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二堂課

《瑜伽師地論》之發菩提心四緣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藏譯中:堪布丹傑
時間:2016年1月15日上午
地點:菩提迦耶 德噶寺

我們昨天談到,發菩提心是大乘佛法修持的根本,有了發心才算是進入大乘,如果沒有就不算是大乘。所以,想要修持大乘法的人,無論修持的是大乘當中的顯經或密續,一定要有非常穩固的菩提心修持。

如此珍貴的菩提心,不會無因無緣而生,因此,我們首先需要瞭解它生起的因跟緣。一般而言,生起菩提心的因緣非常多,例如噶當派的卓隆巴大師,就曾引用《華嚴經》說有十種生起菩提心的因。所以在不同的經典當中,會談到不同生起菩提心的因緣和條件。

我今天想要講的是出自《瑜伽師地論》的四種緣1 。藏傳佛教學者認為這部論是由無著論師所寫,這是一部在闡述菩薩戒律上極為重要一部典籍,宗喀巴大師也針對這部論著作註疏,同時噶當派也很重視這部論典。

一、緣佛菩薩神變威力2

四緣當中的第一個,稱為「見聞佛菩薩的神變威力,因而發起大菩提心」,也就是說在看見或聽聞佛菩薩的神變威力或發心故事時,我們受到的鼓舞就會幫助我們同樣生起菩提心。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過去佛菩薩的行誼,是後世弟子的典範。」也就是說過去佛菩薩、祖師們的修持行誼,是後世弟子修持上最好的典範。

過去佛菩薩們發起菩提心的不可思議故事非常多,這裡我想說不動佛發心的經過。不動佛住在東方現喜淨土,至今依然在那裡講經說法。不動佛最初是在廣目如來尊前發起菩提心的。當時廣目如來在為大眾傳法,與會者有諸大菩薩、出家眾、天人、非人等等。大眾當中有位比丘起身問道:「修學菩薩道、大乘法時,最重要的修持是什麼?」廣目如來說:「修學菩薩道時,最重要的就是不對任何一個眾生起嗔心。」

不起嗔心是什麼意思?菩薩最主要的事業,就是利益一切眾生。然而每一位眾生的想法、做法、行為都有不同,要讓每一個人都滿足,是很困難的。例如有的眾生很聽話,有的就是不聽話,你怎麼講他也不那麼去做,菩薩因此可能會惱怒、煩亂。因此廣目如來開示,這個時候就要學習心不煩亂,也就是不要被煩惱所擾亂,尤其是不要被嗔心所擾亂。菩薩的事業是利他的事業,如果有了嗔恨之心,不就等於是在傷害眾生嗎?這與菩薩的行為是相違背的。

比丘聽完這樣的回答之後,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鼓起勇氣,在眾多的菩薩、僧眾、天人、非人面前發願:「從今日起,直到未成佛前,我不對任何一個眾生生起嗔心。」其實這並不是這位比丘唯一的發願,經典當中也有提到他接著又發了18個大願等。我們在聽到第一個願時,可能還會有點感覺,但聽到後面愈來愈多,可能就開始覺得沒什麼意思了。所以我們還是回到他最初、最重要的大願上,也就是不對任何眾生起嗔心上去思維。

當時與會的大眾,也就是那些菩薩、僧眾,都感到非常驚訝,這位比丘竟然發起這樣一個殊勝的大願,他們相互耳語讚嘆:「這位比丘真是了不起!他真的是就是無嗔呀!」聽到了這些讚歎的廣目如來,接著就授記這位比丘:「從今以後,你生生世世的名字就是無嗔。當你成佛時,佛號就是『無嗔佛』(不動佛)。」

不動佛的願力真是不可思議。我們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勇猛之心?我們敢發這樣的願嗎?先別說直到成佛那麼長的時間了,那對我們來說還太遙遠,有些人甚至完全沒有想過成佛吧。因此稍微將時間縮短一些好了,就說一生中不嗔恨任何眾生吧。這做得到嗎?想想這個願也不太敢發,還是再短一點,改成一年好了。但再想想,一年還是太長,還是做不到,一個月可能比較好。但又覺得一個月的時間也挺長的,誰知道哪天遇到什麼討厭的人就又生氣了,還是再縮短成一個星期好了。結果一個星期也做不到,那一天呢?搞不好一天也很難。

事實上,我們要能夠在一天當中,不對任何人生起嗔恨心,這個可能也很難做到。我猜想,很多人可能從來沒有發過「我一天當中不要生氣」的願,那更不用說像不動佛那樣發願生生世世不生起嗔恨心了。所以,我們應該就從現在開始,從一天中試著練習向不動佛學習不起嗔恨心。但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並不在於做或不做,而是在於想不想做。

同時,知道生氣是不好的,瞭解瞋心的過患,也會幫助我們比較不容易生氣。我們另外還有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有時發願發太多了,發到最後都不記得自己發了什麼願,結果生氣、罵完後才警覺到自己發過願不能生氣等等。所以我覺得練習的一個重點在於隨時提醒自己,保持正念、覺察自心。例如每個小時提醒自己一次,或者固定時間提醒自己不能夠生氣等等,這樣就會比較有幫助,也才能持久。只是在嘴上說「喔,我三年前曾經發過什麼願」是不夠的,重點是隨時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當然在這裡指的是真的不生氣哦!而不是憋著不發出來。這並不是說我發願一個星期不生氣,結果在這期間剛好遇到一個人讓你很生氣,雖然你表面上先忍著,心中卻暗罵:「你等著瞧好了。這個禮拜我不能生氣,算你走運,一個禮拜之後你就慘了。」這可不是不生氣的練習哦!很多人誤以為無嗔就是忍氣吞聲,實際上不是這樣的,重點在於你要修心,讓心獲得平靜。不然只是硬憋著,不但會憋出來病來,也可能會發瘋,這樣還不如把氣發出來得好。

二、緣聽聞正法菩薩藏教3 :第二個生起菩提心的緣,是聽聞與學習菩薩的典籍,意思是指各種大乘的典籍,我們都應該多去聽聞、學習,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

三、緣護持正法菩薩藏教4 :第三個生起菩提心的緣,是隨時要想著正法是很容易壞滅,隨時會消失的,透過這樣的無常觀,能夠幫助我們精進,不浪費時間,努力修持菩提心。

四、緣末劫難得發心5 :第四個生起菩提心的緣,是了解菩提心的珍貴而生起菩提心。另一種說法是認識五濁惡世的過患,末法時期的各種苦難,而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

我們可以透過以上任何一種因緣,可能是第一個、第二個或第三個等等,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總之,想要進入大乘的道法,我們就必須生起真實不造作的菩提心。

再者,圓滿的菩提心分自利和利他兩個部分:

一、自利圓滿:必須以希求菩提佛果為前提。它的意思是說真正的自利圓滿,不能只求自己寂滅的心,因為只求自己解脫的話,就會落入寂滅邊,而且這樣的斷證功德也是不圓滿的。因此,自利圓滿必須以希求菩提佛果為前提,而自利的圓滿指的也就是法身。

二、利他圓滿:如果不具備利他的心,便已經不符合大乘的發心了,所以真正的菩提心,必須兼具自利和利他的圓滿。

各位聽完後可能會問:「菩薩不是應該要完全利他嗎?怎麼還會提到自利的部分呢?」事實上,對於真正的菩薩而言,自利就是在利他,而自利只是利他的一部分而已。這就像是想要照顧孩子的父親一樣,如果自己的身體沒顧好,出了什麼事情的話,就無法照顧孩子了。這裡的父親如同菩薩,為了照顧如同眾生一般的孩子,菩薩首先得顧好自己,所以說自利其實就是利他的一部份。以上也就是《現觀莊嚴論》中「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的意思。

如果有人問道:「為什麼利他一定要求證佛果?為什麼一定要成就佛果才能利他呢?」我們說為了幫助盡虛空一切有情而發心證得佛果、求得菩提,這其實是有許多原因的。

首先,如果一個凡夫想要幫助別人,情況會是有時幫得了,有時卻幫不了;事實上,多數情況都是沒有利益到對方。所以,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中提到:「要能圓滿利他,首先要成就神通。」(若離神通力,不能利有情) 因為如果不知道眾生的狀況,我們很難真正利益對方。以菩薩而言,雖然很多時候能夠真正利益到眾生,但偶爾也有做不到的時候。

我們唯有成就佛果,才能在一切時中都能真正利益眾生。這是因為佛遍知的智慧能夠知曉一切眾生細微的心意,能夠成辦任何利他的事業。同時,佛的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都已圓滿,因此利益眾生的事業將能任運而成。

總之,發願成就菩提果位,或是說求得正等菩提、成佛,不應該只是掛在嘴邊的口號,我們要清楚知道成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圓滿地利益眾生。因此,對於一個想要幫助一切眾生的人來說,你就真的會想要成佛;成佛對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唯有透過成佛,你才能夠利益無量的眾生,具有更廣大的影響力。但如果你並沒有想要幫助眾生,那麼成不成佛對你來說,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希望今後大家對於「成佛」、「成就正等菩提」等等名稱具有正確的認識,不要再把它當成口頭禪而隨便念念。今後每當你發願要成佛時,都應該清楚知道這個願所代表的意思,就是為了要利益盡虛空的眾生,所以發願成佛。具備這樣的瞭解,這才代表你明白成佛的功德和利益了。

之後,法王給予有關比丘尼戒的開示

 

註1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云何四緣?」
2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謂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既見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由此見聞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初發心緣。」
3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或有一類,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而聞宣說依於無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教,聞已深信;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二初發心緣。」
4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或有一類,雖不聽聞如上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見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薩藏法久住於世,能滅無量眾生大苦,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為滅無量眾生大苦。由為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三初發心緣。」
5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或有一類,雖不觀見正法欲滅,而於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惡眾生身心,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謂多愚癡、多無慚愧、多諸慳嫉、多諸憂苦、多諸麤重、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諸懈怠、多諸不信。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濁惡世,於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下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尚難可得,況於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我當應發大菩提心,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於我起菩提願。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緣。」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