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一堂課

菩提心——經乘之入門,密乘之關鍵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藏譯中:堪布丹傑
時間:2016年1月14日上午
地點:菩提迦耶 德噶寺

 

今天是第三屆讖摩比丘尼冬季辯經法會,首先我要向在座的喇嘛們、善知識、來自各個寺院的尼眾,還有這次特別前來聽課的僧俗二眾,問候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最初成立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藉着這樣的一個活動平台,提供尼眾聞思修的機會,增長她們的教育與學習。而我也看到很多的尼眾,對於這樣的一個活動、這樣的一個聽聞和學習佛法的平台,非常投入、非常有興趣,而且也很歡喜做這樣的學習。雖然才經過二年的時間,但是我發現尼眾的進步非常大,所以我也想藉此機會向所有的尼眾,以及所有背後的支持者如授課的教師們,說聲謝謝。

接著回到《解脫莊嚴寶論》的課程。之前已經講完了第八品,那麼今天開始講述第九品。

我會先唸本文,之後再做解釋。

第九品〈圓滿受持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自性,就是為了利他而欲求圓滿菩提。《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發殊勝菩提心類別分三:由譬喻之門分類、由地道之門分類和由法相之門分類。

其初者,此菩提心由凡夫至於佛地之間的類別以譬喻來宣說。聖彌勒菩薩敕言,即如《現觀莊嚴論》云:「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分二十二種。」這二十二種譬喻,是從希求大義至法身之間,彼亦結合了五道。具有希求,猶如大地,能作一切白法的基礎;具有意樂,猶如黃金,乃至菩提間不改變;具有增上意樂,猶如新月,悉能增長一切善法。此三者為小資糧道、中資糧道和大資糧道之初業位者所攝。

具有加行,猶如烈火,能焚燒遍知三智的障礙之柴,此為加行道所攝。

佈施度,猶如寶藏,能滿足一切眾生;具有戒律,猶如寶源,能作功德。珍寶之所依;具有安忍,猶如大海,不為一切不欲降臨所擾亂;具有精進,猶如金剛,堅不可摧;具有禪定,猶如山王,所緣不為散亂所動搖;具有般若,猶如良藥,能寂滅煩惱障和所知障之疾病;具有方便,猶如善友,一切時分不捨眾生之利;具有願,猶如如意寶,成就如願之果;具有力,猶如日輪,能夠成熟所化;智度,猶如正法歌樂,能闡說令所化欣悅之法。如上十者,如其次第為歡喜地等十地所攝,是見道和修道的行境。

具有神通,猶如國王,威力無礙而成就他利;具有福德和智慧,猶如庫藏,成為眾多資糧之庫;具有菩提分法,猶如大路,一切聖眾前往或隨往故;具有大悲和勝觀,猶如車乘,不墮生死涅槃而輕易去往;具有總持和辯才,猶如噴泉,受持已聞未聞之法而不窮盡。如是五者為菩薩殊勝道所攝。

具有法苑,猶如聞雅聲,向希求解脫的所化悅耳宣說;具有唯一道,猶如河流,利他事業無有衰損;具有法身,猶如雲,由示現安住兜率天等,觀待彼而成辦諸利眾事業。如是三者為佛地所攝。如是二十二種為從初業位至於佛地所攝。

由地道之門分類有四種:具有勝解之發心、具有增上意樂之發心、異熟發心和斷障發心。其初者,即諸為勝解行地所攝;次者,即諸一地至七地間;三者,即諸八地至十地間;四者,即是佛地。此亦如《莊嚴經論》云:「發心依諸地,勝解與增上,余者許異熟,如是乃斷障。」

由法相之門分類有二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此亦如《解深密經》云;「彼菩提心復有二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我們從第一屆讖摩比丘尼冬季辯經法會開始,一直到今年都在講解《解脫莊嚴寶論》。但我想今年還是講不完,當然努力念是可以把它念完的,但只是念過去沒有太大的意思,因此可能要到下一屆,也就是第四屆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的講解才可能全部圓滿。

從去年開始,我們在男眾辯經法會,也就是噶舉冬季辯經法會,已經開始舉辦《解脫莊嚴寶論》研討會,對這部論做更深入的探討。今年我們尤其會在研討會中進行更多的討論,而這也是本屆男眾辯經活動的重點。總之,這二年來,大家對這部論如此深入的探討和努力的研讀,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解脫莊嚴寶論》之所以重要,第一個很明顯的原因是,我們屬於達波噶舉傳承,達波噶舉派的祖師或者說教主是誰呢?就是達波仁波切,也就是岡波巴大師。因此對於大師著作和教言的重視,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大師自己也曾囑咐,後世弟子應多加研讀他所著作的《解脫莊嚴寶論》和《寶鬘集》,並且說道:「研讀這兩部論典,就和親見我沒有差別。」

噶舉派也被稱為「噶印匯流」的一個傳承。「噶」是指阿底峽尊者傳承下來的噶當派三士夫道次第的修心法門,「印」是指傳承自密勒日巴尊者的大手印法門。傳統上來說,這兩個法門缺一不可,而噶舉派的修持,就是融匯此二法門而修的一個傳承。但是看看現在的情況,其實我們沒有做的很好,大家不再重視噶當的教言,因此我希望藉由對於這部論的研討,能夠讓更多人重新開始關注和重視噶當派這樣的一個修心傳承,也就是三士夫的道次第法門。尤其對於修行者而言,噶當派的教法更是重要。一個行者如果透過這樣三士夫的道法次第做修持的話,會得到很大的幫助。岡波巴大師自己也說:「我之所以能夠利益這麼多的人,這都是噶當派法教的恩德。」

現在很多人一開始就修持甚深的大手印法門,我覺得這樣並不正確,應該先要有穩固的基礎,也就是修心的道次第的基礎穩固了,那麼再去實修大手印,這樣才會對我們的心有所幫助。總之,無論是從整體佛教,或者從個別修持的次第上來說,《解脫莊嚴寶論》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

今天我們講到的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進入大乘的入門處,它是界定一個行者是不是大乘行者的標準,所以我想針對這個部份多做一些解釋。另外,我也想解釋一下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首先我們要確認:菩提心是進入大乘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沒有菩提心,就無法成為大乘行者;缺少菩提心的修持,也不能夠算是大乘的修持。這是我們首先要相信的。我們看到在這部論中,用盡各種方法,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例如引經據典,邏輯推理和譬喻等等,幫助我們瞭解菩提心的重要性。

接著我也會引用一些經文來做解釋。但我不會完全照著經文念,因為經文的文字比較艱深,這對翻譯來說比較困難,此外照本宣科地念出來大家也不見得瞭解,所以我主要會用白話來引經,重要是幫助大家瞭解這些經文的含義。

《彌勒菩薩本生經》中將菩提心比喻為鑽石。鑽石的價值超越一切其他珍寶,甚至破碎成小粒的鑽石,功德也絲毫沒有減損。這代表具備了如同金剛鑽一般的菩提心就已足夠,甚至不用再做任何其它的修持,所以說菩提心的功德超勝一切。《華嚴經》也說:菩提心是一切萬法的種子。換句話說,它是所有佛法修持當中的一個因。以上只是例舉佛經當中的一、二個例子而已。

以論典來說,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提到八事七十義的第一個,就是大乘發心。月官大師所寫的《誡弟子書》中也提到:菩提心是大乘法的基礎。許多藏傳佛教的論典當中,也一再強調發心、發菩提心的重要性,一致認為它是大乘的入門和基礎。

過去祖師所教導的許多口訣、教言中也一再提到,生起菩提心甚至比生起出離心更加重要:「只要具備了菩提心,一切的善功德自然就能成就。」這句話主要的意思是,一個行者具備了菩提心,所做的任何善行都會是成就佛果的因。還有一些祖師說:「發菩提心不僅是進入大乘中經乘的入門,它也是進入大乘中密乘的關鍵。」

透過以上佛經、印度論師的論典和藏地智者、班智達們的教言,我們會對菩提心的重要性有更深的瞭解,知道菩提心是大乘菩薩道的必要條件。

接著,我們用邏輯的方法說明菩提心的重要性。第一個原因是,行者只要具有了菩提心,就算不具備任何其它法門,自然就成為大乘的行者。第二個原因是,如果不具備菩提心,就算具有甚深空性的見地和證悟,這個行者也只是屬於聲聞乘的行者。第三個原因是,如果一個人遠離了菩提心,他就不再是大乘行者。相對而言,只要一具有菩提心,行者當下就進入了菩薩的行列。再一個原因是,如果具有菩提心,就算沒有特別學習過各種菩薩的學處,他也已經進入菩薩行者的行列。

以上各種的邏輯和原因,重點都在告訴我們:其實不在於法是不是大乘法,而是在於我們是否具有菩提心,是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

同時,只是在知識上瞭解菩提心也不夠,也不能算是大乘的行者,而是真實具有了發心,你才能真正成為大乘的行者;也可以說關鍵在於是不是具有真實的發心,真實的菩提心,如果具有了,你就是真實的大乘行者。我們在很多經論當中,都會讀到菩提心的定義,這些定義都很清楚,而有些文字也比較冗長,然而,不一定對於實修有所幫助。所以我想菩提心的重點,也就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就是我們之前談到的:菩提心它其實就是一種承擔的心,就是你鼓起勇氣,願意承擔起利益一切眾生的心。

口頭上我們常說自己是大乘行者,原因是:「我在修持大乘的某某法門」,所以覺得自己就是大乘行者。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真的是大乘行者嗎?我覺得就像剛剛談到的,唯有當你真正鼓起勇氣,承擔起利益一切眾生的責任時候,才可以說自己是大乘行者。

大乘的這個「大」字很重要,它指的就是我們廣大的心量。但是實際上,我們時常心胸狹隘,別說利益無量的眾生了,就算要你去幫助一、二個人,跟他們說說話,可能也做不到。利益分為暫時和究竟的利益,先不談幫助他人得到究竟成佛的利益了,甚至連幫助他們得到暫時的利益也都很困難。我們時常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因為自己修的是大乘法,就認為自己是菩薩了,具備廣大心量了。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我們心胸還是很狹隘的。

所以我覺得我們都應該要慢慢的,而且要有次第的好好去練習,真正在心中生起「我要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得到暫時和究竟利益」的承擔之心。當然如果光說不練,當然不可能達成,而這就是為什麼道次第重要,因為道次第就是練習的步驟,能夠幫助一個修行者逐步開展菩提心。

就像是一個人想要做重訓、鍛鍊身體的人,他不可能一開始就試著舉起100公斤,而應該先從3、4公斤開始,然後一步一步地往上加,持續地練習,讓自己的身體得到調適,變得更加強壯。外在的身體訓練是這樣,而內心的修持更需要按部就班地練習,尤其現代人的內心都不夠健全、發展不夠均衡,我們更需要有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恆地每天一點一點地練習修心,這樣就會有所進步。

我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人請問一位上師:「大日如來法,是大乘的法門嗎?」首先大日如來法在藏地非常出名,因為那是淨除三惡道最殊勝的法門,所以傳統都會為亡者修持念誦這個法門。後來也因為太過有名,變得所有經懺僧人手一本大日如來法本。當時流傳一個不太好的俗語:「人手一本大日如來法,就像養狗一樣。」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因為很多僧眾知道,為亡者念誦這部經文能夠得到供養。

總之,這個問題的一般性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大日如來法門就是屬於大乘法中的密法。但是這應該是一位有修持的上師吧,他的回答值得我們深思,他說:「這個法門,對你我來說,不算是大乘法,也不算是小乘法。」這個回答是在告訴我們,法本身屬於哪一乘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修的人自己是不是一個大乘的行者。

我們現在如果有機會詢問某一位上師時,不妨把問題換一換:「上師呀!我從過去到現在,所有修持的法門到底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呢?」如果上師回答和上述的一樣那還好,但如果上師說「那些不是佛法」的話,那就糟糕了。

所以或許我們都應該靜下來,好好反省一下,問問自己:「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修行?我到底是假裝在修,還是真的在修?」我們不應該在外相上裝模作樣,不應該只是按照傳統地完成某些數字就覺得足夠。老實修持最重要。當然修行並不容易,希望大家都能持之以恆。

今天就講到這裡。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