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生活中的佛法(第一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911214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德噶寺
翻譯:堪布丹傑

1/12

 

到西方弘法的緣起

 

今天是噶舉祈願法會特別為了西方弟子準備的一次課程,我非常高興看到這麼多人來到這裡,在將來的幾天當中,我會講一些有關「生活中的佛法」的內容。這是第 一次我在印度給予這樣特別為了西方人的課程,各位有機會看看比哈爾省這個地方,而且有機會來到這個佛教的一個聖地。在過去幾天當中,在座的一些朋友建議我 要說英文,但是我不覺得我的英文夠好,從今年開始我已經在上密院開始以英文來教學,但是只是剛開始一點點而已,我想這大概是我到西方國家的一次的準備。由 於過去幾天比較繁忙,我很難在今天早上就以英文來教學,但是我很希望可以在明天或後天試著以英文來教。

 

我們常說佛法的生活,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也是我們要做的,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今天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到這裡,我們每一個人來自不同的國家,每個人 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的方式。但是我們今天相聚在這裡,這是很難得的一個善緣。今天我們談「生活中的佛法」,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 環境背景,我們要如何來過不同的佛法生活,但由於我現在年紀還輕,也因此我不具備太多豐富的經驗,但是我會盡力地來為各位講說。

 

佛法不只是儀軌,也不只在佛堂裡

 

所謂的佛法,也是我們平常在說的,我們常說要修行、修行佛法,就是在修這樣的佛法,會覺得它是一些儀軌,或者是身體上、語言上的行為。有了態度與修持,會 覺得這才是佛法,但是這些你需要特別安排時間去修持,你很難由於這個目的,我們在一生當中、一天當中去安排一些時間來修行,但是這樣的特意安排時間,或者 在佛堂裡的一種修行,很容易只會將修行留在你的佛堂,很難實際將它運用在生活當中。

 

修行,是一種向內觀修

 

事實上所謂的佛法、儀軌,它並不只是一些儀軌、唸誦或者一些身口意的行為而已。所謂的「法」,藏文叫作「卻」,「卻」的意思就是一種改變我們身心的一種方 式,亦即「佛法」。譬如有瞋恨心的人,得不斷提醒自己,試圖改變自己,讓自己的瞋恨心慢慢地愈來愈少、愈來愈小;如果自己是一個貪欲心特別重的人,那麼讓 自己的貪欲心變輕、變少。所以修行可以說是一種向內來觀修,修持轉變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平靜、清淨下來的方式,這個叫作「佛法」。不論各位在工作、生活 當中,我們都可以修行。譬如在工作的時候,你會觀察「我的動機是什麼?」、「我為什麼要這麼做?」,你可以慢慢的改變自己,或者調整自己的心情,或者與人相處時,你會試著、懂得佛法的應用,你會隨時觀看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是很重要的功課,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個才稱之為「佛法」。

 

法王的特殊、不共修行方式

 

在我個人的一些經驗跟感覺呢?我感覺生活越來越繁忙了!可以說自己唸誦、課誦或者禪修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是我平時的想法是什麼呢?我常常會遇到很多朋友,在這些日常裡,我會常常觀察自己的心跟行為是不是真的符合真正利益到別人,或許我這麼做就 是我的一種修行方式,這是屬於我個人的一種特殊的、不共的一種修行方式。當我小的時候,一早我會唸一些課誦文,中午也要唸課誦文,晚上也要唸,但至少我會 唸一個小時,每天會唸一個小時的課誦、日誦,當時只是覺得,把它當成一種例行、覺得很重要的功課,並沒有特別其他意義。但是現在我常常會接觸很多的朋友, 互相之間結下關愛的善緣。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譬如在我吃東西、睡覺的時候..等等,在個人的時間 裡面,我常會在心中浮現,就好像眼睛甚至還看到我今天見到的這些朋友,所以我覺得自己的心,並沒有遠離這些朋友們,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活生生的、一個很實際 的一種修持方式。以前似乎所謂修持佛法目標都是很模糊的,並不是一個活生生,或者所緣境都不是太清楚,是比較模糊的,好像只是一種祈願、一種希望而已。但 是對我來說,現在我常常覺得這些目標也好,或者所緣境,都是活生生在我眼前衍繹、在我心中刻繪。所以常常要利益別人、幫助別人,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活生生 很實在的一個歷練,是很熱騰騰、很實在的一種狀態,這是我的一個感覺。

 

請不用擔心,我並沒有感冒。本來想說要感個冒也不錯,但是一直沒有感冒。我小的時候,有時候因為看太多經書,覺得有點累時,我就想:「要是生病一下,該有 多好!」。藏醫有時候會看我們的脈,或看我們的狀態。在西藏有的人生病,藏醫還會看你的尿液或是參考一些狀態。在當時有一個喇嘛,他為了要裝病,所以刻意 把醬油倒進尿液裡,然後給醫生試圖蒙混過關,但是我並沒有這麼做,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這樣做過。

 

大乘行者,最重要的就是不捨眾生、不忘眾生

 

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每個人,有著不同生活背景跟環境,雖然處在不同的環境裡,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體念一切眾生。我們常常說修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我們不要忘 記眾生,這是很重要的。但我們有的時候不在乎或者散逸,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忘了眾生了,甚至我們眼睛看不到週遭任何人了。這表示我們懈怠了!所 以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哪個國家,我們的眼睛要看到,心中要想著跟我們有關聯的朋友以及眾生們,如果忘了這些,那麼整個佛法的基礎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說大 乘的一個修行者,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不捨棄眾生、不忘眾生,如果能夠隨時記著芸芸眾生的話,那麼所有佛法的基礎都紮實了,它都建立起來了,所以這是最重 要的。

 

利他是改變的動機

 

如果我們心中能夠活生生的顯現,或者感受到眾生歷經的各種苦樂的話,那麼我們才可能慢慢生起一種想要調整自己的心。現在其實很多人,他並沒有很想要調整自 己或者改變自己的心,或者並沒有具備感動自己、調整自己內心的緣,他會覺得:「我為什麼要改變自己呢?我就是我自己嘛!我自己也有自由,過得也很好。」亦 即心中只有自己的話,那你會覺得不想要改變現狀。因為,如果改變自己的話,那麼原有的就會消失,所以對一個執念深的人來說,他不會想要改變自己。倘若一個 人能夠想著眾生,真正能夠對每一個眾生的苦與樂,能夠感同身受、時時想起來放在心中,然後想著如何幫助別人的話,那麼你才有可能以這種因為想著別人的心,你才會想要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真正實際開始改變自己。

 

心中放著眾生,才能看到、體會別人的苦樂

 

我們常說改 變、調整自己,這需要一種感覺,需要一個因緣,你只是說「我要改變自己」沒什麼用。一定要有一個促成或者激勵你,想要改變自己的一個因緣。你知道如何改變 自己,就算自己沒有了,也沒有關係!因為體知你與眾生一體,當你真正把眾生的苦樂感同身受的時候,你會更在乎別人的苦樂,你也會體會到「自他的苦樂都是一 樣」。那麼你會慢慢放下「只有我」的自己。只愛自己、只想著自己的這種心,慢慢、慢慢就會放下、就會變小,你會想要慢慢放下你自己,因為你總是看到、體會 到別人的苦樂,所以常常我們說:「心中要放著眾生啊!」這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對眾生的愛,如同珍寶一般

 

這樣對 於一切眾生的一種關愛,這種如同珍寶一般的,如果我們掌握到它,如果放在你的心中的話,那麼我們所謂的該斷的煩惱、具備對治法,才會變得比較容易,因為你 會知道心中有這麼重要的一個珍寶,而其他的沒有什麼關係。譬如說:「煩惱」,平時我們說要捨棄「煩惱」似乎不太容易,我們常常會覺得粗略的「煩惱」不好,雖然有這樣的一種認識,但是你卻不完全覺得應該捨棄它,所以會很容易生起情緒跟「煩惱」,但是如果你掌握了慈愛、關愛的珍寶,在你心中的話,你會覺得其他都不重要了

 

譬如有一個人很喜歡對方,他雖然找很多對象,到處去結一些緣,但是都沒有辦法作決定,最後將會知道──「心中最喜歡的人是誰?」當他得到這樣一個喜愛的人 的時候,那過去的、所認識的,都不再需要了。只有這一個你愛的人,你會想要跟他過一生。這樣比擬雖然有趣,你如果找到這樣一個心中知道最珍貴、最珍愛的對 象時,其他都不再需要。所以現在我們心中的這個珍寶,可以說是一種,對一切眾生的關愛。如果你只放在心中,但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你不具備這個珍寶,所以你會覺得手足無措,沒有辦法作決定,會有很多的疑惑和遲疑。

 

生活當中去實踐利他,就是佛法

 

所謂佛法是在生活中實踐。好像我們生活當中,經常會有很多煩惱、很多疑惑,那你會過得不開心,人生目標不清楚時,你會過得不愉快。所謂的佛法,如果有一個清楚的目標,你要達到的一 個目的的話,那麼佛法並不困難。如果你不瞭解真正佛法修持的目的話,那麼只會讓你的修持變得更繁忙、更麻煩,甚至造成更多的妄念,那麼佛法只會流於教條式 的宗教。的確佛法包含很多的教條和義理,重要的是我們要將自己和這些教義融會在生活當中,無論是不是精通這些教理,要在生活實踐這種利他跟這些教義。

 

修持觀音菩薩──由生活中落實,慈心、悲心、空性

 

很多人常常會問:「我應該作什麼修持?修什麼本尊?」我會說「修觀音」或者「修度母」。但是所謂你要修持觀音菩薩,是指這樣的一個觀修是你真正應該在生活 當中去落實,我們要建立起這個修持的基礎,就是慈心、悲心、空性的修持,這是非常重要的!但他卻對於自己到底跟觀音菩薩的關聯是什麼並不清楚,因為我們並 不具備了慈悲心的修持,所以當你一談到觀音菩薩,你會覺得到底祂是誰?或者說要怎樣跟觀音菩薩建立 起關係?你有很多的疑惑產生。譬如說:祂是四隻手的一個人,甚至我要怎麼跟祂握手都有困難。由於這樣一個原因,我們並沒有抓到真正修行目的的根本是什麼, 所以當一提到「你需要修觀音菩薩。」你並不清楚到底怎麼依止祂,如果是個活生生的人,你還可以很容易去親近祂、問祂,但是所謂一個本尊,你只會覺得祂是虛 空當中突然冒出來的一個本尊,因為自己對於慈心、悲心、或者空性的修持不具備,所以你會覺得本尊觀修只是宗教的一種信仰而已。

 

生活是不離佛法的

 

所謂的修行或者修持佛法,是每個人在自己生活當中,,它需要跟你的生活一起的、並行的,就好像你的生活要有清楚的目標,同樣的佛法也是一樣。有許多修行者 進入佛門之後,開始修持佛法,會覺得好像要把佛法帶入到生活,切入到佛法當中。我覺得最重要應該是我們對佛法的一些體會。因為初學者,並沒有對佛法很深的 體會和瞭解,只是很粗淺的瞭解。由於這個原因,我們說要把佛法帶入生活當中,似乎會很困難。修學佛法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生活當中會遇到很多困難、煩惱,或 者會覺得一種空蕩蕩、一種空洞,們會覺得有一種空虛感,這時候我們會想要填補一些心靈的東西,就是這樣一個感覺。所以我們應該利用這種空虛或者遇到挫折的情況,遇到這些情況我們想:佛法對我這樣的情況有什麼樣的幫助,我們應該怎麼做?怎麼透過佛法來做?怎麼來填補我們人生當中的空虛?或者如何幫助我克服各種的困難和挫折?可能要從這種角度來想。

 

我們常說,佛法要跟生活一起,我覺得這兩者有些不同,因為有些人總是很想要試著把佛法帶入生活,但是有時候會變得整個生活都變了!譬如有的人還沒修行佛法 的時候,家庭氣氛還蠻融洽,但是成為佛教徒之後,興許太投入佛教,整個人全變了!本來家庭很和諧,尤其密乘總喜歡要鈴杵,反而造成家人的一些困惑,會覺得 這個人怎麼修學佛法後,變成另外一個人,變得怪怪的..等等。因為剛開始沒有對佛法具備正知、正 見,所以刻意想要把他認識的佛法硬生生帶入到生活當中,這反而打擾了家人,打擾到了他的生活。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在生活當中,遇到的一些 困難,然後經由這些時刻和機會來思維佛法,那麼在這時候你會想到:「我困難的時候,佛法對我會起什麼作用?」你會瞭解:慢慢的你會知道生活離不開佛法,不論任何一部份,由於你先從這些細節,每一次的機會將它跟佛法相融,用佛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慢慢地你會知道整個生活它都是佛法了,佛法跟生活會產生一種平衡。如果不懂這一點,反倒會造成生活中的不平靜。

 

上師、善知識的重要

 

我們所謂的修持佛法,所謂的「法」到底是什麼?所謂的「法」就是調整自己的心,也就是讓我們的心更好、心變善。那麼所謂的調整我們的心,這個方法是什麼? 我們要知道什麼方法可以調整我們的心?什麼口訣?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真正的、實在的一個口訣;如果是一個假的口訣,這是不行的!我們需要有具備傳承的、具德 的、正確無誤的一種修心口訣,所以我們要親近一位上師。但是要找到一位具德的上師也並不容易,雖然自己想要找,或者自己覺得他是具德的,但他也不一定真正 是具德的,所以的確許多朋友、弟子都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所以真正調整我們的心的這種方法,這就是「法」,那麼這種「法」或者教導我們這些教法、口訣的上 師,也變得非常的重要!那我們可能接著會問說:「那這個口訣在哪裡呢?」,這種口訣我們說是要依止「上師」、「善知識」,這兩者要分開,譬如說:你想要依 靠的一個對象,那麼這時候叫作「善知識」,或者稱為叫「老師」還有一種是你並沒有特別要依靠、皈依他,你就只是聽聞他的說法、聽他來講 法,那麼所以可以分為這兩種:一種是你心裡要依靠的這種「上師」的話,那就是你真正要透過他的教導,各種的方式告訴你,如何降伏煩惱的方式,這種「上師」 就會需要是一個「實修的上師」;但是第二種「老師」就是指一般教導佛法知識的「老師」,就算他自己沒有實修,但是也沒有關係!重點是他具備佛法的知識,這 樣也是可以的!我們常常說這樣的「老師」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透過他,你對佛法會有更多的瞭解,more understand的話, 那這樣也會很好的!所以我們說「老師」、「上師」可以分為有這兩種,或者說「善知識」有這兩種。

 

實相的老師──一切所見所聞、順逆無常,都是上師

 

一般我們說,所謂的「老師」是指真正是一個人的「老師」,但有的時候有的「老師」它會以不同的形象出 現,它不僅是所謂人類的「老師」,身為人類的「老師」,而是我們說外在各種的相,它也都是「上師」。譬如說:我們在修心的教法當中提到,逆緣、各種惡緣, 就是我們的「上師」、就是「善知識」、就是「老師」,這些逆緣、挫折,其實它都是我們的「老師」,都可以教導我們。或者說「四季」春、夏、秋、冬,的變 換,「冬天」我們會直接反應,要穿厚的衣服,但是我們不應該只是這麼膚淺的理解它,而是要更深刻的瞭解到,事實上,這個春、夏、秋、冬,它並不是分開的四 個季節,事實上我們常常提到無常的道理,所謂的無常,它是一種延續性的一種轉變。譬如說:「冬天」它是因為春天、夏天這樣一個,花朵的盛開,這種情況慢慢 的消失,然後冬天才會展現出來。所以當我們談到「四季」,或者「冬天」出現的時候,你更深刻去思維「四季變換它就是無常的一個『老師』,它在教導我們無常 的道理的。」那麼這就是一個無常的口訣,這可是一個活生生、熱騰騰的一個口訣,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所以這樣一種活生生、熱騰騰的佛法的口訣在哪裡呢?就 在各位的生活當中、各種的經驗當中,這是我們要認得的,這真是我們要知道的,所以佛法不是只有耳朵聽到的那些才是。這我以前也常常說過,就像我自己,我會 有機會聽聞、接觸到很多的上師,聽聞到他們的教法,我有更多的機會,很多人會說「你有這樣的機會!」,但事實上,佛法不是只有耳朵聽到的這些教法而已,而 是你真正聽到的這些教法,它的意義跟它的東西是什麼?你因為聽到這些教法,而你會生起一種聽聞的智慧,而你要真正去思維跟體會到它。所以,所謂的佛法並不 只是你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經歷到的這些,都是佛法。



 

「如何將修持融入到我們生活當中?」當我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有人會覺得說:「這樣聽起來,座上修似乎並不重要?」但這並不是我要強調的。不是說你就不需 要去做禪修、做功課,或者是閉關,我並不是說這些不重要。我主要在強調的是,因為許多人常常跟我反應並問到很多這類問題。就是自己工作當中已經很辛苦了, 白天工作下來已經非常疲倦,有時候回到家之後,完全沒有力氣再想要去修持,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強調說:「修持可以是在工作當中。」所以我說:「不要將你的工 作跟你的禪修分開。」這主要是針對很多工作繁忙的人來說的。因此並不是說,這種個人的閉關或者禪修它就不重要。這不是我想要強調的一個重點。譬如說:出家 眾才是要作這樣的修持一個修持的,在家人就只要在工作當中修就好。這也並不是我想要說的一個重點!今天的下午,我要談一談怎麼樣來作一些正行的禪修,同樣 我們如何將正行的禪修或者說座中、座上的禪修,帶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如何做正行的禪修:座上修

所謂佛法的修持,它並不只是在寺院或者在佛堂當中的,它不僅是如此;而是說如果一個人他知道修持的要點,那麼他就算是在公司裡面、辦公室或者是在任何其他 的時候,甚至說在監獄當中,他都可以修持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他抓到修持的要點的時候,不管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情況或者在作任何的事情,甚至他在睡覺 的時候,他也可以修行,過去的祖師們是這樣子教導我們的。

所以常說我們的一生,一半的時間都在睡著、一半時間是醒的。所以我們說:「如果一個人,如果知道如何用這一半睡的時間,都變作修行的話,那會多好!」所以在這裡談到說「正行的修持」,還是很重要的,或者稱為叫作一種「座中的修持」很重要的!

將一天變成吉祥日的修行

我們該如何來修呢?舉例來說,各位每天一早起床的時候,如果家裡有佛堂,你可以到佛堂裡,或者沒有佛堂的話,有一個佛龕或者是佛像,那你坐在這個佛像之 前,然後心放輕鬆,我們可以想著,上師、三寶的恩德或者自己有一些什麼樣的課誦的功德,當功課作完之後,很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就是要將你的心首先投射, 或者說先帶入到,要發起一念心,這一念心是什麼呢?就是你發願說:「接下來的一天當中,我要盡力的利益他人,你要有一種強烈的、像是一種投射出去的一種心 願。」,那麼,同樣如果沒有機會利益到很多人,至少你要想說「今天我不要傷害到別人」,所以由於你有這樣的願力,依靠這種力量,將這種力量帶入你的生活當 中的話,這可以讓你的一天變成像是一種吉祥日。

工作中的修行

我們開始一天的工作了,在到了辦公室之後,首先在工作開始前,你可能坐下來,這個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很多人有的時候一到辦 公室,會非常的紛亂的這種心、很散亂的心,所以剛開始工作前,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你坐下來之後,可能作五分鐘的禪修,但可能五分鐘也太長了,可能老闆會 跑來罵人說「你怎麼不工作,在那兒禪修呢?」,所以可能我建議是一、兩分鐘就好,你坐下來,你靜下來的時候,你想:「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真正能夠利益他 人。」重點是你要有一種奉獻心,或者佛學術語叫作一種佈施的心,你要有一種奉獻的心,你要想說:「社會上有各種各行各業的工作,我希望我現在做的這個工 作,它能夠對社會產生意義、產生利益!」你要有這樣的一個發心,所以當有這樣的一個動機之後,你要告訴自己:「我要好好盡到這個責任,為社會、為大眾作奉 獻,然後把這個工作做好。」如果這麼做的話,那麼你的工作就有點像是一種奉獻、是一種佈施,這個工作就可以變成是一種佈施的一種修持了!

照顧孩子的修行方式

在工作完結束回到家之後,譬如說:家裡有孩子的人,那你就要照顧這個孩子,你也可以讓照顧孩子也變成是一種修持,你可以想:「我要照顧跟培養出、養育出一 個真正對世界有貢獻的一個人。」帶著這樣的一個心,同時要想:「我不是要培養一個會傷害這個世界的人。」,帶著這樣一念心,來照顧孩子的時候,這也變成是 一種修持。重點是不論在照顧孩子之前、或者說你一天工作之前,你都先讓自己靜下來的這個時間很重要,或者稱為叫作一種「正行的修持」,先讓自己靜下來,你 先想清楚,再這麼去做,要不然我們很多時候會變得很輕率、很隨便的就開始做一件事情。,譬如說:照顧孩子之前,先想說「這孩子,我希望他能夠真正成為一個 利益世界的一個人!」,帶著這樣的心,然後「我要照顧跟關心這個孩子!」然後你再開始真正這樣去做,就是把你在做的事情、都是你要去重視這件事,然後去做 的話,那麼這一切都可以變作是一種修持。

夫妻間的修行

在夫妻之間,互相的一種關愛的這樣一種生活,它也可以變成是一種修持。夫妻之間的互相的關愛,可以說它就是互相對於生命的一種珍重、一種珍惜,同樣也是對 生命的一種關愛,由於有這種關愛,那麼慢慢、慢慢,再將它擴及到周圍。就像之前有提到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對夫妻,他們非常的恩愛,非常的尊重對方,因為非 常關愛,這個丈夫,他到了外面,他澆水的時候呢,他也都因為太太很關心他、很愛他,他都是笑著的、充滿關愛的在澆花、澆水是一樣的,來照顧那些植物是一樣 的,所以把這種關愛慢慢、慢慢把它擴大到更多的人。

禪修之前,先放鬆心情

我們一定需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讓我們的心,有機會讓它休息跟讓它平靜下來,這是很重要。這是為什麼我們說,我們會特別安排一些時間我們去禪修,或者去唸 誦一些儀軌,或者是唸誦課誦,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的心能夠平靜下來。在我們禪修或者是課誦之前,心的平靜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常有很多的逆緣,所謂的禪修 的逆緣,就是指說我們的散亂、還有心總是很紛亂,或者說很昏沉,或者很迷迷糊糊這就好像重感冒是一樣的。所以如果太多這些逆緣、這些不好的情況的話,我們 是不可能修持的,因此在我們修持之前,先讓我們的心放輕鬆平靜下來,這是很重要的。

讓心放鬆安住,至少十分鐘

有時候我們工作上有很多壓力,有時候我們會想說「我要做這個,要想做那個。」有時候你會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總覺得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因此為了要從 這些壓力當中釋放出來,所以我們想要去做一些修持,但我們發覺有太多事情要做,所以我們會想到佛學中心,但是到佛學中心,又有太多事要做,譬如說:你不做 這些事情的時候,上師會告訴你說:「你違背了三昧耶戒了。」所以那個也變成是一種壓力。我們需要做的是什麼呢?我們要做的修持是什麼?也就是要找到內心的 一種平靜,並不是外在的,要找到一種內在的平靜,你可以透過修持,找到你內心的一種平靜。所以有時候我們的心,它就好像是一種很溫暖、很快樂的家,由於這 個原因,我們要每天當中要花一點時間,讓我們的心能夠平靜下來。或許這會是個好點子,每天至少要讓自己的心,有十至二十,至少十分鐘,每三小時讓自己靜下 來十分鐘,我們要給予自己這樣一個時間的。就好像我們的心,它會向外去投射,它會散亂,但是要記得,心總是要回來的。所以我們不能夠只是這樣子放縱讓心向 外,同時也要關心到、要知道說,要準備一個家讓我們的心回來,讓心能夠回來之後,能夠安住的這樣一個溫暖的地方、一個家。

要讓心得到一種平靜,最好的一個方法,就像之前所說的,各位每天需要給自己幾分鐘到十分鐘的時間,然後專一不散亂的在一個所緣境上,或者一個對象之上。如 果沒有這樣的時間,至少要做到讓我們的心放輕鬆,可以說它就是一種不希求未來,同時也不想著過去,安住在當下的一個放輕鬆。為什麼會有人沒有辦法在所緣境 上做專一的禪修,因為可能他一天太累了。他沒有力氣再專一去修,所以這個時候你至少要、你可以做到的是什麼呢?就是讓你的心放輕鬆,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 覺?什麼叫做讓心安住、放輕鬆。

知足的人,容易放鬆

過去有一個國王跟大臣的故事,這個國王他有很多的東西,有一天他蓋了一個新的王宮,他想要把所有的東西趕快搬到新的宮殿,但是他自己又般不動,而他又不相 信別人,所以他就只好找了一個聰明的大臣說:「如果你能夠在一晝夜的時間,將所有我的東西搬過去,我會給你房子也好、莊園也好,我會給你一切這些東西。」 這個大臣他就非常盡力地、沒日沒夜的,他就這樣子去做,而且他做到了。國王非常高興,也依諾給予了他非常多的東西。隔天,這個大臣拿到這一切的禮物,他已 經累得半死、累壞了,但同時他也完成了這些所有事情,他一到了這個房子裡面,他馬上累得躺下來,完全地放輕鬆了。這個就是我們需要的,就算你沒有辦法坐在 那兒專一的去禪修,但至少第一步,你要像這個大臣一般的,先讓自己放鬆下來。為什麼我會說這樣的一個故事,因為我們的問題就是心總是不滿足,由於心總是不 滿足的時候,你會總是會覺得累、很難會去想做什麼,所以在這裡至少第一步,讓自己的心滿足了,那這樣子是很好的。

我們說心是很不容易滿足,但事實上,從某方面來說呢?事實上我們也可以這樣子去想,其實我們是可以很容易滿足的,譬如說我們現在有衣服穿、有東西吃,甚至 我們可以想想,就像今天我們大家能夠聚在一起,那麼這都是一件、一種成就,我們想可能五十年、六十年以前,要這樣子容易的聚在一起,這可能像夢一般是不可 能做到的。所以就算是我們現在,都已經是一種成就了,可以說是我們一生當中的一種成就。當你這樣子告訴自己「我的確做到很多事,我達成很多事。」也就讓你 的心滿足,滿足之後,心就容易放輕鬆,容易安住下來,這樣會很好的

不要作意就是專一

能 各位有的聽完之後,今天一回去就躺平了在床上,可能旁邊的人會覺得很奇怪:「這個人怎麼一回來都躺平了。」你會回答說:「這是法王教我的特別的一個方 法。」到時可別這麼說。所以重點在這裡還是在讓自己放輕鬆,或者說還是在於自己的心,也就是你的心有沒有一種決定。事實上我們常說,在你說要放輕鬆的時 候,你說放下一切,它的確是可以做到的。那麼就像我來說,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作唸誦,也沒有時間去作這種禪修,但是當我必須為別人唸誦一些祈願文,或者 作一些修持的時候,因為我的心完全專注在那個上面,所以我的心就能夠放輕鬆,而且可以說,我就放下了其它一切的東西,這可以說就是一種很重要的事情,就好 像在大手印的禪修,常常會談到:「不要作意」就是這個時候,不要讓你刻意去作做些什麼,而這個時候你就是專一的,就好像你下定一種決心,就是要專一的做這 件事情,也由於你有這種強烈的決心──「你要做什麼的時候。」其它東西,它自然就被剔除了、被排除了,所以如果你沒有這種決心,告訴自己要做什麼的話,那 麼做什麼事情都會很困難的。

貪愛執著的繫縳

有的時候我感覺到人有太多的貪欲,或者是一種貪愛執著,有時候這種貪欲跟貪愛,它實在是太纏附著你,可以說是黏著一樣,它讓你的心跟那個事情,好像緊緊地黏在一起,沒有辦法分開是一樣的。

因此可以感覺到貪愛的執著,它最容易讓我們的心無法平靜。譬如說:我們說「瞋恨」的一種情緒好了,它也只是偶爾會生起的,譬如說:當你遇到一些會讓你生氣 的情況的時候,你才會生氣。如果沒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那你都還是會很平靜。它不太真正會傷害到你的心,或者是影響到你的心、你的心情,但是貪欲或者說是 貪愛的執著、貪念的執著呢?它好像是隨時跟著你一樣,就好像你隨時都會想起來,想起來之後,又讓你很久沒有辦法放得下,會有這樣子的感覺。

在西藏有一句諺語說:一個熱的杯子,你想要碰,它又太熱;你想要拿它,但是它太熱,就裝了熱水的這樣一個盤子、一個陶瓷、一個杯子;你想要抓它,但是又太 熱,沒有辦法抓,你不抓它的話,它又會掉到地上,又打破了。就好像是這樣子的一種感覺。這種貪欲就好像這樣,由於你想要抓它,又不能抓,又放不下。這樣子 的感覺。所以我想,最開始可能要講一些有關「貪欲」、「貪念」的這種感覺。首先我們要觀察自己是如何生起這個貪愛心的,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就說: 「是什麼東西可以讓我們生起這種貪愛之心?」可以說這是一個可愛樂之境,就是會讓我們會想要喜歡,生起貪欲的這些境,但這指的是什麼呢?那譬如說一些,可 以說特別設計出來的一些特別漂亮的東西、特別你覺得好的東西……等等。

當你見到它的時候,你看到這樣的一個境,它會讓你的心歡喜。貪愛的心是指你看到這個境,你只看到它好的部份,但是你會覺得它只是好的部份,你完全看不到它 不好的地方。當你貪欲生起,你喜歡一個東西的時候,這時候你跟那個對象就好像是水乳交融一樣,你是分不開的,甚至你沒有這種理智去分析它。這個你所貪愛的 這個境,它在你心中現起的時候,你不自覺得,或者一種叫做你完全沒有理性的,你就會覺得它是好的,它就一直好像跟隨著你是一樣的。

       貪欲的生起是不自主、不理性的

貪欲的一個生起的過程,可以說一開始就是你對這個你喜歡的對象,你貪欲的這個對象,剛開始可能只是覺得它還不錯、它還可以。當你的貪欲越來越強的時候,你 會覺得它真的非常的好、你會覺得它全部都很好。很合你的心意、很稱心如意的。事實上,這不是太理性的一件事,沒有什麼原因的。所以你貪愛它的原因,只是因 為你喜歡它而已。慢慢地這個東西就進入到你的心,跟你無法分開了!再更進一步呢,這個貪愛會讓你、會覺得你想要得到這個東西。事實上這樣一個貪愛的境,或 者一種可愛樂的境,它的確會讓你變得不理性,或者是無法自主,那麼舉個例子來說,好像我們現在很多的商品、很多的東西,譬如說:很多的廣告,它就是要誘惑 你,或者是要你去買,所以做更各種的設計。你會看到很多這些商品,它的目的就是引起你的每一個、勾起你的這種貪欲。當很多人的貪欲被勾起了,就會想要去 買,甚至你會覺得再貴也沒有關係,仍會想要去買。

從這個感覺、這個例子你就可以知道,因為你的貪欲被勾起了,這種貪欲它就是一種不理性的、它讓你無法自主,沒有理性的一種判斷,它會讓你一見到,你就覺 得,就好像一個人被觸電一樣,就是一種你完全沒有辦法自主、不理性的,然後你就可能做一些什麼事情,所以就是這個意思。

我小的時候也到過中國,那時候有人也帶我去一些玩具店裡面,知道那時候各種玩具琳琅滿目的,會讓我覺得這個也好、那個也很不錯,因為每個都設計的很好,但是你也不可能說每個我都很喜歡,所以我全買。

       節制你的貪欲

我們要知道貪欲也是要有個限度的,如果你不節制自己的貪欲,那可能就會變成是小偷了。我們常常說小偷跟強盜,有的時候可能是因為情勢所逼、或者是生活所逼,但是也有可能是,我們的貪欲心沒有節制、或者太重的時候,就會變成強盜或者小偷。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貪欲而變得不理性,我們可能會問:「到底問題出在哪裏?」 有時誘惑我們是那個東西,它符合了很多人的心中所想的而造成的,因為大家的一種價值觀、或者眾人的一種心的貪欲。因為大家的貪欲,而造作出那樣的一種東 西,這也是我們的心所造作出來的。它會造成我們的貪欲,但是整個根本上來說,它也還是我們人所做、也是人心的貪欲而造作出來的,最後還是回歸到自己的,這 怎麼說?一種貪欲的心,回到自己的身上。

       喜歡與否,還是一念心

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一個東西,很多時候它都是因為自己的一種不理性的貪欲而造成的,而重點都在於我們這一念心,由於我們的心的貪欲,而讓我們的心迷糊了、模糊了。我們的心,錯誤的一種判斷了,所以可以說,重點問題還是出在於我們的心上。

或許可以舉個例子來說,譬如說:「一顆假鑽石」,它的確很漂亮,看起也像真的一樣,但是我們不知道它是假的,我們就百分之百的相信它是真的,但事實上我們 這樣的一種信心,相信假讚石的這個心,它是一種錯誤的。就好像這個比喻一樣,貪欲的生起會讓我們不理性、或者是錯誤的、迷惑的相信一件事情,跟貪著一件事 情。而且貪著的是一個,它本來實際情況不是那樣子的一個事情,這是談到貪欲的一個情況。

       慈悲與貪欲的不同

可能有的人會問,那麼我們也常說要慈悲、要關愛眾生、要不捨棄眾生,那這個跟貪欲是不是很像呢?到底跟所謂的關愛有什麼差別呢?的確,兩者它都有提到一種不捨的這種感覺在裡面,但是它的內容或者說一些思維上還是不同的。

慈悲的貪,它是不捨眾生。但它並不是一種只想到自己、為了自己,合自己的心意,所以才慈悲。它是一種理性的慈悲,也就是:他想著那個人的恩德……等等,它有很多原因的思維,它透過很多的原因、透過很多理性的分析跟思維後,而產生的一種慈悲。

慈悲也是放不下、捨不下這個眾生,但是它卻是理性的;貪欲,它的確也是捨不下、放不下,但是它會束縛住你。慈悲的確捨不下任何一個眾生,但是它並不會捆縛住、束縛住你;但是貪欲並不是這個樣子,貪欲它捨不下別人、放不下別人,而且這種放不下會束縛住你、會捆綁住你。

所謂的貪欲跟慈悲這兩者,都有一種不捨棄別人、不捨棄眾生的感覺在,但是呢,可以說一個是理性的,慈悲它是透過理性,它是感念他人的恩德……等等,很多這些理性的思維之後,你會慈悲,對這個眾生慈悲;但是貪欲它是不理性的,由於是不理性,它會捆縛住你,所以這是兩者的差別。

在座的各位,大部分都是在家人,那麼平時你會有很多機會,你要面對這些貪欲,尤其是夫妻之間,你也會需要面對很多感情的問題,但我在這裡並不是說:「貪欲 是不好的!感情是不好的!所以你就斷掉一切,然後完全斷除這種夫妻關係或者什麼。」這也是很困難的。很多人也會說:「那我怎麼可能做到呢?」我們是夫妻, 我要面對感情、面對這些問題,但這並不是我說的意思。

       理性的面對感情問題

現在很多人在社會上,我們說男女之間也好,互相之間的這種愛情,它是一種盲目的、不理性的一種愛情,也就是說只是一見鍾情的這種情況,可以說可能大家沒有 時間或者是怎麼樣;但有的時候很多人就是一見鍾情,然後就覺得說,我們可以在一起一生,但是之後,又發覺互相合不來。最開始又有很多海誓山盟,這時你沒有 辦法馬上斷除這些關係……等等的。這一切都是因為這種不理性的貪欲,而產生出來的一些情況,在這裡我想要強調的是,我並不是說:「完全不要有這種感情,不 要有這種感情關係。」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告訴我們說:「要有一種理性的來面對這些感情的問題。」並不是我一見到,就完全愛上了,只是我感覺它好,只是一 種感覺、好的感覺,然後你就喜歡上它,並不是這樣子。而是應該要更深思熟慮的來去互相了解,來面對這些感情的問題,所以這是我想要強調的重點。要不然呢? 所謂的不要有感情、或者說不要有這種貪愛的情況的話,如果聽了就覺得「這些我都不要了。」那這樣子是不行的。

那過去曾經有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對夫妻,他們並不是很和睦,互相完全不講話。有一天先生他隔天早上九點要起床,但因為夫妻之間不講話嘛,所以他就留了一張 小字條給他太太:「明天早上九點要叫我起床!」但是他一醒來的時候,他看到,已經十點了。他很生氣,九點的時候太太怎麼沒有叫我呢?。但他這時看到旁邊, 又有一個小紙條,寫說:「已經九點半了,你該起床了!」

這樣的一個故事,就是夫妻之間都不講話,所以我要講的重點並不是說:「完全不要有感情關係,甚至到互相不講話。」並不要這個樣子,各位又不是出家眾,那這樣子的話會很奇怪,這裡的意思是說:「要理性的來面對這些事情,那麼要深思熟慮的去考慮很多的事情。」

       夫妻感情,要成為快樂的因

我們常說夫妻之間感情上,互相不要成為痛苦的因,要成為快樂的一個因,這是很重要的。法王覺得,尤其夫妻之間或者是感情上,如果不順的時候,你要想一想:我當初的初發心是什麼?我們當初在一起、最開始的那一念心是什麼,這是很重要的。

我常說要深思熟慮的去對於貪欲要好好去想它的情況、分析它的情況,如果不仔細講清楚,可能不懂!所以在這裡我要作一個故事來舉例子,可能各位已經聽過這個故事!

       放下,就是不執著

這是關於「兩個比丘的故事」,我們說在比丘戒律當中,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是不能以貪愛心去碰觸到女性的,有這樣的一個說法、有這樣的一個戒律。有一天有兩 個比丘,他們從山中下來後,要到另外一個村落,要過一個河,在過河的時候,剛好有一個女孩在河邊,因為水很急,女孩過不去,所以她就問這兩位比丘:「你們 誰可以揹我過這個河嗎?」這時候年輕的比丘,他很注重戒律,他就回答了一句:「我不行」,但老比丘就說:「可以啊,那我揹你。」

老比丘就把女孩揹過河了,過河之後,女孩也放下之後,兩個比丘又繼續走了一段路,這時候年輕的比丘就問老比丘:「我們不是比丘嗎?」老比丘說:「是啊!」 年輕比丘就說:「我們不是不能揹這個女孩子嗎?」這時候老比丘說:「奇怪!我剛剛都已經把這個女孩子放下了,你怎麼還沒?還揹著她呢?」這個故事它可以清 楚告訴我們,什麼是一種貪欲的情況。所以不要有貪欲,並不是口頭上說說的,而是透過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去更深刻的瞭解,什麼是一種貪欲跟放不下的一種貪 欲。

那麼大致講到這裡,之後是一些問答。

【 問答時間】                                                

如何平衡我們在正行、座上修的修持,以及日常生活當中座下修的修持?

【法王回答】 

很多朋友對我說:「他沒有時間修持。」因此才提到說,可以在工作當中這樣修持的方式, 但並不是說禪修就不重要,或者正行的修持就不重要,並不是這樣子。這種正行或者說閉關的修持,它是很重要的。

我過去有一個感受,就是我們要了解這種正行或者閉關的修持,到底它的意義是什麼?以前我的感覺是說,就是你真正想要求得一種內心的平靜。也因此,你讓你的 身體、語言,就是身、口,透過閉關而約束起來,為了要讓你的心平靜,你帶著這樣的一種心去閉關的話,你才可以稱為是一個「真正的閉關行者」;如果沒有這樣 的一種感覺,心還是想要向外去散持、想要貪得很多東西,但是身體卻關在這個一個關房裡面,事實這不叫「閉關」,這叫「坐牢」,事實上這個就是一種監獄了!

最主要是有一種想要閉關的心、想要求得心的一種平靜,而去閉關的話,那麼這個行者,就算他的身體被關住了,被限制在一個環境中,他是不會有任何痛苦的,因 為他的心是堅定地想要修持的。因此我們常談到說,所謂正行的修持或者一種閉關的修持,它不是一種傳統,譬如:藏傳我們說「閉關」有三年三個月的閉關,那你 就覺得這只是一種傳統,然後,三年我閉完了,我做到了三年的閉關,而沒有真正有這種想要修持,或者出離的心去修的話,很可能三年之後,你會後悔的。所以說 禪修、閉關,它並不是一種傳統,重點是我們有這種想要閉關、想要修持的心而去修的話,那才會是非常的好的。

【學員提問】

很多人都因為貪欲而受到許多的困擾,所以可否請法王開示,對於一個在家眾來說,一個人可以有感情、但是卻沒有貪欲嗎?

【法王回答】 

或許我們必須一隻手作禪定、一隻手握手,所以就是兩隻手,你可能一隻是在修定、一隻是在跟別人握手,但是這個你可能沒有辦法做到。

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慈悲很重要,同樣智慧也很重要。所以不僅僅是需要有慈悲,同時也要有智慧、理性的一種慈悲,同樣這種智慧、這種理性的慈悲,它能夠很 清楚、透徹地了解、分析跟觀察,一切東西原因的一種智慧,在我們生活當中,這兩者就是慈悲跟智慧,是不能夠跟我們分開的,我們隨時都要具備的。

尤其是當你在面對很多抉擇跟選擇的時候,智慧更重要。當你在面臨,譬如說:「要,還是不要。」的各種選擇時候,你需要的是一種深刻的智慧,這種智慧,也不僅僅是世間的一種聰明才智而已,這裏我們要具備的智慧,是指你能夠分辨善、惡的一種智慧,這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面對貪欲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智慧。當你不觀察、不作分析、不透過理性智慧的觀察的時候,你會覺得貪欲好像也不錯,就是這個樣子。但是當你去觀 察的時候,你會知道、你會看到,貪欲它造成的影響有多大,它會造成各種的痛苦產生……等等。我們常說需要有智慧、要深思熟慮,但是同樣的,所謂的需要有深 思熟慮、要有智慧,但也需要是一種正確的、如法的一種思維,這也是很重要的,不然就會變成之前所說的一種太過的。這時候說:「我完全都不說話了、我完全都 不要了。」那這樣子也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說慈悲與智慧是要平衡的,這是很重要的。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