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解脫莊嚴論第一堂課

解脫莊嚴論第一堂課

時間:2014年1月21日早上8:30點至11:00
地點:德噶寺大殿、第一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
授課上師: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中文翻譯:阿尼蔣秋卓瑪

今天是谶摩比丘尼辯經法會,或者是說噶舉尼眾法會,總之正式名稱是「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像這樣的尼眾辦經法會,是實修噶瑪噶舉傳承900年史上的第一次。

■ 「讖摩」,期許尼師兼顧勇氣與智慧

那麼像這樣的尼眾辦經法會,要取名為「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的主要原因是,在佛陀的男眾出家弟子裡,有智慧第一與神通第一等聲聞八大弟子,同樣在女眾出家弟子中,也有智慧第一與神通第一的弟子。

在女眾出家弟子當中,智慧第一、勇氣第一的是讖摩比丘尼,因此一方面我希望尼師們也會像男眾的僧人一樣,希望具備智慧和勇氣,更重要的原因是,現代尼師們身為佛教持有者,不可缺少的是圓滿的智慧與能力,因此,就取名為「讖摩比丘尼冬季辦經法會」。

我們希望從此以後,每年的尼師冬季辦經法會,都會以「讖摩比丘尼冬季辦經法會」為名。

一般而言,現今這個時代,要取名其實也非易事,取的太偉大或華麗,有些不妥,取一個稍微謙虛的名字,又覺得太狹義,總覺得很不容易,但是若以「讖摩比丘尼冬季辦經法會」為名,就覺得剛剛好而不落入任何一邊。

其實若名為「噶舉尼眾辯經法會」也很不錯,但還是會有點教派與傳承的偏心,若說是「藏傳佛教尼眾辯經法會」,又覺得這個名氣有點太廣、相形之下霸道了,因此,我覺得往後使用「讖摩比丘尼冬季辦經法會」較好。

「谶摩比丘尼冬季辦經法會」是第一屆,以往在各個尼師寺院裡,是有一些經論的學習,但整體而言學習辯經與論典並非普遍,也沒有受到重視。因此我就想到,要舉辦一個尼師冬季辦經法會。

第一屆在起步之初,我想我們沒有辦法說,立刻在辯經及各方面做的很廣大,但是我希望一步一步慢慢的來,重點是,希望這個第一屆辯經法會,大家要有清淨的動機和發心,也就是清楚知道為何要學習、為何要辯經。

■ 以大乘發心作為清淨緣起

以「發心」而言,若在第一屆法會中,發心就不清淨發心的話,未來將會造成很大困擾與錯誤,因此在起頭時,先打好一個基礎是很重要的,比如一顆種子,栽培時就先種好,未來得到的果實也會好,若開頭的種子就是壞的,那就無法得到好的果實。

因此這次我們要講授大乘的道次第《解脫莊嚴寶論》,也藉由開示此法門,使讓我們了解如何發心、如何思維等,尤其是在最開始就要具備大乘菩薩的發心。我就是帶著這樣的一個希望,在這第一屆尼師辯經法會中,來為各位講授《解脫莊嚴寶論」。

首先第一點,以一個講法者的資格而言,需要具備很多的條件,但事實上,許多資格只是理想上存在,實際要百分之百具備是很困難的。我並不是說因為自己沒有做到,就說其他具備資格的人也少,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我覺得這是一般普遍情況。

再講到我自己,真的一點也不具備一個講法者的條件。以前有一位竹巴昆列大師,當時有人請他去講法,他說:「講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對於一個講法者來說,應當不能有任何缺點,可是我缺點很多,不然就是即使有缺點,也要敢隱瞞著、硬撐下去,可我沒有辦法這麼理直氣壯,所以這二者我都沒有,因此我真的不知道要怎樣講法。」

那麼今天我的處境是什麼呢?當然不是沒有缺點,那我就是屬於有缺點,但還是隱瞞著缺點,硬著頭皮講下去的人吧!不然實在沒有辦法了。多竹千仁波切說:「即使講法著具有百萬的缺點,但是講的法,是以前聖者教言,那也是有價值的。」就如同「格言出於小兒口」一樣,也就是說小孩口中有時也會講出智慧與忠言。因此我們說「依法不依人」。

最重要的是,這次我主要是希望從頭到尾念過一次《解脫莊嚴寶論》,而不是帶著個人想法而作開示,我想能夠這樣就很不錯了。加上這幾天在感冒,精神不是很好,所以本來就沒有抱有會講得很好的奢望,但因為這是第一屆尼眾辯經冬季法會,是歷史上重要的事件,意義重大,因此不能用身體不好當藉口,因此我還是會盡全力給予開示。

首先,遍知貝瑪嘎波對於這部《解脫莊嚴寶論》的介紹中提到,(此論作者)達波仁波切(岡波巴大師)還未出家前,依止很多印度、尼泊爾、藏地等三十多位著名醫生,因此成為了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當時達波仁波切名為祥達瑪札。並且在未出家前,依止夏惹瓦大師,並在其前學過道次第論,學習時記錄的筆記,就被稱為《解脫莊嚴寶論》。

之後祥達瑪札出家後受比丘戒,比丘名為索南仁欽(中文譯稱:福德之寶),之後依止格西嘉元達,學習通曉了噶當派三同門之一、噶當教授派開創者──金厄瓦大師的道次第教授,之後到密勒日巴尊前學習大手印耳傳的口訣,成為了密勒日巴的傳承持有者,那時名號為「持金剛比丘世間稱名」。

之前未出家前,他學習菩提道次第的筆記,在前言的禮讚文寫道:「依上師大恩而為眾生所寫」,之後他將這句改為:「因密勒日巴尊者大恩而為眾生所寫」,因為大手印的證悟是跟隨密勒日巴尊者得到的。

同樣,他還加入了許多密勒日巴尊者的話語在論中,例如講到果位時,佛陀是否具有信心的辯證部分,也是用密勒日巴傳的教言來做講說。總之由於加入了很多尊者的教言,也將跋文的部份改為「在達拉岡波所著」,本來這個筆記是之前在其他地方就寫好的,但因為之後的這些因緣,改為在達拉岡波撰寫。

但這不代表所有新加的文字,都是由岡波巴本人所加。在許多不同版本的《解脫莊嚴寶論》當中,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新加的文字,這些並不都是岡波巴大師所加。因為當中很多詞句跟正文沒有關連,也有些不太合理,因此也有學者主張,《解脫莊嚴寶論》後續加入的許多其他文句、段落,根本不能信任。

因此我覺得,需要釐清哪些部分是岡波巴大師自己所著,哪些部分為後人所加,應該去研究。在第十二個勝生年時出版的木刻版,也就是在德慶羊八井地區噶瑪巴的寺院出版的一個版本,後期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成書,藍色小小本,當中沒有改變增刪任何的詞句,譬如剛剛講到上師恩德等,還未改成「密勒日巴上師恩德」,同時也沒有其他版本許多的增加的詞句。

而且在這個版本的後記中提到:由於這個版本的《解脫莊嚴寶論》當中,由很多愚痴者魚目混珠地加入了很多夾注,很多根本不是岡波巴大師的話語,都被加入其中,分不清是原文還是之後加入的。因此在帕摩竹的寺院中,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木刻版做了比對,此版本就是依此版本而出版的。德慶羊八井的這座寺院是夏瑪仁波切的主要寺院。

■ 見《解脫莊嚴寶論》就如同親見岡波巴大師 

總之,《解脫莊嚴寶論》版本很多,有則日版、德格版、不丹版、隆德版、八蚌版等,但眾多版本中,最早、最值得信賴的,應該就是四川民族出版社的這個羊八井的版本,當然這是書冊的版本,如果能夠找到當時的木刻版本更好。

我們的澤嘎堪布及很多堪布都說過,《解脫莊嚴寶論》是最早的一部大乘道次第或稱為三士道的次第修持,尤其在噶舉傳承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因此好好校對、收集各方版本,來比對、統整出完整版本很重要。

瓦拉那西西藏大學的「守護噶舉學會」,有做進一步校對,並且拿到很多版本做研究,並統整後出版一本很完整的《解脫莊嚴寶論》,但其中仍有些許漏失和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當中只有寫出不同版本的差異處,但未做更詳細的解釋說明。

因此我們一定要統整出正確版本,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我們要放在心上。

達波仁波切依照眾生不同的根器,撰寫了極為廣博的著作,教言就有五、六函之多。其中針對大乘弟子而撰寫的上士夫的大乘道次第,就是這一部《解脫莊嚴寶論》。其中有兩部著作,達波仁波切形容「未來的弟子見到這兩部論典,就和見到我沒有差別」,也就是《解脫莊嚴寶論》及《勝道寶鬘集》。

依照遍知貝瑪噶波大師的說法,《勝道寶鬘集》是岡波巴四法的根本。而岡波巴四法的內容,開示了上中下三士道的修持,可以說是共同的道次第。而《解脫莊嚴寶論》可以說是僅針對於大乘上士的道次第修持,因此是不共的道次第。

對於《勝道寶鬘集》,也有不同的說法,譬如一般都認為,內文主要是以十個論述來討論,例如十項殊勝之法、十項不應為之事等,但遍知貝瑪嘎波說,真正的《勝道寶鬘集》應該是偈文形式,因此有很多不同說法。

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在天王喇嘛菩提光的祈求之下,著作了《菩提道燈論》,從此,「三士道」的修持方法開始在藏地得到弘揚,也就是一個修行者可以完整地修持三士道。《菩提道燈論》中,上士道講的比較廣泛,而中士道和下士道部分相對簡略。

而就像之前說過的,達波仁波切將大乘中的上士道,在《解脫莊嚴寶論》中講的比較廣。而在《勝道寶鬘論》中,則三士道都有解說。

《解脫莊嚴寶論》主要內容是大乘法,而且主要是大乘分為因乘和果乘的因乘,也就是顯乘的內容,但是附帶地也有提到一些果乘,也就是密咒乘的內容,例如當中提到觀修大手印以及引用了一些持守誓言的教理等。總之,噶當派的傳承,
前行修心時,一定要以噶當派的道次第修心,修持正行時,就要依照大手印傳統來引導,這樣的修持方式,就是從岡波巴大師開始的。因此這個傳承被稱為「噶(噶當)洽(大手印)匯流合一」的傳承,口訣被稱為「噶洽匯流合一」的口訣。

所以平時指引大手印禪修時,前行當中的轉心四種思維、依止善知識的方法、暇滿人身的觀修等共同的道次第部分,都是依噶當派的修持傳承。正行的修持時,是依靠傳承自密勒日巴尊者的大手印口訣而引導。因此被稱為「噶洽匯流合一」的口訣教授。

■ 「糌粑團之所以黏聚,是因為酥油的恩德」

因此,此教法對於眾生的利益是廣大的,岡波巴大師曾說,我能夠利益到一般人,是因為噶當巴祖師們的恩德,為什麼呢?因為對於一般初學者來講,一開始要講大手印中的空性義理,對初學者是難以學習的,因此還不如講人生無常、暇滿人身、輪迴過患等,比較能夠利益到一般初學者。大師也說,那洛巴大師的教言是非常廣泛深奧的,但若沒有噶當派教言的搭配,也無法利益到廣大眾生。就像之前提到過的一句話:「密乘之所以深奧是因為顯乘的恩德,糌粑團之所以黏聚是因為酥油的恩德」一樣。

因此,若沒有前行的修心,大手印再深奧也沒用,這也是噶當派教言中講到的:「若不憶念死亡無常,密集金剛也不深奧,若能憶念死亡無常,三皈依法也深奧。」因此,愈上乘的教法之所以能夠愈來愈深奧、殊勝,那是因為有著一步步紮實的基礎修持次第,由於心性得以開展、進步,法因此才愈來愈殊勝。如果心性一點也沒有進步改善,僅是嘴上說一些深奧的空性之法,也不可能因此而變得殊勝。

因此,法門是否甚深,根本在於行者自己的前行修持是否紮實,是否有按部就班地修心,隨著心性的開展,次第的法門也將一步步的變得深奧。因此達波仁波切自己也說,因為噶當派的教言,而對於一般人能夠起到利益。

岡波巴大師依止過許多重要的噶當派上師,依照遍知貝瑪嘎波的說法,在大師未出家前,依止過善知識夏惹瓦,也稱為雲丹札,他是博朵瓦大師的學生。夏惹瓦大師以博學聞名,甚至可以背誦整部大藏經。就像之前說過,最初岡波巴大師就是跟隨夏惹瓦聽聞道次第,寫下了之後成為《解脫莊嚴寶論》的筆記。

後期依止的上師有芒域的洛滇些若大師,阿里芒域就是現在的拉達克,由於洛滇些若出生於阿里芒域,因此也被稱為「阿里巴」;這位洛滇些若大師,並不是另一位同名的鄂洛滇些若大師。總之,跟隨這位大師學習了戒律和桑嘎傳承的勝樂金剛法。另外,跟隨持律者尊珠旁大師,學習律典和《瑜伽師地論》等典籍。之後還有歷史記載到,大師曾經跟隨密勒日巴的一位弟子學習禪定的口訣,因而生起了穩定的禪定。

之後還跟隨了金厄瓦大師的弟子──格西甲域瓦,名字是旬弩偉。還依止了袞巴瓦和博朵瓦大師的弟子──柳素瓦格西,名字是耶喜帕。另外也依止了金厄瓦大師的弟子──紐榮巴格西,名稱是尊珠帕,由於他在隴續地區建立了名為紐榮的寺院,因此而得名。

另外,還依止了嘉元達大師,根據《土官宗派史》說他是阿底峽尊者一位大瑜伽士的弟子,另外根據《百部修心》的說法,認為他是博朵瓦大師的弟子,無論如何,他是一位噶當派的善知識,在遍知貝瑪嘎波的宗派史當中提到,「嘉」是地名,因為他在這個地方布施建立了一座寺院,因此稱為「元達」(元達就是施主的意思)。另外,他也被稱為嘉賈日瓦大師,那是因為他在「嘉」的地方建立的寺院稱為「賈日」。所以「嘉元達」和「嘉賈日瓦」是同一人,有些人說這是兩個人,但應該是指同一個人。

岡波巴大師,就在這位嘉元達大師處,主要學習彌勒和中觀理聚的論典。尤其是在跟隨紐榮巴格西九個月,和跟隨嘉元達格西三年當中,學習了道次第,於心中圓滿生起了出離心和菩提心。

(休息)

接下來為大家簡略介紹噶舉三祖師馬爾巴、密勒日巴和岡波巴大師,首先簡略介紹岡波巴大師傳記。但由於講到三位祖師,所以首先馬爾巴大師的年歲就有十種說法,也就是出生和圓寂的日子,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密勒日巴尊者的年歲有四種不同說法,雖然都說是在蛇年,但由於五行的不同,而有不同說法,例如有的說是土、有的說是水或金。因此貝瑪嘎波提到,他看過密勒日巴尊者傳記有127部之多。

總之,大部分都說是出生在土蛇年。至於岡波巴大師的年歲,也就是生卒日期統一,沒有不同的說法,因此有時會以岡波巴大師的生卒日,來推算密勒日巴大師的生卒日。

岡波巴大師屬羊,生於十一世紀的1079年,25歲前是在家居士,26歲出家,依止很多噶當派上師,31歲依止密勒日巴尊者,32歲時離開回到家鄉,33歲時,上師密勒日巴圓寂,岡波巴大師先後在噶當派傳承中待了幾年,色瓦盧待了六年,並且在祖沃喀拓隆處住了三年。

之後就如同密勒日巴尊者「岡波巴大師12年後將會證悟」的授記一般,得到了證悟。之後,多年居無定所的在各地閉關禪修,例如在溫德拱克處住了多年。50歲時,來到岡波地區,廣收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是攝受了傳承持有者「康巴三人」。75歲時涅槃。各種記載當中,對於岡波巴大師的生卒年月的講法都完全一樣。

岡波巴大師的出生地區名為椏地,他幼年時通曉五明,特別精於醫學,就像之前提到,依照遍知貝瑪嘎波的說法,大師出家前曾經依止印度、藏地、尼泊爾等地三十多位醫生學習。之後他與當地一位有名官員的妹妹結婚,育有一子一女,後來當地流行瘟疫,全家都感染,先是兒子往生,在將兒子的遺體火化後回到家中,女兒也往生了。之後再將女兒遺體送往火化後返家,發現妻子也病危。

妻子斷氣前,他嘗試了各種方法,例如修法、治療等都沒有用,他發現妻子已經很虛弱了,但似乎是妻子仍執著於某件事情沒有放下,因此岡波巴大師問她說:「你還執著什麼?」妻子回答說:「其他什麼事情我都不執著,就是對你放不下。希望你能夠答應我,當我過世後不要再娶,而去實修、去出家,若你能答應,我就放心了。」

因此,妻子找來舅舅還是叔叔作證人,為了讓妻子能心安,並將《般若八千頌》的經典放在頭上,發誓好好實修。之後妻子往生後,他為妻子建了一座塔,名為秋摩塔。

有次舅舅問說:「你都發了誓了,為什麼還一直待在這邊,怎麼還不去修行呢?」大師回說:「家族很大,如果要去修行,要處理很多俗事。」舅舅就說:「不用擔心,我會幫忙處理。」因此他就去修持了。

大師先來到博朵瓦上師尊前,求授修行法門,並請求博朵瓦大師說:「修持過程中,請您提供我衣食。」博朵瓦是一位直來直往的大師,回答說:「我沒有辦法給你衣食。」大師就心想:博朵瓦上師真沒有慈悲心。當然不是說博多瓦大師不好,這是說可能他們之間沒有緣份。

總之,岡波巴之後依止芒域瓦洛滇些若大師為親教師,並在羯摩阿闍黎和諸位比丘跟前出家,圓滿得授近圓戒。之後圓滿持守比丘戒,並且依止多位噶當派的善知識。

我這次主要講的傳記,是從不同傳記中,這邊取一點、那邊取一點,整合起來說的。

有一次大師在禪定當中,生起了了一個畫面,一位白髮蒼蒼的大瑜珈士來到他面前,將手放在他的頭上,對頭上吐了口水,有做這樣夢。他的噶當派的法友們都說這夢不好,是白哈爾王的變幻,因為出家人受到在家瑜珈士的摩頂不好,覺得非吉兆,因此建議他要接受灌頂加持,並且服侍僧伽。

但沒想到這樣服侍、接受灌頂後,反而畫面變得更加清晰。有一次,當地發生饑荒,湧來很多乞丐,岡波巴大師有次去寺外時,遇到三個乞丐在談話,一個乞丐說:「我們太沒有福報了,今天如果能吃到一點點不熟的糌巴團,或者喝到一碗葉子湯水,就很滿足了。」

另一個乞丐說:「這有什麼了不起,如果我今天能夠成為一個官員就好了。」另一個乞丐說:「成為大官有什麼好,也有死亡的一天。要羨慕的話,不如羨慕密勒日巴尊者,因為他不需穿衣服,也有空行母圍繞照顧著生活,還可以飛行到各處,像鳥一般遨遊在天空。而且也不用害怕生死,因為他完全捨棄了今生一切執著。如果能夠成為他,那才是最棒的!」

當時是岡波巴大師第一次聽到密勒日巴尊者之名,一聽到就自然生起很大信心,由於過於開心,居然昏倒了。當醒來後,又哭了很久,他想說一定要見到密勒日巴大師,就不斷地祈禱加持。

當時密勒日巴在吉祥山說法,當時身邊圍繞了眾多弟子,有惹瓊巴、寂光惹巴等所有重要的心子。當時惹瓊巴大師說:「尊者年事已高,如果前往其他淨土去的話,那還有誰能夠幫助我們惹巴行者消除道障、增進修持,還有誰能讓施主們機具福德呢?請指引我們一位您的代表吧!並且將您的教法,如瓶瀉般完全傾注給他。不然的話,我們當中沒有人能夠承繼您的傳承。」

尊者說:「空行母曾經授記會有一位廣弘我的教法的弟子。但是,我也要觀察一下,明天才能告訴你們。」到了隔天,一早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密勒日巴尊者歡喜地說:「能夠完整傳承我的法教者,廣大利益眾生的人,而且他是一位比丘,名稱是拉傑,很快就會來到了。」

密勒日巴並接著說:「因為昨晚我夢到這位拉傑比丘,手持著無垢的水晶寶瓶來到我跟前,我將自己白色銀瓶中的甘露,全部倒入了他的水晶寶瓶中。」說完非常歡喜地笑著。

此時岡波巴還在遠處,一心想著見到尊者。如果此生沒見到,下輩子也希望能投生到密勒日巴大師之處,和尊者心意合一。後來他請三個乞丐吃飯,請問密勒日巴大師所在之處,當時藏地都是草原,沒人帶的話,是不會知道怎麼走的,慢慢帶領一路走,後來路太遠,乞丐一個個都累倒了,最後只剩下岡波巴大師一人,也不知該往何處,吃喝都已用盡,在一個道路上,他就昏倒了。當時一位經過的噶當派的格西,灑水讓他清醒過來,有這樣的記載。

之後他一路詢問尊者在哪裡,遇到一位施主,施主就問:「您從何處來的?」「我為了想見密勒日巴尊者,而從衛藏地區過來。」

施主接著邀請岡波巴大師到家中應供,並且說:「密勒日巴尊者是有神通的,他之前就跟我們說,您是一定會找得到的。而且那時你還在定日地區的時候,尊者甚至看到你在路上辛苦昏倒,而且對你給予了禪定加持。尊者還說,誰要能把岡波巴大師帶到我跟前,就一定會步上大樂解脫之道,所以明天我就帶你去見尊者。」

岡波巴大師心中一聽,生起了傲慢,認為自己一定很了不起,密勒日巴大師知道此心後,就在十五天後才接見他。岡波巴大師當時供養很多黃金,但尊者不收,向天空灑去,並且說著:「供養恩師馬爾巴。」

接著問道大師的名字,大師說名為索南仁青(福德寶)。尊者說:「積聚大福德,眾生之珍寶。」並且說這個名字的緣起真好。說完就把旁邊嘎巴啦(頭蓋骨)當中喝剩下的酒遞給大師。

但因為大師是一位比丘,而且周圍有那麼多人,很不好意思,密勒日巴大師就說:「不要有懷疑,把酒喝下去。」岡波巴接過去後,真的毫無懷疑地就喝乾了。這象徵了他圓滿得到尊者教法的徵兆。

尊者之後給予了金剛亥母的灌頂。大師請求授與一生成佛的口訣,尊者說:「跟隨具德上師求得灌頂或口訣,上等會在今生成佛,中等會在中陰成就,下等會在七生或十六生後解脫。如果不了悟心性,就算有再多樂、明、無念的覺受,也無法超越三界。」

接著傳授了究竟見的口訣。大師依照口訣實修後,生起各種善、惡的覺受,他都跟尊者報告,尊者也次第地給予消除道障、增進修持的口訣指引,。

一個月之後親見到本尊,尊者說:「你現在見到的是化身和報身,但法身之後才會見到。你去衛藏地區繼續修持。能否真實見到心性、生起大手印的證悟,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具備把我這個老人視為佛的虔誠信心。」

當時大師已經具備了很強烈的信心,但尊者說:「未來有一天,你會生起比現在更真實的虔誠心。那個時候,就會親見心性。」並且授記岡波巴會在岡波山修持。說完後,尊者送岡波巴大師到一條河邊等等,這部份故事就不多說了。

之後,岡波巴在不同地方去閉關過,四十歲時發誓閉關十二年,這種閉關是指完全把入口封住的閉關,但這時空行母出現授記說:「比起十二年閉關,不如十二年利益眾生。」之後岡波巴到了岡波山,攝受了來自康巴的三個弟子,在眾多弟子當中,最主要就是這三位,也就是帕莫竹巴、杜松虔巴和薩東修貢。最後於1153年時圓寂。

密勒日巴大師曾說:「我是一個在家瑜伽士,之後會由一位比丘來承續我的教法,這算是對佛教做了一些事情。」過去噶舉的傳承祖師,如馬爾巴以及密勒日巴都是在家居士,從岡波巴大師開始,以出家身份來傳承佛法。

因此,就如同「佛教的根本在於僧團」的說法一樣,噶舉教法從岡波巴大師開始,就以僧團為主。

尊者曾經對岡波巴說:「從你開始,就不稱為我的『密勒主舉』(密勒修傳派)傳承,而稱為『達波噶舉』(達波教傳派)了。」這都是因為岡波巴大師身口意殊勝的功德,還有智慧、慈悲和力量的功德,因此守護眾生的噶舉傳承,能夠不衰敗而傳承至今,這都是因為岡波巴大師的慈心悲願而成就的。

因此,這次講說了如此一位聖者眾多著作當中,就跟親見到大師沒有差別的《解脫莊嚴寶論》。

 

【偈文】
因者即是如來藏,
所依殊勝人身寶,
助緣即是善知識,
彼方便者即教授,
果即圓滿佛陀身,
事業無比利有情。

這部論典,我曾經在已故的波卡仁波切尊前學過一次,另外因為這次課程,前陣子也和澤嘎堪布欽列多傑,一起討論過當中的內容。以上可以說是此論的傳承。

【偈文】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諸佛佛子與正法,根本傳承上師尊,依師密勒造此論。

如同前面講到,這個禮讚文的內容,在不同版本中有不同寫法,譬如說「依師恩而為眾生所寫」,之後改為「依密勒日巴尊者大恩而寫」。

■  成就如來藏,需要六元素

這兩者中,遍知貝瑪嘎波曾講到,之前岡波巴大師未出家時的筆記,因為值遇密勒日巴尊者,而改為依止密勒日巴尊者大恩而寫。

不過,在帕摩竹巴寺院中找到的那一份值得信賴的版本中,也是寫「依止具恩上師所寫」,並未提到說「因為密勒日巴尊者大恩所寫」。

【偈文之禮讚文】

因者即是如來藏,
所依殊勝人身寶,
助緣即是善知識,
彼方便者即教授,
果即圓滿佛陀身,
事業無比利有情。

如果想要種一顆青稞,最開始就需要一個好的因,也就是良好的種子,「所依」是需要一個肥沃的田地,「助緣」需要水、肥料、溫暖、濕度等等條件配合,僅僅是因緣聚合也不夠,還要有「方便」,也就是需要耕作的福德,這樣才能得到好的「果實」,並且就有消除飢餓的「能力」和「事業」。

就像是這樣的比喻,想要成為一個大乘修行者,就需要具備「因」、「所依」、「助緣」、「方便」、「果實」和「事業」等等六個部分,就像是種田一樣,要成為一個大乘行者,就需要這幾個部分。

平時講到一切眾生都可成佛、可以證悟,因為我們有如來藏,我們可以消除違緣障礙,具足順緣,也就能夠證得菩提之果,這樣的如來藏,稱為佛性也好、自性住種性也好,其實三界眾生都具備了,不分身形大小、膚色差別,都具備佛性。

但僅是這樣還不夠,由於眾生暫時的所依身的不同,因此會產生「是否有解脫機會」的巨大差別,譬如畜生道中的雞、豬、狗,很難擁有修持解脫遍知佛果的機會,最好的所依身就是暇滿人身,也就是具備十八暇滿的人身寶。

一般身為「人」,並不代表就具足人身寶,一定要具足十八暇滿,才足以稱為「暇滿人身寶」。現在很多人會問說,現今人口越來越多,為何講述道次第時,還要說「人身難得」呢?我想這是因為不瞭解「人身寶」之真實含意,此處之「人身寶」並非泛指所有人類,而是「具足十八暇滿人身者」。

一般身為人也很好、很不錯,但之所以稱為人身「寶」,就是因為很難得,十八暇滿是很難得的,可以從「數量的難得」和「譬喻的難得」兩方面來了知。曾經龍欽饒降所著之《心性安息論》中有提及十六還是十八種無暇,這

也有道理。有些人雖然具備十八暇滿之基礎,但因為暫時缺乏助緣,也很難修持。

■  錯用能力,比沒能力還糟糕

總之要瞭解到,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具備分辨善惡、取捨的能力。可是目前為止,我們錯用了這樣的能力,將此能力完全用於自身的利益和損失上。

若將此能力用於自身究竟成佛的利益上,那也不錯,

但往往我們將重心放在了暫時的利益上。最嚴重者,還會因為自己之利益而殺害或利用其他眾生,譬如為了口腹之慾,而去食肉,為了吃肉,就要殺害生命,並且切肉剝皮、將內臟取出,這真的很可怕,我都不知該用何種語言去形容。

但是長久以來,我們卻認為這一切理所當然,

因此到現在為止,我們有分辨取捨的能力,但我們卻將此能力錯用在造惡的事情上,這樣比沒有能力還更糟糕。你看動物,雖然不如人類聰明,沒有人類分辨善惡的能力,但至少他們不會像人類一樣對世界造成那麼大的破壞。

我們都認為獅子、熊、老虎很可怕,之前我們在德里舉辦環保會議時,討論到「保護動物」議題時,很多堪布、出家人都問說,「為什麼要保護老虎?老虎會吃兔、鹿等,還不如任其滅亡還好些。」

後來環保演講者就很無奈,來到我面前說,請幫忙把保護老虎用佛法道理講述一下,來勸說堪布和喇嘛們,我當時絞盡腦汁,不知該怎麼用佛法觀點解釋,只好說「老虎如果真的那麼該死,不用保護而任其自生自滅的話,那麼為什麼佛陀還要捨身餵虎呢?」

■  戰爭難道是老虎打的嗎?

我真的覺得,老虎是很可怕,但比起老虎,人可怕多了,戰爭是老虎發起的嗎?是人,環境也是被人類破壞的,因此我想,最可怕的是人類,若要滅亡,應當是人類該滅亡。人類雖然具備特殊的智力、能力,但是錯用了這樣的能力,不僅傷害了人類自己,更傷害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是不可思議的大的。

因此,我們也不能說身為人就足夠,還要擔當起做人的責任。

平時我們都會說地球上的主人是人類,但仔細想想,地球上的主人應當是動物,科學家們說在人類還未出現於地球前,動物已經有了,真正地球的主人,應當是動物。我們不能因為有智力而為所欲為,而是應該保護利益所有生命,因此我們一定要讓暇滿的人身有意義,要做到自利利他之事。

為了達成自利利他的目的,因此如同之前講到種田的比喻,需要水、肥料的很多助緣條件,我們也需要依止善知識,一位能夠指引我們正確修持道路的善知識。

講到依止善知識時,一般會有很多困難,很多國外弟子有很多疑問,會來到我面前問說:「我的上師在哪裡?請你告訴我上師是誰?在東南西北哪個地方?」好像要我真的指給他看一樣。

■ 找不到上師時,先想想自己願力夠不夠大

遇到這種情形時,我也沒辦法指著說:「你上師就在那。」沒那麼簡單的,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稱得上具德上師,還要去說其他某人是否具德,那是很困難的。

但若以不同思維去想,例如我們要畫畫時,可以找得到老師,同樣的,想去學樂器時,也可以找到音樂老師,因此我在想,可能是我們渴望得到解脫遍知佛果的心還不夠強烈,願力不夠大,所以是找不到善知識。

如果在我們心中,如同往昔大成就者有強烈想要脫離苦海、求得證悟的心的話,一定可以找到一位具德上師。

■  若具備出離心,諸佛菩薩會蜂擁入你心門

因為諸佛菩薩都在等待利益眾生,在等待著我們,但我們現在最大的困難是,現在像是門關了,外面的人無法進來,因此是我們自己將信仰的門關了,在外面的諸佛菩薩因此進不來,若打開時,諸佛菩薩們會蜂擁而入的。

因此若是具備真正想要出離、解脫之心,一定會找到很好上師。

但有時我們會將「依止上師」搞複雜了,想得太多,甚至把它當成一門學問在鑽研,但我相信只要有渴望解脫之念,一定會找得到上師。就如同學畫者想要拜師一定找得到畫家為師。只要有努力願力,即使在末法時代,也一定找得到上師。

噶當派祖師也說過,善知識有兩種:「教學佛法」的善知識及「引導實修」的善知識,教學佛法的善知識學識淵博,因此能夠給予很多教授,跟隨好好聽聞就可以,會得到很多知識。

而引導實修的善知識,一定要是一位知道何謂取捨,能夠讓學生完全信賴依止的上師,這樣的上師,就必須要有修有證,只是嘴上會說是沒用的,他能以自己實修的經驗來教授實修之道,且他的心和法融合為一,這就是引導實修的上師。

一般教學佛法的善知識,就算心上並沒和法融合,但他如果很會說法,那也是可以依止的。

我常在想,對初學者而言,要先知道什麼是佛法,該如何修持,要點是什麼等等,因此就像是學校老師教導學生一般,初學者要先找到一位老師,學習「什麼是善知識、如何依止善知識、善知識應該具備什麼條件」等知識之後,再去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識,能夠引導實修的上師,才比較好。

■  先瞭解什麼叫「上師」,再去找上師

如果都不知何謂「上師」、及上師的「條件」和「依止之法」,就冒然地依止某個人的話,是很危險的,首先你根本分辨不出對方是否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識,即使依止的上師條件很好,自己是否能夠把握、能夠正確地依止也還是個疑問。

彼方便者即教授

善知識夠幫助我們什麼?是不是全部都是善知識的事情,自己什麼都不用做?譬如維修機器的人一樣,只要把壞掉的東西交給他,他就幫你修到好,自己什麼都不用做。

上師不是一個維修員,其實他唯一能夠幫助你的,就是告訴你如何去修,給予教授。這就是他的工作。他也不可能跑到你的大腦裡,修補你壞掉的部分,接上斷掉的神經線路,首先他做不了,而且修復大腦其實也沒用。

我們所要說的佛法,是利益到今生和來世的,不是將此生的腦袋修補就好。因此要知道如何依止善知識,並且正確地遵循他的教導去實踐,是非常重要的。

一句話說:「外在老師是善知識,內在老師是善巧方便。」外在的老師、善知識,就是指說法者、給予教授者,內在的老師善巧方便,指的就是我們自己。也就是自己要實踐上師所說的,將佛法用於對治煩惱,調伏自心,學到一個法門也好、兩個法門也好,都要盡力放到自己心中而去實修,這是非常重要的。

■  具備了上師的功德,才是「師徒之心無二別」

不要變成「敵人在西,多瑪放到東」或俗諺說「敵人在西,砲卻打到東」,也就是要用在對的東西上,也就是將上師所說的,用在對治煩惱上,也由此來建立起上師與弟子間的關係,由此上師才能幫助到弟子,很多形容例如「上師攝受弟子」的情況才會發生。

噶舉傳承中常說:「師心我心無二祈加持。」上師和弟子之心無二無別,有些人以為是把兩人的心臟想辦法合在一起,好像要縫在一起。

所謂的「無二無別」,是指上師心中的慈悲、學問、菩提心等功德,弟子也試著在自己心中也生起這些功德,當有天真的能跟上師一樣,也具備了和上師一樣的慈悲、智慧等等功德的話,才是「師徒之心無二無別」。

重點還是實修,非常重要,沒有實修的話語是死板板的,有實修的話語是活生生的,例如一個總是生氣的人說出的忍辱一樣,是沒有任何力量的,若說的跟做的一樣,才有力量。

果即圓滿佛陀身

「證悟的果位」有很多說法,譬如五道十地、聲聞獨覺的果位等,會解釋很多,例如哪幾地還未證悟空性,哪幾地時才證悟空性等等,但說的天馬行空,自己卻一點證悟也沒有,只是學問理論而已。

要說果位,其實不難,誰都會說,也就是苦果,誰都不想要,樂果,誰都想要求取,這一點誰都知道,即使昆蟲螞蟻也是如此地在尋找快樂、避免痛苦。然而

最大問題是說我們雖有離苦得樂的心,但卻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尋找快樂和消除痛苦。

■  「遍知佛果」不是一尊坐在佛堂中的佛像

因此想要得到好的果,就要從因上著手,從「分別善惡」開始去做,譬如種田者為能豐收,必須付出多大代價,真的必須早起耕耘,連種田都必須如此,我們現在要獲得能利益一切眾生的究竟果位,為何還不去努力呢?

農夫種田的過程和結果是能被看到的,然而,我們卻搞不清楚什麼是解脫的果位,到底好在哪裡,都不知道,比起這樣矇昧的修持,那還不如去吃一顆蘋果或橘子來得實際。

我們以為「遍知佛果」就是那一尊坐在佛堂中的佛像,但我們真的不知道真正「解脫遍知佛果」之真意和重要性,也就無法生起真正想要解脫的心。因此必須要知道重要性,生起出離心,修道的根本就在於出離心,出離心的生起,就在於對於解脫利益的了解。

第一個條件要有出離心,而且所謂證悟和究竟果位並非為個人,而是為一切眾生,所以,那念解脫的心,是很強烈的,是一種「非解脫不可」的心,而且是當下就要解脫的心。

所以噶當派祖師說,修行解脫是想到就要去做的事。如果是今天想,但明天或以後才開始去做的話,那永遠無法開始。因此,了解解脫的利益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講到要具備六個部分。

時間過了,今天感冒了,下午時間不記得了,下午時間是三點到五點半。


 附註:

本段課文引用於《妙法如意寶解脫莊嚴論:大乘道次第》
著作者:岡波巴
拉杰索南仁欽
翻譯:希惹群培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7第一版。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