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教言(第十天)

法王噶瑪巴第十六屆噶舉冬季辯經大法會開示

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教言(第十天)

課程:《無死甘露妙樹》又稱《百段引導文》
教授:尊勝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地點:德噶寺大殿
時間:2012年12月2日
藏譯中:倫多祖古

我們應該要思惟:如果造了惡業因,就一定會遭受苦業果。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流轉在輪迴中,也造作了難以計數的罪業,而這些罪業的業果,不只現今依然在遭 受著,而未來也有可能還會繼續承受。因此,為了不令自己遭受痛苦的業果,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懺悔淨除,否則將很難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小乘認為,惡業不論大小,都一定要遭受業果。比方說,佛陀時代有一位國王名為阿阇世王[未生怨王],他曾造下五無間的重罪,雖然他最後依止了佛陀,但往生後仍必須投生地獄一次,有如皮球彈下彈上一瞬間的時間裡,遭受地獄道的苦果,之後才又投生到了善道。

我們的罪業,如果不去懺悔,將會如我們借貸之後不去還它,如此我們的負債一天天地增加。彌勒菩薩在慈氏五論中說,所謂感受的業果,可分為二:第一,存心故 意的去造作,與無知的造作;第二,最初的動機,與之後的行動。之前我們提到過,造作的罪業,以及不造作的罪業兩種。所謂造作的罪業,可以依靠懺悔力,去改 變它,淨除它。至於像是五無間罪極重的罪業,則必須依靠極大的懺悔力,才能完全淨除,如果僅僅以微小的懺悔對治力,很難完全地懺除清淨。因此,必須要長時 期去懺悔對治。就像未生怨國王造下五無間罪,雖然他後來懺悔,但因為對治力太微小的緣故,罪業未能完全淨除,死後必須要下墮地獄,在地獄停留一剎那的時間 承受業果。由於善惡因果的緣故,雖然我們在短時間之內,不可能完全淨除罪業,但是由於懺悔的對治力,成熟的業果就會變得非常的小。

又如一個具足菩薩戒之人,如果破了根本墮罪,即使他後來懺悔了,此生他也不可能會獲證登地的果位。噶當派格西仲敦巴曾經說,所謂的菩薩戒,即使你破了根本 戒,仍然可以再求授。但是一旦你重複破根本戒達到七次,而且累犯不止,則永遠不可以再求授菩薩戒。因為你的戒體,已經變成非常的不清淨,已經無法在你的相 續中產生菩薩戒,不可能再生起菩薩戒體了。

這裡所說的懺悔,必須要依靠厭患對治力,所依對治力,現行對治力,返回對治力四種懺悔對治力,長時間去對治,去懺悔自己的罪業。我們從無始以來流轉輪迴, 為了積聚財物與自己的名聲地位,我們殺害了很多的人,若把自己所殺之人的白骨堆積起來,已是遍滿虛空界。而我們為了親友傷心所流下的淚水,從無始以來積蓄 至今,也是遍滿整個虛空界。如果想到這一些,我們還有喝茶、喝咖啡、聊天嘻笑這樣的閒情逸致嗎?就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我們人生就如閃電一般,非常 短暫,我們一定要在此極為短暫的時間內,珍惜此人身的時間與機會,令自己的人生有實益,來生能有好的善果。

以上,是厭世出離心引導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講對整體外器世間的痛苦,而生起厭離心。接下來,第二部分,現見暫時的因緣,一一找出令自己產生痛苦的原因,並生起厭離心。

首先是指出[在家]的過患,文中說要將[在家]視如火焰一般,看清在家的過失,就如無著菩薩在《佛子行37頌》中說:[貪愛親友如水湧,嗔恨怨敵似火燃, 痴昧取捨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輪迴中一切的境遇,三善道或三惡趣,不論自己投生何地,或是住在哪裡,都是痛苦的本性,都應該要遠離。就整體而言,應 厭離世間,細說則是厭離家鄉及家庭,而到清淨的山間去修持。以上是說我們對於境遇的過失。所謂的怨敵,並非專指傷害自己的人,還有那些去區分自方和他方, 或者說這是自己的一派,那是他們那一派,自己這一派一定要很興盛,而他們那一派一定要衰敗……。

我們的心,就像是被困在監獄中的犯人一樣,只能在狹窄的環境中走動,平常只能夠和獄友及獄警相處,有時候,會有少數的人來探監,接收世上的訊息之門完全被 關閉了,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與外界一切的連繫,都完全被切斷了。同理,我們的我執,也像是這樣,我們被關在我執的鐵籠子內,把身體視為 [我],外界的東西則視為[我的]如:我的親友、我的房子、我的車子……對少許的東西生起一些執著;但對其他的一切,覺得好像與自己毫無關聯,也不會去關 心在乎他們。其實,世界上的人彼此之間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都是相互依靠才能存活的。

比方說,當我們呼吸的瞬間,並非是僅僅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產生的,還要去依靠外界的順緣,比如說:外界的植物、動物、與人類。就如昨天所說的,兩星期不吃飯 我們不可能存活,一星期不喝水也不知又會如何?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依靠其他外界的眾生而產生。在家人的衣服,大部分都從工廠製造出來,有時尚的,有名 貴的。製造出這些衣服的服裝設計師、裁剪師等人,他們雖然和我們平日的生活並沒有直接的連繫,但我們卻穿著他們製造出來的衣服,抬頭挺胸很自信的走在路 上。如果我們去追溯其因緣,那就包含了:製造商、工人、材料、動物……這於是就產生了很深的關聯。

即便是呼吸,我們也是要依靠著他緣才能產生。正如科學家所說的,新鮮的氧氣,源自於外界的植物。如果我們好好去想一想,生命中的呼吸,並非僅是一二次、一 二天,也並非只是一二個月或一年而已,我們一生都需要呼吸。如果我們很詳細的去查證,就會發現光是呼吸也要經過成千上萬的因緣及順序,最終才成就了我們的 一次呼吸。而且,我們一生之中無數次呼吸的順緣,都已經完全俱足且是準備好的。我們的呼吸,並不需要人去辛苦製造,可以很圓滿的就得到,如此一想,我們就 會覺得僅僅是呼吸,就非常地神奇,非常難能可貴的,會覺得非常的安心舒服,如果你能好好地去思惟的話,這已經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否則,如果你不去思惟 這些,老是去鑽牛角尖的話,你永遠不會生起快樂的心,一直都會處在憂傷之中。 

我們人類的慾望是永遠不知滿足的,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需要。只不過買不起,沒有這個能力,不然我們還會想要去買飛機呢。以往在楚布寺,有一個閉關處,僧人 會到那裡3年閉關,出來之後得到上師的名號,據說有的人,在即將出關之際,他就開始作計劃,並準備金剛繩、護身符、甘露丸,準備著要為自己召集信眾和弟子 了。曾經就有人問楚布寺的一個小沙彌,你學經結束後要做什麼呢?小沙彌回說,做維那師。之後呢?去閉關3年。然後呢?做上師,再然後就要去買汽 車......大人們這樣想,小沙彌也覺得自己要走這條路。由此可見,平常我們並沒有去釐清自己的欲望,自己真正用到的和真正需要的只是極少部分,我們只 要不餓不冷就足夠了,只需要這一點點東西,但我們的欲望卻沒這麼想,我們的慾望覺得我什麼都要!我們去一個大商場,裡面的東西我們什麼都想要,甚麼都想 買,只不過沒有錢或錢不夠,因為我們的錢包感冒了。因此,我們應該好好去區分:自己的實際需要的,和自己的欲望,如果一切都放在欲望上,那就很難有知足的 一天,也很難有成事的一天!

現今世界上已有70億人口,在食物、水源、住處上都極為缺乏,如果我們再不節省資源,不懂得知足的話,那麼,世界將無法承載這70億人的慾望。如果一個人 只有一個欲望,那倒還好,但每個人都有成千上萬個欲望,如此算來,那麼70億人口總共就有多少欲望呢?世界上的自然資源是非常有限的,但人的欲望卻是無限 的,而且永不知足,如果這個[無限]的慾望要去使用[有限]的資源的話,兩者之間就不太平衡了!

我們不論流轉到輪迴的任何地方,皆是具有貪瞋之地,若在以往,我們去偏僻的地方,貪瞋的煩惱會稍微少一些,因為生起貪瞋的因緣非常的少。可是,現今已經很 難找到一個寂靜之地了,就連過去那些寂靜之地如今也已經是人滿為患了,比如說嘎丹寺,聽說現在已經慢慢地和村莊連在一起了。因此,如果真要去找一個離村莊 遠一些的僻靜之地,以後可能也找不到了。

一旦你生起了貪瞋心念,如此你也很難再待在寂靜之地了。所謂斷除對地域的執著,最主要是應斷除貪戀心,並非是指要遠離一個地方。我們住在同一個地球上,也 是組成這個世界的一部份,好比說人的身體,不論手或腳,都是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手或腳被砍了,我們都同樣會產生痛苦。因此,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不應去區分 自他,因為在真實的本性中,並無此一分別。在這個世界的大家庭中,我們理應彼此更親近才對,特別是在佛教中,在藏傳佛教中,在達波噶舉傳承中,我們不應區 分彼此,應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尤其大家在辯經的時候,要了解辯經主要的意義是讓我們知道事與物的本性與真諦,用我們的思惟專心地去追溯與推斷真理,如果 我們一邊去追尋真理,一邊又去做著與真理相違背之事,那就很奇怪了。

所謂了知事物的本性,此明覺之心,在佛陀的境界中,這是佛陀的[智慧],無始以來,他明了一切萬事萬物;而在眾生的心境中,只能看到外在的表相,而不知道 真實的義理,所以只能稱為[心念]。佛與眾生之別就在此。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成佛,是想成為全知,想了悟空性,獲知真理,但是,如果我們即想看到真理,又把 真理遮蓋住,或是遮起自己眼睛的話,那是很愚昧的行為。世間的一切顯相,都是幻境。從無始以來至今,我們一直都將幻境視為真實存在,100%去相信它,也 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會一直迷惑其中,流轉輪迴,而沒有獲得解脫。

(大後天是休息日,在休息日的時候,我有一些擔心,也不希望看見不吉祥的事發生。假日出門,你們大家一定要注意!去大塔周圍,去商店,不管去哪裡,你們一 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總之,不要和別人發生爭執,如果別人來招惹你,要打你,你就趕緊躲開逃回來吧!這才是真正的勇士和英雄。請大家一定要記在心裡! )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