和見解。於是,這些寧瑪、噶舉派修持大圓滿、大手印的行者,只得想盡一切辦法,讓大圓滿和大手印跟禪宗撇清關係,堅稱自己的見解、見地和摩訶衍是完全不一樣的。

實際上,問題根本不是出在這兒,問題的根源在於——禪宗本身就沒有任何問題,頓悟法門也沒有任何問題,並非《巴協》所描述的是一種不如法、不究竟的見地。當然,今天聽課的各位,基本上都是漢地的子孫,相較於藏族人是比較瞭解和熟知禪宗的。千百年來的漢地,甚至日本、韓國、越南等等很多國家,禪宗都是流傳最廣,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大乘佛教派系之一,不僅古往今來高僧輩出,而且曾被無數君王、聖賢所推崇和敬仰。所以,基本上今天的聽眾,應該都不太會對禪宗持有什麼偏見或者疑慮。

但是,藏族人就不一樣了,雖然剛才提到的前弘期的三藏目錄,也明確的記錄了一些禪宗論典,證明當時的一些禪宗論著有翻譯成藏文,也有收錄一些藏族大師以藏文所著的禪宗論著。但是,在後來編輯的木刻板《甘珠爾》和《丹珠爾》,也就是西藏的大藏經裡面,這些有關禪宗的內容,全部都被刪掉了。所以,現在只能看得到目錄中這些文獻的題名,內容就無從得知了。所以,長久以來,正是由於這些資料和文獻的缺失和遺失,藏人從來沒有任何機會來瞭解和學習禪宗的法義,就更別說熟悉和通達了,基本上都只是透過《巴協》,或者一些單方面、局限性的歷史記載,聽說過漢地有這樣的一個宗派而已,沒有人真正的去瞭解和研究過禪宗的法義和内容。

不過雖然如此,往昔還是有一些藏族大師級的人物,覺得禪宗不可能像是歷史文獻上說的不究竟、不如法,比如寧瑪派的龍欽巴大師,還有噶舉派成就者竹巴袞列等等,他們都認為摩訶衍的見地是正確無誤的,只是當時的人無法接受而已。

開拓視野,探究真相

總而言之,我認為現在科技水準日益進步,考古尤其是古籍、古代文獻的收集和整理,也越來越方便和先進,所以應該藉此去發掘和研究更多古代的文獻和物證,進而能夠正確、全面的去瞭解和探究,當年的「頓漸之爭」到底發生了什麼,從而使我們可以更加接近歷史的真相。

另外一點,我覺得如今已經是資訊化時代,全球資源共享,各種語言互通,對於藏族人來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去完整、客觀的瞭解比如禪宗等等,這些漢傳宗派的歷史源流,還有見地。不能總是原地踏步,局限在只是學習和瞭解藏傳佛教,自己的那些見解和領域,不能做井底之蛙,而是應該要開拓視野、博覽群書,多去接觸和瞭解其他不同的法門和派系。

第三點,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無論是禪宗,還是頓悟;無論是大圓滿,還是大手印,歷史上都出現過數不勝數的修行成就者,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法脈,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殊勝之處,如果我們只是片面的、草率的把大圓滿和大手印,跟禪宗的見地扯上關係,再全盤否定,這也未免太不嚴謹了。而且,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就否定了禪宗、否定了頓門,而自己從來沒有去深入學習或研究過,這就是一種不太負責任的做法了。我們要評論,或者批判某種見地,至少得要瞭解它、熟知它,才有立場去評價,不是嗎?如果自己都沒有一些基本的知識和研究,就直接去批評、直接否定,尤其是對那些已經流芳百世的見地或宗派,那可能就有一點莽撞而且無知了。

總而言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無論種族、無論身分,都可以多看一些歷史文獻、多去瞭解和發現一些歷史真相,這樣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有價值的知識,才能真的提升自己。

吐蕃法難

接下來,繼續來講藏傳佛教的歷史。

朗達瑪滅法

正如曾經蓮師的預言,贊普的後代沒過多久就可以說是斷絕了。赤松德贊之後的第四代贊普,叫做——達瑪‧烏東贊,歷史上普遍稱他為朗達瑪,就是藏族版的牛魔王,吐蕃帝國的末代皇帝、末代贊普。他於西元836年繼位,雖然在位時間只有短短的六年,卻做了驚天動地的事情!什麼事情呢?他進行了大規模的佛教滅法運動,後人稱之為「朗達瑪滅法」。他是出於什麼原因和動機滅法的呢?現在是眾說紛紜,有各種各樣的揣測。(想到牛魔王,我就笑了,據說他頭上長了兩隻牛角,有這樣的說法,我覺得這估計也是胡編亂造的。)

那麼,朗達瑪是怎麼滅法的呢?有很多細節,我們今天在這就不一一講述了。他除了對佛像、寺院等等這些硬體的破壞和摧毀之外,最重要的是打壓、解散和清除僧團。具體來講,那時不僅殺掉了很多出家人,驅逐了當時在吐蕃的外國僧人,而且禁止從印度、大唐的高僧來吐蕃傳法,還逼迫很多僧眾還俗,強行讓他們去打獵,甚至對不聽話或者反抗的僧人斬立決。朗達瑪滅法最嚴重的一點,就是他完全滅掉了僧團,也就是說在當時,至少是衛藏地區,也就是現在的中藏地區,都沒有出家人了。

說到朗達瑪滅法,就不得不提一下唐武宗滅佛,也就是「會昌滅佛」,它的主要方式也是摧毀寺院,逼迫僧人還俗。唐武宗滅佛的年代,大概是西元842年到846年這四年間,這個時期和朗達瑪滅佛非常接近,基本上算是同期。我覺得這似乎有點太巧合了!當然,當時唐朝的影響力是無人能及的,而吐蕃跟唐朝之間也是往來不斷,是不是當時唐朝的反佛教思想影響了朗達瑪呢?這個就很難說了。

近年來,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發現,就是從敦煌出土的文獻當中,好像有朗達瑪當時並沒有滅法的記載,要說這樣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朗達瑪滅佛這件事情也不一定是真實的。

總之 ,世世代代的藏族人,都把朗達瑪滅佛,視為藏傳佛教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歷史事件之一,基本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我覺得就像剛才提到的,現在科技進步,考古的技術和水準也飛速發展,我們就更應該去多多研究和考證出土文物和文獻,進行更多學術的、專業的討論和分析。說不定有一天,就會有突破性的發現,讓我們離歷史的真相更近一步,這不僅對藏族或藏傳佛教的意義非同小可,而且對整個佛教的意義也會是巨大無比的。

吐蕃分裂

回到歷史,剛才提到的西元842年,朗達瑪由於引起公憤被刺殺之後,他的兩個兒子俄松和雲丹,為了爭奪王位進而分裂成兩股勢力。雖然俄松算是繼承了王位,成為贊普,但是雲丹一派並不承認他的政權,導致多年來兩方爭鬥不斷,情況日益惡化。大概在九世紀末的時候,吐蕃各地相繼發生臣民暴動、起義,俄松的兒子也就是當時的贊普,被刺殺,吐蕃王朝就此分崩離析。然而,雲丹一派的勢力,仍然對俄松的後代窮追不捨,最後無奈之下,俄松的一個孫子——吉德尼瑪袞,逃到了現在的阿里地區,才逃出生天。後來吉德尼瑪袞就成為當地的王權,從此開始統治阿里地區。

要算起來的話,這位吉德尼瑪袞是朗達瑪的曾孫,他本人也有三個兒子。然而,他為了避免像祖輩那樣,為了爭奪王位,手足相殘的悲劇重演,就把阿里分成三個地區,分別交給了三個兒子進行統治和管理。這就是歷史上「阿里三地區」的由來。這三兄弟當中的次子,叫做扎什德袞,統治的是當時阿里東南部的布讓一帶,也就是今天的普蘭縣,後來他在這裡建立了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古格王朝。

古格王朝的建立,大概是在西元十世紀末的時候,扎什德袞就是他的開國之君,是第一代君王。他的兒子也就是古格王朝的第二代君王,叫做松埃,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後來退位出家,法名拉喇嘛益西沃。這位拉喇嘛益西沃,是第一位想要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的古格王朝的國王,為什麼說是第一位呢?因為他直到辭世,都沒有成功迎請到阿底峽尊者,最後是他的後代才迎請到阿底峽尊者入藏地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那就要提到著名的「拉喇嘛叔侄」。

在古格王朝的第二代君王,也就是拉喇嘛益西沃出家之後,就把王位傳給了一個兄弟——闊熱,是闊熱的後代——強久奧,最終迎請到阿底峽尊者入藏。所以,拉喇嘛益西沃和強久奧兩位,一位是第一個迎請阿底峽尊者的人,一位是最終迎請到阿底峽尊者的人。他們兩位應該算是屬於叔侄關係,在藏地就是很有名的「拉喇嘛叔侄」。

他們到底是怎麼迎請到阿底峽尊者的呢?我覺得要下回分解,今天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