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六堂課

活生生的法寶,就是我們的一念善心

時間:1月13日早上八點半至十一點
地點: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翻譯:堪布 羅卓丹傑

目前講解的主題是《解脫莊嚴寶論》中的「慈心」與「悲心」,昨天講完「慈心」的部分,今天講「悲心」主題。

《莊嚴寶論》第七品 宣說慈心與悲心 (接續)

悲心攝頌:類別所緣及行相,修法修量與功德,如是以此等六者,廣攝無量之悲心。其中類別分三:緣眾生之悲心、緣法之悲心和無緣之悲心。

其初者,即目睹眾生惡趣的痛苦等而生起悲心;次者,即自己(諳)熟四聖諦時,了知因果二相,內心遮止了對常與一的執著,對其他人不了知因果,執著常與一的諸有情之顛倒心生慈憫,三者,及自己在入定後,證悟了諸法空性時,對於諸實質有情產生增上悲心。

如云:菩薩入正定,串習力圓滿,實質魔所執,復生聖悲心。此三者中本節觀修第一種悲心,其所緣境為一切眾生。行相,即願其遠離痛苦和苦因之心,其修法,應結合母親而觀修。

復次,自己的生母在此處被他人砍殺、割截、蒸煮或焚燒,或因為極度寒冷而身體起泡,穿漏洞裂,非常可憐!如是墮於地獄的這些有情決定是自己的母親,被那樣痛苦折磨,怎能不生起悲心呢?應觀修願彼等遠離痛苦及苦因的悲心。

又,自己的母親在此處衰老而贏弱,毫無自由的被他人役使、鞭抽、捶打、殺害、割截等,非常可憐!如是墮於旁生的眾生也決定是自己的五親,被那樣的痛苦纏困。怎能不生起悲心呢?應觀修願彼等遠離痛苦及苦因的悲心。

又,自己的母親在千由旬的危險大懸崖,不知防護,前往懸崖沒有指路者,由此將墮入那一旦墮入就會經歷大痛苦且無有出期的懸崖,非常可憐!

如是天、人、非人三趣也是處於惡趣大懸崖,不知防護罪業斷除不善,沒有善知識的攝持,如果墮落就將改受三惡趣的痛苦且難以脫離,怎能不生起悲心呢?應觀修願彼等遠離痛苦及苦因的悲心。

修量,當斬斷了我愛執的繩索,非唯口說而生起願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及苦因之心時,就是悲心已成熟了。其觀修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觀世音菩薩演說解悟經》若具一法則所有佛法如置掌心,一法者云何?即是大悲心。

《佛說法集經》亦云:是尊,如是轉輪勝王所乘輪寶隨往和物,一切四兵皆於彼處。如來秘密經亦云:秘密主,遍智智慧從大悲之根而出生,如是以慈心願一切眾生獲得安樂,以悲心願其遠離痛苦時,不喜個人獲得寂滅安樂,為了利益有情而樂於成佛是貪著寂滅的對治。

如是因相續中生起了慈心和悲心,對他人的愛執甚於自己時,如云,自續之痛苦,欲徹底消盡,所有他痛苦,此為聖士夫。所宣說的即是發殊心之士夫。譬如,如大施婆羅門一樣。

在形容母親恩德時,文中提及「由小髮髻許養護至大犛牛般」,意思是從我們身體很小時,母親就開始照顧我們。這裡的「髮髻」應該翻譯成「小木樁」,也就是拴捆犛牛時紮在地上的木樁,那個木樁很小,藉以比喻母親從小對於我們的呵護。

接著在母親為我們忍受痛苦的恩德,提到「即從事經商、農耕等,盡夜腳踏霜靴,戴啟明帽,乘小腿馬,揮線為鞭、脛肉施狗、臉面施人而積攢著以賜予子女」,此處是在形容母親早起晚睡、晝夜無分地照顧孩子的辛勞等等。

其中,「晝夜腳踏霜靴」是說黎明清晨時,草上都還結著霜,沾到腳上,如同靴子一般。「啟明帽」的意思是,太陽尚未生起前,早上星星還掛在天上、明亮閃爍,母親就要外出工作,以此比喻母親非常早起。

「乘小腿馬」是指母親將小腿當成馬一樣來乘騎,當時沒有其他如車子、腳踏車等等交通工具,而是將小腿當成馬一般,一早就要四處奔波。「揮線為鞭」,是指藏靴周圍的流蘇,隨著不停地走動,如同揮鞭一般。

「脛肉施狗、臉面施人而積攢著以賜予子女」,在西藏牧區,各家都會在帳棚前綁一隻狗,狗通常很凶悍,若一不小心掙脫繩索時,就會咬傷人的小腿,因此說「脛肉施狗」,也就是母親為了家計,可能要到其他人家中討生意,有時不小心小腿會被狗咬。「臉面施人」是形容母親放低身段,甚至丟臉地跟人拜託、乞求。

「慈心」的部分也提到:「《莊嚴經論》亦云:菩薩念眾生,大慈鍥骨髓、橫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若慈心之力使得熱淚盈眶、汗毛直豎,就是大慈心了。如是當對一切眾生生起平等慈心時,就是慈無量心了。」這裡藏文的「平等」一詞的拼法,用的是古語或方言,所以和一般藏文的拼字不同。

此外,在「慈心的福德利益」部分,提到:「《寶幔論》亦云,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不及須臾間,修慈一分福。」三百罐飲食,意思是三百個用陶罐烹煮的美味食物。這一句的藏文也有不同的拼法。(譯註:這裡沒有影響中文的翻譯。)

■佛法的精髓就是菩提心

昨天談到,「法」是大乘法還不夠,修持者自身必須具備大乘的發心,要成為一個大乘行者,這才是最重要的。

阿底峽尊者依止過許多上師,但對其中的金洲大師特別恭敬。被問及原因時,尊者回答:「我現在能有一點點善心,都歸功於金洲大師的恩德。」一些祖師們對這一句話的解釋是,尊者在告訴我們,教法的精髓就是善心,也就是菩提心,而這也代表尊者徹底了解佛教的精髓。

一般來說,大乘的入門之處即是「發心」,密乘的入門處是「灌頂」。很多大師進一步解釋說:不論顯密,一切法要的入門處,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

仰昆巴大師也曾說過:「許多人喜歡高談闊論『空性』等高深教法,喜歡說『一切是空』等等,但一談『皈依發心』就興趣缺缺。」我自己也遇過類似的情況,有人建議我不要一直說四共加行、皈依發心等等,他們覺得太無聊了,要求我多講一些更深奧的教法。

接著生起悲心的所緣境是什麼?我們可以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生起悲心的對境。

而「一切眾生」包括了誰?例如最後有際的菩薩,算不算在這一切眾生當中呢?我們一般說到「佛」和「眾生」的差別時,會提到,因為菩薩仍有細微的痛苦和煩惱,也就是指菩薩仍存著自他二執的習氣,因此也是我們悲心的對境。

《莊嚴經論》提及「生起悲心的十種所緣境」,例如具備強烈的瞋心或貪心的人、修行善法時遇到魔障的人、三惡道中受劇烈痛苦之眾生、屠夫、漁夫等一生都在積聚惡業的眾生,還有斷滅種姓的眾生等,這裡可以解釋為「暫時無法成佛的斷滅種姓」的眾生等,都是我們生起悲心的對象。

接著談到「悲心」的行相,或者說感受,是什麼呢?就是「希望離開痛苦」的想望,其中細分為:「離苦真好」、「祈願離苦」以及「實踐離苦」這三種類型。

觀修悲心的次第來說,首先從自己的親人、喜歡的對象開始,這會較為容易。然後,再慢慢觀想不熟的陌生人,接著再對自己不喜歡的仇人、敵人觀修悲心。

觀修悲心的方法也很多,如果要細微深入的觀修的話,可以參考《瑜伽師地論》中提到,思維眾生的百種痛苦,進而思維幫助他們離開此等痛苦。

簡單的觀修而言,可以參考嘎瑪拉西拉在《中士夫修道次第》中,提到的觀想眾生被三苦、六苦或八苦所折磨,因而生起悲心。

■悲心與出離心,如同硬幣的兩面

當我們感受自身的種種痛苦時,會幫助我們生起出離之心;當觀想他人痛苦時,會生起悲心。因此,經典常會形容說,「緣己而生」的「出離心」和「緣他而生」的「悲心」,如同硬幣的兩面,或一面鏡子一樣。

利益他人的方法,不外乎就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遠離痛苦。在幫助別人得到快樂前,先要思維如何讓對方遠離痛苦;在思維別人要如何遠離痛苦前,要先對於對方的痛苦有所了解。

例如我們不太可能生起「佛陀心中沒有快樂,而具有痛苦」的想法,因此,我們也就不會生起「想要佛陀離苦得樂」的想法。換句話說,要生起大悲心前,首先要思維對方苦難的情況。

再者,由於對「苦」的認知程度不同,「悲心」也有差別,例如二乘行者和菩薩行者都具有悲心,但兩種悲心不同。《瑜伽師地論》提到:見道位、現證空性的聲聞行者和阿羅漢所觀察到的苦,不如菩薩觀修悲心時來得多。

而大乘、小乘所談到的悲心,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所緣對境的多寡、關切之情的輕重等等,都有不同。

■大乘的悲心,是「我來幫助每一個人離開痛苦」的承擔

在所緣對境的差別上,大小乘行者雖然都緣眾生,但小乘行者僅是緣籠統的眾生,菩薩所緣的是每一個類別的不同眾生,觀察更加細微。

舉例來說,如果發願「現在大殿中的所有眾生,希望大家都離開痛苦」,這並不困難,但若是針對大殿中每一個人的痛苦逐一細想,然後發願希望對方離開這個痛苦,相對來說是不容易的。如同用一塊大布蓋住每個人很容易,但是如果要為每一個人量身裁製一頂帽子,就不容易了。

同樣地,「希望眾生離開痛苦」聽起來好像困難,但相對於細微的觀修,這卻是容易的,而菩薩則是細微思維每一個人的痛苦。我們發願希望眾生離苦時,這「眾生」包括了敵人、親人和陌生人,這樣去細想、去分類的話,我們就得仔細的思維敵人的痛苦、親人的痛苦等等,如此的觀想其實並不容易。

■生起真實悲心時,片刻不會等待

再來提到「行相」、感受上的不同。聲聞緣覺行者的悲心只是「希望」眾生離開痛苦,然而大乘的感受更強烈,它是「我來幫助你離開痛苦」的一種承擔。這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比較像是「我來救護你」,然而大乘是「願意和眾生一起面對痛苦、處理痛苦」。

平時我們說「希望眾生遠離痛苦」時,都是嘴上說說,並沒有真正想要去實踐的意思。藏語會說,這些「都是脖子以上的話」,意思是都不是發自內心的。密勒日巴大師曾在道歌中,形容自己生起悲心時的感覺,他說當毫無造作、真實的悲心生起時,我們會立刻就去幫助眾生,如同自己身處火坑時,一刻都不想多停留,而想要立即衝出來一樣。

同理,當你生起真實悲心時,你是不會有任何等待,而是會馬上付諸行動、立刻去幫助別人,不會僅停留在發願、口頭說說或脖子以上的話語。

再來談到「關切之情」的差別。小乘行者對於眾生的在乎程度較為微弱,他並不會透過各種原因或角度去思考,但是大乘菩薩行者則是非常積極、在乎的,他會費盡心力去從各種面相、時間點、自性還有類別等等,去關心、考慮眾生的痛苦。因此有一種比喻說,小乘的悲心僅是皮毛,而大乘菩薩行者的悲心則鞭辟入裡。

常常我們會用「獨子之母」作比喻。獨生子女的母親,那種對孩子的感受、愛心、悲心,是全心全意、全神貫注地放在這孩子身上的,因為她一心只有這個孩子,同樣,我們對於眾生的關心、在乎,也要如同獨子之母一般。

■菩薩的無私精神,付出不必求回報

另外小乘、大乘的悲心,在作用上和影響力上,也不相同。小乘的影響力較小,因為他對悲心仍有所期待,希望得到回報,大乘悲心並未對回報有任何期待,更加無私,因此帶來的利益更大。

如同《佛陀本生傳》中看到,佛陀過去生中,為了利益他人而捨棄自己的性命,且在捨棄性命之時,還發願說:我這麼做,不是為了自己得到暫時或究竟的快樂,一心只希望對方得到快樂。

一個菩薩行持利益眾生的善業後,他會將這樣的功德迴向給盡虛空眾生。由於這樣盡虛空的迴向,又會產生如虛空般廣博的善業,因此菩薩又會再次迴向,在這樣的循環之下,一位菩薩的善行無量、迴向無量。

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學習菩薩的無私,不然我們很多時候做一點好事,就想要得到別人的讚嘆,或者期望得到一些不同的對待,這樣心量就小了。

再來是「勇氣、心力」大小不同。一位菩薩不論經歷再長時間、面對再多數量的眾生、面臨再困難的任務,他都無所畏懼,隨時準備好穿戴著悲心的鎧甲,願意面對各種的考驗,甚至他會愈挫愈勇,心的力量隨著各種考驗而增強,這都是二乘行者無法做到的。

以「時間」來說,不論多長時間,菩薩都願意幫助眾生。經典中常使用「劫」這個時間單位作形容,一劫的時間是非常長的,大家本來對於成佛還抱有一點希望,但若聽到「需要一劫之後才成佛」,可能很多人就會放棄了,因為一劫真的太長了。但是菩薩是毫無畏懼的,他會願意用一劫、甚至更多劫的時間,去幫助眾生,那怕對象只是一個生命,他都義無反顧。

總之,雖說從眾生到佛陀都具有悲心,但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悲心的類別是很多的。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外道有悲心,但無大悲心;二乘行者有大悲心但無殊勝悲心;菩薩具備殊勝悲心,但沒有大殊勝悲心;佛陀則具備所有的悲心」。

這裡的一些解釋是,「大殊勝悲心」和「大悲心」其實相同,因此,菩薩也具有大殊勝悲心。但是「大殊勝悲心」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行持上的,一種是果位上的。行持上的大殊勝悲心,是從登地菩薩到最後有際、即將成佛的菩薩都具有的,而果位上的大殊勝悲心,是指佛陀才有的。

總之,「悲心」、「大悲心」、「殊勝悲心」還有更多細微差別,學習經論時去瞭解不同的差別是有幫助的,但對我們現在來說,無論佛陀、菩薩有沒有悲心,都沒差別,因為反正自己都無悲心。

■越瞭解佛法的殊勝,越會真正去實踐

總之說這麼多,尤其瞭解到菩薩的悲心是如此殊勝時,其實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提醒我們,自己也要努力做到,而不要把悲心的各種定義、分類當成聊天內容。

其實,當你愈瞭解佛法的珍貴,你就會更加願意去實踐,絕對不會把佛法當成一種炫耀的、茶餘飯後的話題。

一些科學研究也證明,每種生命都有本具的悲憫之心。例如一個小嬰兒哭時,其他周圍的嬰兒會跟著哭,以此證明互相之間有悲憫之心,但現今在環境影響下,悲心的開關像是被關閉,這不僅是個人,而且是群體性的現象,大家都對對周遭的一切漠不關心,都覺得「關我什麼事情?」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首猶太詩寫到:

當納粹迫害共產黨員時,我漠然無聲,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當納粹迫害猶太教時,我默不作聲,因為我不是猶太教徒;
最後,當納粹前來抓我時,我才發現已無人願意幫我發聲。

就如同這首詩一樣,當你習慣對他人漠不關心,那當你自己受苦之時,也不會有人願意關心你。

總之,我們常常只想到自己,對一切周遭事情漠不關心,如同關上了悲心的大門,但我相信,每個眾生從本質、本俱上來說,都是具有自然的悲心的。

為了鼓勵大家,我舉自己為例來說明。因為我也和大家一樣是個普通人,或許我的經驗對各位有點幫助。當我四、五歲時,我是生長在牧區的一個普通小孩,當時秋天在村中會殺牛,那樣殺牛的場景我至今印象深刻。當時我真的非常難過,心中生起了強烈的悲心,之後哭個不停、全身顫抖,我至今都還記得那一念強烈的悲憫之心。

之後,我被認證為噶瑪巴,開始學習佛教大論,當時我以為自己的悲心會比兒時更為增強、進步,但事實並非如此,因此我後來領悟到一點,再多造作的學習,不如孩童的一念真心。「真心」真的不可思議,具有很大的力量。

■ 守護善心如敬法寶

總而言之,我們現在的這一念善心、悲心可能很微弱,但也不要輕忽它,一定要盡力去珍惜、保護它,就如同對於三寶的尊敬一樣。

「三寶」當中的「法寶」是什麼?活生生的真實法寶,就是我們心中的那一念善心、一念悲心。

因此,希望大家善加珍惜這一念善心,就如同珍惜尊敬法寶一般,盡量去保護、培養、開發它,讓它更為增長。我相信,從根本上我們都具有這樣的善心。

明天是期待已久、終於來臨的放假日,後天是施身法的修持。施身法分父續和母續,尼眾修持母續更為殊勝,因此我們將修持的是瑪姬拉尊傳承的施身法。另外今天最後要做特別的迴向,因為第十六世法王的司膳喇嘛往生了,希望大家念誦〈了義大手印祈願文〉,並將功德迴向給他。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