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三主要道》釋論開示之二

法王噶瑪巴《三主要道》釋論開示之二

時間:2012年12月22日上午6:00-下午5: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舞台

    觀死無常,當下就修行

    憶念死亡,沒有比這更甚深的法門。

    《三主要道》作者是格魯派創立者宗喀巴大師,註解的則是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他是創建與弘揚無分別教派的大師。「無分別教派」的傳統以前就有,但到了蔣貢康楚羅卓泰耶與蔣揚欽哲旺波時代,一位是噶瑪岡倉傳承的大師,一位是薩迦派的大師,兩位將無分別教派真正弘揚起來,所以大家會說是從他們開始的。

    今天我們講說、聞思的《三主要道》,釋論是噶舉派的重要論典,本論是格魯派的重要論典,我想這樣正是「無分別教派大師」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的心意。仁波切無分別的行誼與莊嚴,正是這次我們講說這部論典的原因。

    正行

    《三主要道》有三個重點: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這是佛陀所傳的三個主要道法。今天要講的就是第一個出離心。

    一,出離心

    依據蔣貢康楚仁波切的釋論,宗喀巴大師將出離心分為三部分宣說:
    • 尋找必須出離的因
    • 出離的方法
    • 出離的標準
    • 尋找必須出離的因

    就是想想「我們為什麼要生起出離心」(以下為宗喀巴《三主要道》根本頌):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法息,
    貪執世間束縛眾,故當首先尋出離。

    想要解脫的人,雖然有非常多修持的方法,然而真心想要成佛的人,首先要生起清淨的出離心。

    這種出離心,不是只想著出離三惡道而已,而是想要超脫整個輪迴。如果沒有這樣清淨、深切的出離心,如果不放下那種愚蠢之心,不止息這樣的顛倒,貪著的繩索,飄泊於六道的眾生,仍舊會被牢牢地束縛在輪迴當中。因此,想要解脫的人,首先要認知一切輪迴的快樂,都是痛苦的泉源。

    先生起一念殷切想出離的心

    文殊菩薩說:「在最開始,如果沒有具備對於整個輪迴的厭離之心,一切聞思修等等作為,都必定是輪迴和惡道的因。因此,這時必須暫時放下生、圓次第等等甚深法門的修持,而盡力修持出離心,直到能生起為止。如果沒有透過正念的串習保持出離心,一切的善行,將會被短視近利的貪著之心掌控,而成為輪迴的因。」

    宗喀巴大師也說:「因此,放下例如密乘那些所謂的甚深口訣,首先,要修持出離心和菩提心,直到有所體會。」

    因此,如果沒有真實的想要出離全部輪迴的心,就算如理持守清淨梵行,修持聞思修,安住在密咒乘的憤怒壇城中,灌頂、修持、供養、觀修生圓次第等等行持,都不會成為有力的解脫的因。

    我們如果想要出離輪迴,首先要生起「我要出離」、「我要解脫」的心,如未生起這樣的心,繼續貪愛輪迴中的物質慾望,是永遠無法出離的,就如牢中的囚犯,如果不想要從牢籠中出離,就永遠不會有出離的一天,因為他不會去找出離的方法。

    心能自主,才有真正的自由

    要生起出離心,首先要對「輪迴」是什麼、對它的定義有所了解,要對輪迴為什麼不好有完整詳細的了解,知道它為什麼造成痛苦。平常我們被業力帶著走,不斷輪轉、輪轉,但到底是什麼束縛住我們?就是煩惱,是什麼牽引我們?是五蘊和合的有漏之身。這些都是「輪迴」的成因。

    輪迴的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三種,首先是苦苦,一切生命直接的痛苦,連動物也知道要找方法遠離苦苦;壞苦,指「有漏之樂」,就是指「夾雜煩惱的快樂」,連外道也知道這是一種痛苦,需要遠離。行苦主要是指心流變遷沒有自主性。有自主能力就是快樂,不能自主就是痛苦。佛法說的自主、自由,和一般世間說的自由不同,主要是指對心的自主能力,當我們還有煩惱和業力,心被它們所束縛牽引而不由自主地輪轉,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與自由。

    沒有出離心,修什麼大法都不解脫

    我們要了解這些都是痛苦,而生起厭離之心。如果要了解「解脫」有多好,首先就要先了解「輪迴」的過患,才會由衷生起想解脫的心。在修行的道次第中,首先要生起強烈的難忍之心,要殷切的想:我要出離,我一定要解脫!

    有句話說,如果不能生起出離心,即使修「密集金剛」那樣的大法也沒什麼用;如果生起出離心,即使只是修持簡單的「皈依發心」,也很有力量。所以藏傳佛教當中一直有句話說:「前行比正行更重要」,就是這個意思。

    有人去見一位上師,問道:「請問大日如來法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因為這位請益的人聽說大日如來的法不究竟,是趕經懺念的法,甚至有人嚴厲的批評說:留著這種法,好像養一隻光是會吃的狗、沒什麼用。沒想到這位上師回答說:「大日如來法,大乘行者去修是大乘法,小乘行者去修是小乘法,對我們倆呢,什麼都不是。」不是法好不好,而是我們的心會不會修,重要是我們的心,能不能承受那樣的法,有沒有把握要點修持。所以戈倉巴大師說:「大家都想求大圓滿法,但光是法大圓滿沒用,你的心要大圓滿才有用。」就是這樣。

    貪執此生,任何善業都是輪迴法

    阿底峽尊者說:「就算清淨持守三種戒律,如果沒有厭離三界輪迴,又會成為輪迴的因;就算日夜三門精進於行善,如果不懂得迴向圓滿菩提的話,只會導致顛倒分別;就算有學問、持戒、說法、禪修,如果不捨離世間八法的心,一切作為只會成為此生的欲求,終究找不到來世的方向。」

    尊者圓寂前,有位叫恰赤的瑜伽行者去見他說:「尊者啊,您圓寂之後,我去專心禪修好嗎?」尊者說:「這是惡行,應捨棄!」弟子再說:「那我去講經說法好嗎?」尊者說:「這也是惡行,應捨棄!」弟子就再問:「那我既禪修也弘法,兩者交替並行如何?」尊者說:「這還是惡行,應捨棄!」弟子就很困惑的說:「那我到底該怎麼辦?」尊者說:「捨棄此生啊!捨棄此生啊!」

    重點就是放下對此生的執著。只要對此生還有貪著,做任何善業都還在輪迴中,都會落入世間八法。所以一定要生起出離心,否則任何修行都不能讓我們解脫輪迴。

    • 生起出離心的方法

    生起出離心的方法,又可以分為「捨離此生貪執之心的方法」,和捨「離來世貪執之心的方法」兩種。

    1. 捨離此生貪執之心的方法:
    暇滿難得壽無常,於心串習斷此執。

    捨離此生貪執之心的方法,就是思維「暇滿難得」。

    你得人身,但「暇滿」嗎?

    蔣貢仁波切釋論說:具備了遠離內外的八種無暇逆緣,而有閒暇修持佛法的八種有暇,和自他圓滿順緣的這個所依人身,能夠成就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圓滿喜悅,因此,它的意義深廣,另外,從因、數量和比喻各方面觀察,它是極為難得的。僅僅得到這麼一次的人身,它的壽命不會增加,而是不斷的遞減,因此它不會恆常的存在於世,而是很快地死亡,何時會死也不一定。

    「暇滿」的「暇」,就是排除了八種無暇。《龍樹親友書》提到:「執持邪見轉旁生,投生餓鬼墮地獄,無有佛教於邊地,轉成癡啞野蠻人,長壽天生任一處,此等即是八無暇。」其中三惡道和長壽天是屬於非人的四種無暇,人的四種無暇是:生於沒有佛教的地方,沒有四眾出沒的邊地,生於中土但是諸根不具,諸根具足但生於具有邪見的外道。

    「暇滿」的「滿」,是指十種圓滿,其中五種自圓滿是:身為人,生於有佛法的的中土,諸根具足,相信三藏,相信業果;五種他圓滿是:有佛出世,佛說教法,法教住世,有修持法教而悟道的行者,施主等善信供養法衣等事物,說法者以悲心作開示。具備以上所說的八有暇和十圓滿的殊勝人身,具有深刻的意義,依靠它將能證得天人的果位,並且能夠成就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等究竟安樂的解脫、遍知的因。

    有人說,你們佛教很重視「暇滿人身」,那我多生幾個,讓多點人得到人身不是很好?其實現在人口爆炸,人太多了,一點都不「難得」,藏人生長在牧區所以不知道人真的多得不得了……並不是這樣,僅是得到人身還不夠,還要「暇」和「滿」。

    雖然有人身,卻生於沒有佛法、沒有四眾出入的邊地也不行。所謂「中土」,是指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的地方,四眾如房子的四柱,是房子能夠穩穩矗立的基礎。雖然生於中土,但諸根不具也不行;雖然諸根具足,但具邪見也不行。所以暇滿真的很難得。

    想渡越輪迴大海,要依靠人身這艘暇滿的船。《入菩薩行論》說:「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難復得,愚者勿貪眠!」但很多還擁有暇滿人身的人,對外在所求卻越來越多,聞思修也為此生,修行越來越墮落,時間都浪費在睡覺等這些沒有意義的芝麻小事上,真的很可惜。

    時間不等人,想修馬上修

    很多人覺得我今天不會死、今年不會死、我還年輕不會死……很多人這樣想著想著就死了。

    正因為這個暇滿人身難得又易壞,所以我們當下就要開始善用。想修,當下就要修。噶當派說:心行要一如,想到修行,馬上就要那麼做。

    思維無常,可以從積極面去理解,因為了解無常,就不會再蹧蹋人生,因為無常是剎那剎那發生的,時間是不停止、不等人的,所以當下就要開始。要下決心,從當下,從這個座墊上就開始,我就要讓這個人身有意義。

    思維死亡無常,是積極的告訴自己,每天都是一次全新的機會,我可以變得更好,不好的狀況是可以改變的,重點是「把握改變的機會」。每天,從床上起來時,要思維像從母親腹中出生,早餐像嬰兒被哺乳……到晚上就像年老了,吃最後一餐了。把一天看待像一生,就會珍惜每一天;浪費一天,就像浪費一生。這樣想,就會把握每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

    把一天當作一生來練習,對面對死亡會有幫助。甚至要把每一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都看作是一生。不是每個人都會長命百歲,現在有人身,現在就要好好修持,從內心生起「沒有時間了,我當下就要修」,要有那樣的急切心態,不要拖!

    如果明天就會死……

    當死亡真正來臨時,多數人是沒有準備的。

    其實依大自然的定律,有生必有死,無常是生命的必然,那為什麼要恐懼呢?都是因為我們的貪執,害怕改變,希望一切都不要改變,才有掛礙、有恐懼。當我們放下掛礙和貪執,就會了解大自然的定律,接受未來必然的死亡。

    如果確定明天就會死,我們就會將所有時間放在修行上;就不會貪愛親友,就會馬上去盡所有力量行布施、做善行。所以憶念死亡吧,沒有比這更甚深的法門了。

    〈菩提道祈願文〉P389


    禪修

    接下來是禪修。今天我們要禪修無常,觀想五分鐘後我就要死了。現在禪修自己五分鐘後會死亡。

    (大眾禪修三分鐘,法王擊磬結束禪修)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