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教言(第七天)

法王噶瑪巴第十六屆噶舉冬季辯經大法會開示
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教言(第七天)

課程:《無死甘露妙樹》又稱《百段引導文》
教授:尊勝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地點:德噶寺大殿
時間:2014年12月8日
藏譯中:倫多祖古

■「世俗菩提心」之觀修,先從悲心入手

「世俗菩提心」之觀修方式:因悲心較易生起,因此先從悲心入手。

最初觀修自己能夠出生,都是母親恩德,最初自己被業風所吹,漂浮不定,在痛苦中流轉,是因為有母親的恩德,才可以脫離中陰痛苦,在母腹中住胎十月,從最初精血相容而成為血肉之軀,逐步長大,出生時母親遭受分娩痛苦才生下我們,剛出生時,我們對於如何活下去毫無概念和方法,都是母親一手拉拔才讓我們得以長大,把所有好看衣服給我們穿,好吃的讓我們吃,能活到現在都是由於母親恩德。

而這樣重大恩德的母親,現在處於什麼狀態呢?想到母親為了自己而造作諸多惡業,最終墮入惡趣,心中升起難忍之情,從而想要利益母親,守持菩提心戒,升起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並因此利益一切眾生。

也就是說,若自己母親尚未去世,思維母親在無始以來遭受無數痛苦,現在遭受六道輪迴痛苦,心中思維母親痛苦,因此在上師三寶近前,請求給予加持。依靠思維一切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母親,而對一切眾生升起想要報恩的心態,並祈請上師加持,以身口意三要方式去修持,如果在三惡趣之中,如何能忍受如此劇烈痛苦?即使在三善趣中,仍難逃變易之苦。

因此,思維母親之痛苦,而升起無比悲憫之心,心中想著,心中除了母親別無他思,除了三寶別無他依,依靠皈依境的三寶,想要依靠自身善業,而可以利益到和幫助普天底下一切母親讓他們從痛苦中出離。

我們不是僅有過一個母親,無始以來,普天之下所有眾生都做過我們的母親,希望他們可以脫離痛苦。若無法在最初觀想所有眾生,就先從父母觀想起,之後在衍伸到親朋好友、敵人,以及普天底下一切眾生,包括地獄惡鬼眾生,思維母親所受的諸般痛苦,觀想並希望祈請透過三寶上師的功德,可以讓一切眾生脫離輪迴。

如現世母親一般也是十月懷胎、賦予我們衣食,撫養我們成長,對於生生世世對我們有無限恩德的母親,他們現在身受輪迴之苦,因此我現在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幫助他們能脫離苦海。

首先觀想父母之恩,以升起難忍的悲心,想著父母之恩,雖然往昔曾做過自己雙親,但今生因為業力流轉,也可能成為自己的敵人,從而對他們升起慈悲心和菩提心,現今他們雖然身為我的敵人並對我們造成萬般損害,但他們其實也不知情,被三毒所蒙蔽,造作損害也並非他們本意,對比於他們往昔的恩德,他們如今造作的損害實為小巫見大巫了。

對於今生的小損害,我們應當忘卻,從而意念如母有情對我們生生世世的恩德,從而感恩,並忘卻今生仇恨,祈請上師加持自己能對普天底下一切眾生,升起悲心和菩提心。

觀想由一切如母眾生圍繞,對面有三寶諸佛,一切眾生對三寶升起虔信並祈請加持,唸誦祈請文,為了救度在六道中流轉得如母眾生,除上師三寶外別無他依,希望上師三寶慈悲攝受。

以自己和一切如母眾生同聲祈禱三寶,所有眾生都跪在皈依境前雙手合十,已虔誠之心,來遙呼上師三寶,這段祈願文主要在講自己和一切如母眾生,因為業力流轉,而在輪迴中備受痛苦,希望上師和三寶慈悲攝受,令眾生脫離苦海。

■《解脫莊嚴寶論》口傳

《解脫莊嚴寶論》有多種不同版本,其中,歷史上最為聞名者為洋八井所出版,今天會為大家傳以「開頭至善知識」部分之口傳。

《解脫莊嚴寶論》第一章:明成佛之因,其中區分出成佛之因:「如來藏」。其後講「種性」,區分出斷滅種性、不定種性、聲聞種性、緣覺種性和大乘種性,大乘種性分為「自性住種性」及「清淨修種性」兩種。接著講述大乘種性之徵兆,以上講述的是五種成佛之因,即五種成佛種性。

第二章為「明成佛之所依」,包括成佛之人身寶,包括暇滿難得、十圓滿、盲龜之比喻、難得人身中也有分上中下三士夫,菩提道燈論的頌詞等,人身寶能坐大利益者,引用如月居士之頌詞,其下引用《入菩薩行論》以講死亡無常,「信心與善知識」部分,希望明天可以唸誦。

之後會為大家做《四座上師瑜珈》的口傳,有堪布建議若傳授口傳並講解引導會很有利益,因此已經答應明後天給予口傳,既然昨天已經說出口,就沒辦法挽回了。

講解引導比較困難,傳授引導的上師本身應具備覺受和經驗,即使不多做解釋,僅僅是唸誦的音調和用詞,都會有不共殊勝之處、帶有重大利益,但對於並無修為之人而言,即使舌燦蓮花,但因所講者無法融入自相續習性之中,就如同有和沒有去過印度的人,形容起印度時會有天壤之別一般,因此有無修為者,雖然念的內容一樣,但領誤會有不同,因此並非我這樣的人就可傳授引導文,但有時又需要不得以為之。

引導文有兩種版本,去年我找到一個比較古老的版本,噶瑪恰美的引導文中也曾提及過此本古籍,我有此福報和善緣,能夠找到此古籍,因此對於引導文,我會盡力講解,雖然無法講得太深奧,但希望可以讓大家有所領會,或讓大家了知有此引導文,也因此有殊勝之處。


■希望大家盡力護持如海密續,使其繁榮昌盛

去年各位堪布召開過會議,討論後向我報告說,佛學院的堪布和畢業生,在密法講修上有遇到困難,希望能迎請精通密法的上師來開設課程,對此我一直記在心裡,上密院有一些格西,最初我準備迎請一位研討密法的格西,但由於他本身負責上密院的密法講解,因此抽不出時間,噶舉派上師也多是法務繁忙,無法抽出時間來,因此怎麼辦呢?

只好不得以而為之,由我來講解,雖然我對密法沒有任何經驗,如同盲人在黑暗中亂抓,別無任何修為,但在迫不得已時,如生病時,什麼要都會抓來吃一樣。

對於各位堪布,要為大家講法傳經,我沒有此膽量,也覺得這樣說有點太狂妄了,但對於密續傳承,密法續部的講授,是雪域藏地最主要修持法門之一,因此對於大論的義理及密咒的傳承,我們一定要護持。

瑪爾巴大師前往印度三次,歷經千辛萬苦,獲得如海般密續傳承,大部分密續傳承至今都已衰敗,蔣貢康楚羅卓泰耶在密咒藏中有傳授,讓我們有機會護持此從瑪爾巴大師起的傳承,也有從宗喀巴大師所傳下之續部傳承,對於這些僅有傳承,希望我們可以護持不使衰敗,從而令其繁榮昌盛。

為此善妙緣起並激勵大家信心,若能為大家講解密續部分,或大家討論,我覺得很好,因此我會盡力而為。

我等一般愚痴眾生,一方面而言年紀又輕、見識也不廣,對於這樣的人,如果能努力勤奮的盡力守持,秉持此心態,各位堪布和格西見識廣、經驗多,像我等年輕人都能有這樣心態,也希望各位格西和堪布更能盡力護持,不令密咒傳承衰敗,希望各位堪布和格西也能受到激勵。

希望明天兩點鐘,各位祖古堪布和阿舍黎到樓上來聽聞此有關密續之法,且在未來繼續弘揚下去,希望從金剛總持及瑪巴大師傳下如海般的密續傳承,能繁榮增盛,希望是很好的緣起與開頭,有此希望。大致如此。


★附註:當日口傳內容:

「現在詳細講述支分,其中首先:因者即是如來藏。那麼,要從這迷亂自性的輪迴中解脫出來,就需要證得無上菩提。若想:我們這些下劣的補特伽羅雖然很精勤,也能獲得菩提嗎?答曰:精勤地修習怎能不獲得菩提呢?因為我們所有眾生都具有成佛之因:如來藏的緣故。
此亦如《三摩地經》云:如來遍藏於一切眾生中。
《小涅槃經》亦云:一切眾生即是具有如來藏者。
《大涅槃經》云:譬如酥油遍存於乳中,如來藏也遍存於一切眾生之中。
《莊嚴經論》亦云: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
像這樣的如來藏有很多不同的事相,有些說無遮空性是如來藏,有的人會說自心本性、光明本智就是如來藏,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就像上面講到酥油遍存於乳中,因為本質中有酥油所以就能被提煉出來。如果剛開始本質中沒有酥油就不可能被提煉出來。
所以同樣的成佛的本質我們是有的,所以說有如來藏。
那麼,因何理由眾生具有如來藏呢?即因:
• 法身空性遍滿一切眾生故,
• 法性真如無差別故,
• 和一切眾生具有種性故。
因此具有三因故,眾生具有如來藏,此亦如《寶性論》云:「佛陀法身能現故、真如無有差別故,具種性故諸有情,恆時具有如來藏。」其中,
1.第一所謂「法身空性遍滿一切眾生」者,佛陀即是法身,法身即是空性,而彼空性遍滿一切眾生故,眾生具有如來藏。
2.所謂「法性真如無差別」者,佛陀的真如和眾生的真如沒有賢劣、大小和高下的差別故,眾生具有如來藏。
3.所謂「一切眾生具有種性」者,諸眾生住於五種佛性中,云為何等?攝頌:「斷滅種性不定性,聲聞種性緣覺性,以及大乘之種性,五種皆攝佛種性。」應予了知。
所謂「法身空性遍滿一切眾生」,很多人會覺得,瓶子也是空性,也可以說是法身,那麼瓶子也能成佛。一種說法是,眾生因為具有空性與如來藏,可以成佛,但瓶子只是物質,所以無法成佛。
另外,這裡談到斷滅種性時,《莊嚴經論》中說:「一向行惡行,斷善諸白法,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透過六個部分說明。其中「善少亦無因』是指完全沒有成佛的因,但這樣的說法,依照《解脫莊嚴寶論》的解釋,並不是說完全不可能成佛,而是相對於其他種性,成佛的路上時間比較長,比較難,所以才說沒有辦法成佛。
◊斷滅種性者,是指按大阿捨離無著菩薩所言,彼等具有無慚愧、無羞恥、無慈悲等六種法相者。即如云:「雖見輪迴諸過患,不勝絲毫厭離心,雖聞佛陀之功德,不生絲毫敬信心,無慚無愧無慈悲,尤造罪業無懺悔,具此六者無佛緣。」
《莊嚴經論》亦云:「一向行惡行,斷善諸白法,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
總之具有有上特徵者說斷滅種性,當然,這裡的密意是指他們將長久地耽擱在輪迴之中,並非是永遠不能獲得菩提,即如果精進也能獲得菩提。此亦如《大悲經》云:「阿難,若有眾生無涅槃善根,若能緣念佛陀,乃至於一花散於空中,我說是人乃具涅槃果,盡涅槃際,究竟涅槃。」

◊不定種性者,是指觀待外緣者,即諸凡依止聲聞乘善知識,或結交聲聞友伴,或見到聲聞經典而對於聲聞生起信心,其將成為聲聞種性並獲得聲聞,若是值遇緣覺或大乘的機緣,他們將成為緣覺乘或大乘。

◊聲聞種性者,諸凡畏懼輪迴、敬信涅槃、悲心微小者即是彼等,如云:見輪迴苦生畏懼,於涅槃而極誠信,于利有情不歡喜,具此三征聲聞性。

◊緣覺種性者,諸凡具備那三種特徵外,我慢極大、阿捨黎秘密和喜好獨居靜處者即是彼等。如云:厭離三有欣涅槃,慈悲微小增上慢,阿捨黎密喜獨居,智者知是緣覺性。彼聲聞、緣覺二種性,趨入彼等乘後蘇然也是會獲得各自的果位,卻並不是真正的涅槃,那麼那時他們是如何安住的呢?乃依於無明習氣地、以無漏業執持意自性身而安住。然而那時因有無漏三摩地故,彼即是涅槃,是以意想而安住。
那麼,如果不是真正的涅槃,則佛陀宣說彼二道就是不合理的了?答曰:是合理的。譬如,諸商人由南瞻部洲前往大海取如意珍寶,途中於大曠野荒漠疲累欲絕,即想:我不取寶了,對於諸欲退反者,大商主以神通力幻化了一座大城郭以讓他們休息。
如上,心力微弱的有情聽到佛陀的智慧便心生怖畏,對於心想成佛甚為艱辛,自己沒有能力而不欲趨入或欲退反諸眾、宣講了此聲聞二道,以使其在聲聞的果位上休息。《法華經》云:「如是聲聞眾,自謂得涅槃,佛則言彼等,休息非涅槃。」
彼等有情在聲聞的果位上休息,如來了知後,便策勵彼等成佛。
復次如何策勵呢?以身語意而策勵,即心放射光明,照處彼等聲緣之意生身,使其從無漏三摩地中覺醒,然後示現身相,說如是語而策勵:諸比丘,汝等現已近於如來,應觀待、證取之!
彼《法華經》中亦以偈頌云:「故吾今告汝比丘,僅此則非為涅槃,汝等為一切智故,當發偉大正精進,將獲一切智之智。由是策勵故,彼等聲緣開始發菩提心,經於無量劫行菩薩行而成正等覺。」《聖楞伽經》中亦如是宣講。《法華經》亦云:「彼等聲聞非涅槃,由行殊勝菩提行,此諸聲聞皆成佛。」
◊大乘種性是如何呢?攝頌:類別種性與異名,超勝餘者之理由,行相徵兆此六者,歸攝大乘之種性。
種性的類別有二,即:
1.「自性住種性」和
2.「清淨修種性」。
宣講彼等種性各自的體相,首先:
1.「自性住種性」,即出生佛法的能力自無始時即具備,是法性而獲得。
2.「清淨修種性」即比出生佛法的能力由往昔串習善根而獲得,
如是兩類都是具有佛緣者。
種性名稱的異名,也稱做「種性」或「種子」,也稱做「界」,或稱做「自性」。
超聖其餘種性之理由,由於僅僅是竟除煩惱障而成清淨種性的緣故,緣覺行者是下劣種性,由於淨除了二障而成為清淨種性的緣故,大乘乃是超勝種性。因此彼大乘種性是超勝其餘種性,無與倫比種性之行相,即種性已甦醒和未甦醒。其中種性已甦醒者,即果已清淨成就而見到徵兆,種性未甦醒者,即果未清淨成就而未見到徵兆。那麼,彼種性以什麼助緣而得到甦醒呢?若「遠離違緣」和「攝受順緣」就可以甦醒種性。若與此相反即住於未甦醒種性。
其違緣有四:
• 生於無暇
• 放逸無度
• 入於顛倒
• 障道罪業。
種性甦醒的徵兆,在《菩薩地》中提到分別有六度分別甦醒的徵兆,講得非常仔細。另外此論的很多版本,在四種違緣的第二個都寫錯成「無有習氣」,正確應該是「放逸無度」。為什麼知道那是錯誤呢?因為在《聲聞地》當中有很清楚的說明,第二個就是放逸無度。
順緣有二:
• 外在宣講正法的他緣,和
• 內在如理作意欣樂善法等。
種性之徵兆:即能表明是菩薩種性的徵兆,猶如《十法經》所云般:「由諸徵兆知,具慧菩薩性,觀煙知有火,見鷗即知水。」那麼徵兆是如何呢?所謂:不觀待對治而身語自然調柔,諂誑心極其微小,慈愍喜愛有情。如《十法經》云:「無粗暴蠻戾,捨諸諂誑心,極喜愛有情,彼即是菩薩。」
這裡《十法經》的「無粗暴蠻戾」是指身體行為上沒有粗暴的舉動,語言上也沒有髒話粗語,「舍諸諂誑心」是指心上的調柔。
另外,在做任何加行之前,對有情生起悲心,信受大乘法,於難加行不加計慮而安忍,如實行持波羅蜜多自性之善如《莊嚴經論》云:「加行前悲心、信受並安忍,如實行善法,知是種性徵。」
如是五種種性中,具有大乘種性者是佛的近因,聲緣和緣覺種性也能最終獲得佛果故,屬於遠因,不定種性,有些是近因,有些是遠因,斷滅種性,也只是密意久遠,並非永遠不能證得菩提故,屬於極遠因。因此,有情具有彼諸種性故,有情即是具有如來藏者。
如是以三因宣講一切有情皆具如來藏。復次以何譬喻而具有呢?猶如銀礦中有銀在,或芝麻中有芝麻油在,或牛奶中有酥油在一般而具有。這三個比喻,銀礦中有銀是極遠因的比喻,芝麻中有芝麻油是遠因的比喻,牛奶中有酥油,是近因的比喻。一個比一個容易。因此,猶如銀礦可以開採銀子,或芝麻可以榨取芝麻油,或牛奶可以提煉酥油一般,有情也可以修證佛果。
《妙法如意寶解脫莊嚴論第一品:宣說因如來藏》
所謂:所依殊勝人身寶。那麼,既然一切有情皆具如來藏,地獄、餓鬼等五趣都能夠修證成佛嗎?並非如是,所謂人身寶,指身體具有暇滿二者,心具有三種信心,這是修證佛果所依的善妙樸特伽羅。
以攝頌宣說:即:具暇與滿圓滿,勝解欲淨信,身二與心三,五義攝勝依。其中具暇是指遠離八種無暇,八無暇者,《正法念住經》云:地獄餓鬼與旁生,邊地以及長壽天,邪見不值佛出世,瘖啞此等八無暇。
這裡講到「八種無暇」,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四種非人的無暇」,一類是「四種人道的無暇」。非人的四種無暇是指;地獄、餓鬼、畜生和長壽天。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趣,那麼在這裡的「長壽天」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此等為何是無暇呢?由於地獄是恆常痛苦自性的緣故,餓鬼是心煩躁自性的緣故、旁生是極其愚昧的緣故,而且彼三者也因無慚愧相續不堪能故,沒有修法的機緣。
所謂「長壽天」,即無想天,因為彼等諸轉世等相續斷覺的緣故,沒有修法的機緣。另外欲界天也是,及觀待人其壽量極長的緣故,另外一切天人也都是無暇的,因為耽著暫時的安樂而無暇勤於善法之故。
圓滿者有十:即五種自圓滿和五種他圓滿。其中,
◇ 五種自圓滿,如云:為人根足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為人,指與諸人同分並具有男根或女根;生中土、只生於有諸正士夫可以依止之地;根足,指不具愚癡和瘖啞,即有修習善法的機緣;信佛法,指誠信佛陀所宣講的正法毘奈耶一切白善法處;業無顛倒,指此生並未造五無間業。
◇ 五種他圓滿,即佛陀出世、宣說正法、教法住世、隨入聖教和為他人故而具悲憫。如是具足此等自他二者十種即是所謂圓滿齊備。如是具足彼暇滿二者即是人身寶
如是具足此等自他二者十種即是所謂圓滿齊備。
如是具足彼暇滿二者即是人身寶。為何稱之為人身寶呢?乃與如意寶相似,即難得故稱為寶,利濟大故稱為寶。其難得者,
其難得者,如菩薩藏經云:生於人中難,獲人壽亦難,得聞正法難、佛陀出世難。
《大悲經》中亦云:生於人中即難得,圓具閒暇極難得、佛陀出世極難得、欣樂善法極難得、清淨誓願極難得。
《聖華樹莊嚴經》亦云:遮止八無暇難得、生於人中亦難得、圓具清淨閒暇亦難得、佛陀出世極難得、根無不完足亦難得、得聞佛法亦難得、親近正士易難得、認真善知識亦難得,依教奉行亦難得,正命亦難得。於人世間勤勉於法隨法行亦難得。
《入行論》亦云:暇滿人身極難得。
復次以何譬喻而難得呢?是何樸特伽羅難得呢?因何理由難得呢?其中譬喻者如入行論中云:是故世尊說,人身極難得、如海中盲龜,頸入軛木孔。
諸投生於三惡趣的樸特伽羅是很難得的,彼由於何因緣故而難得呢?乃因暇滿之身由積極善因而獲得,而投生於三惡趣故,則不知道積集善業、恆時為行惡業故。因此,生於三惡趣者由惡業微小,並積集了某個順受後業也可以得到。
利濟大者,《入行論》云:「既得能辦人生利,」其中,士夫以梵文言就是「布汝卡」,在聲明中是能力或力量之意,即暇滿人身具有成辦增上生和決定勝的能力或力量,是故稱為士夫。

此亦如《菩提道燈論》云:「由下及中上,應知有三士。」
復次,下士指具有自己不墮惡趣而獲得人天的能力,此亦如云:「若以何方便,為於生死樂,但求自利益,說彼下士夫。」中士指具有自己解脫輪迴並獲得寂樂果位的能力,此亦如云:「背棄三有際,遮止諸惡業,但求自寂滅,彼名中士夫。」
上士是指具有為利有情而獲得佛果的能力,此亦如云:「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盡者,彼是上士夫。」
又於利濟大者,阿闍黎聃陀羅閣稱亦言:「若誰得已則拔生死海,能植殊勝菩提之善種,較如意寶功德極超勝,若人誰忍使其空無果?具大心力乃人所能得,天龍非天大鵬及持明、人非人腹行皆無此道。」
因此尤為超聖於天龍等其他眾生,也將勝於如意寶,如是暇滿人身難得並利濟大,故稱為寶。
如是雖難得並利濟大,卻極易毀滅,即無有增益其壽命者、死緣極多、時間剎那也不停留的緣故。
此亦如《入行論》云:「若思今不死,安逸非此理,吾生終歸盡,死期必降臨。」因此,如是乃極其難得,極易壞失且極其利濟大故,應將身體做舟筏想,要盡力從輪迴大海中解脫。此亦如云:「依此人身筏,能度大苦海,此筏難復得,愚者物貪眠。」
應將身體作坐騎想,盡力脫離輪迴痛苦的險隘,此亦如云:「乘人身淨駒,逃輪迴苦隘。」應將身體做僕役想,役使並做善業,此亦如云:「此一切人身,即役使而已。

引用於《妙法如意寶解脫莊嚴論:大乘道次第》
著作者:岡波巴‧ 拉杰索南仁欽
翻譯:希惹群培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7第一版。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