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歐洲行】法王噶瑪巴開示:慈悲行:21世紀的環保主義

慈悲行:21世紀的環保主義

真正要實踐環境保護,的確需要一個很強烈的動機,或者說是堅強的心態,這樣你才可能做得下去……

授課: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15年 8月28日晚間
地點:德國 波昂
中譯:堪布丹傑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德國。在這之前,我才去過美國,在美停留的時間不到三個月,本來以為無法馬上就來德國,沒想到還是順利成行了,真是一個驚喜!看起來事情多少是有些進展,我因此受到了些鼓舞,希望未來能夠前往更多的國家。記得幾年前第一次申請到歐洲時候,就已經嘗試前往多個國家,而現在我覺得有機會可以再試試看了。

這次來到德國感覺好多了,最主要是因為發現德語越來越好聽。記得第一次來德國的時候,覺得這個德語怎麼那麼地硬啊,但是現在就覺得:「嗯,很好聽了。」當然德國的早餐也很好吃。尤其我對德國印象最深的、讓我非常歡喜的,就是看到這裡的綠樹非常多,到處都是園林,綠意盎然。從我們這次上課的這個旅館,也看得出在環境保護上、綠化上的許多努力。總之,德國給我的感覺就是從人民到政府,大家都在環保和綠化上盡了非常大的努力,我藉此機會表達隨喜之意。

當然我相信在環境保護上,我們要做的還非常非常地多。今天晚上我要談的主題,就是與環保相關的一些議題跟一些我的想法。

■ 自幼紮根的環保因緣

在談到環保這個主題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問我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因緣讓我想要關注環保?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對環保具有一份親切的感情,這和我從小生長的環境有關。大家可能知道我出生在偏遠的藏區,過的是傳統的牧民生活,所以自幼跟大自然是非常接近的。雖然我住在家鄉的時間不長,大約只有七年左右,但是那段生活經驗對我的影響非常深遠。

藏區的範圍很大,甚至比一些歐洲的國家還要大上四、五倍,然而那裡的人是很稀少的,根據一些統計,藏民總人口將近六百萬,但這個數字應該是包括全世界的藏民,實際藏地的藏民人數還更少。總而言之,藏區地廣人稀,藏民可以自在地享受那裡的自然環境——上萬年的美麗雪山、遼闊的草原和豐沛的天然資源等等。藏民們對於大自然是很尊重的,他們敬奉大自然的一切為神,例如山有山神、湖泊有龍族等等,或許也可以說他們很會幻想吧。總之,這就是我自幼生長的環境和氛圍。

在接觸現代社會後,我發現許多的生長在都市的孩子們,並不懂得什麼是大自然。他們只能從電視、報章媒體上看大自然,沒有機會實際去享受大自然的美,所以對於珍惜大自然的觀念,他們就比較沒有感覺,因為根本沒有接觸過大自然。

然而,大自然跟佛法的修持是息息相關的。換句話說,環境保護跟我們修持佛法,這兩者也是息息相關的。

■ 沒有感受,環保無法落實

我們現在很容易從各種管道,取得地球環境狀況的報告和資訊。同時,各地的政府、環保組織,甚至還有不少私人的企業,都開始關注和提倡環保的重要性。雖然環保的相關資訊如此豐富,各界也都在呼籲環保,但是看看我們的實際作為,其實並沒有真正地落實環保。換句話說,我們腦中想的、口上說的、甚至我們希望的,都和現實的作為有所差距。我想要講的是,僅僅具有知識是不夠的,應該要讓你腦中的知識進入到自心,真正地轉變你的內心,這樣才會有所行動。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你必須真的感同身受,你要對環保這樣的議題有所感受,有了感受才會進一步去實踐。

■ 佛陀一生與大自然關係密切

從腦中的想法到心上的轉變,這是推動環保必須要有過程,而這也正是現今世界上各種精神傳統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佛教尤其可以對環保產生很大的助益。就像之前提到過的,佛陀的一生都跟大自然的關係密切,例如佛陀誕生的時候,他的母親是倚靠著園林中的一顆樹,然後誕生佛陀的。同樣佛陀成道的時候,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另外,佛陀初次說法,是在稱作鹿野苑的林園中,而最後佛陀涅槃的時候,是在娑羅雙樹間涅槃。

提到佛陀成道,我們會說那是佛陀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時刻,是最值得慶祝、祝賀的時刻,而我們心中可能生起的畫面就是:群眾圍繞在佛陀的周圍,起立、鼓掌、讚歎佛陀:「你成道了!真了不起啊!」但其實畫面並不是這樣的。佛陀成道的時候,他身旁一個人都沒有,只有一棵樹,就是菩提樹。佛陀坐在一張樸素的草席上,平靜而安詳。其實這就是大自然的樣貌,佛陀的成道就是回歸大自然。

佛陀成道的畫面如此平凡,就好像你現在走在印度路上,隨時可以看到路邊有很多樹,樹下有些老人午後或者飯後在那裡睡覺。我常想,如果當時我們在佛陀旁邊,可能完全沒有察覺佛陀證悟了,因為那幅畫面太過平常,我們甚至可能感到失望,因為那不是我們所期待的證悟成佛的畫面,因為它不夠盛大有趣。但是從證悟的角度來說,就是因為佛陀如此平和、自然、寂靜,他才有可能和宇宙合一,才能真正回歸自然,跟所有生命相連,而這也就是佛教所謂「證悟萬法實相」的意思。

對於佛陀來說,成道時的平凡景象正是圓滿,反倒是我們由於自己唯物的觀念,結果把修行也物化了,就像「精神的唯物主義」所形容的一樣,我們期待的是刺激、速成、華麗的證悟,這樣就不好了。

■ 內外情器,息息相關

佛經形容這個世界主要是由兩個面相構成的:「外器世間」和「內情世間」。外器世間指的是外在的大自然環境——山河大地,內情世間指的是居住在當中的有情生命。如此器情世間的形容,就是在告訴我們,其實大自然和所有生命息息相關,緊密不可分。大自然就像是一個容器,它是養育我們的重要環境,就像是如果一個容器壞了,裡面的東西也將受到損害一樣,如果大自然被破壞了,居住當中的生命也將無法安全地生存下去。

我不太會說科學家對於環保的見解,因為我也不是很懂科學。今天我只是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提到為什麼我很關注環保,主要是因為跟我從小生長的環境、我所接觸的大自然有關係。第二個,則是分享佛教跟環境保護兩者關係緊密的一些想法。

■ 下手處就在自己的勇氣和決心

總而言之,環保的實踐也真的不容易。為什麼這麼講?因為這個議題跟我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而問題也就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執著的生活習慣,我們並不喜歡改變。然而為了要保護環境,多少必須改變自己的習慣;改變習慣並不容易,甚至很多時候也是蠻痛苦的。因此真正要實踐環境保護,的確需要一個很強烈的動機,或者說是堅強的心態,這樣你才可能做得下去。我們現在知識道理都懂得很多,但是否有強烈的意願和動機要去實踐,那就在於自己了。唯有從生活中實際感受到環保的急迫性,你才有可能真的有所行動。

話說回來,環保還是得從自己做起,先從控制自己的欲望著手。當然這也不容易,因為電視、報章、媒體、所有的廣告都在告訴我們要消費,不停地刺激我們的欲望。其實我們應該靜下來想一想:我們的「需要」和「想要」是什麼?這兩者要分清楚。總而言之,如果沒有急迫性,不具備強烈的動機,我們也不可能起而行,沒有實踐也就不可能產生任何的改變。所以回過頭來,還是得要從自己的勇氣和決心上下手。

■ 實踐帶來世界的改變

這就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內容。現在大部分時候都是說的太多、做的太少,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講了這麼多,其實我自己也要更加的努力,因為在環保這一塊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在這裡我希望各位也都能夠盡自己的力量,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實踐一些環保,雖然每個人的努力只是一小滴水,但是慢慢就能匯聚成湖泊,甚至匯聚成汪洋,只要我們願意實踐,世界就會朝正向去改變。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