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開示:快樂的藝術(一)

法王噶瑪巴開示:快樂的藝術(一)

課程:朗日塘八大師《修心八頌》
教授:尊勝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4年11月22日(六) 上午10點半至12點半(印度德里時間)
地點:印度 新德里 印度環境中心(India Habitat Center) 史坦禮堂 (Stein Auditorium)
藏譯中:倫多祖古

2014.11.22

朗日塘巴尊者:修心八頌(索達吉堪布譯)
願我以勝如意寶,饒益他眾之意樂,
時時刻刻倍珍愛,輪迴一切諸有情。
願我交往何人時,視己較眾皆卑下,
誠心誠意又真摯,尊重他人獻愛心。
願我恆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
毀壞自己他眾故,立即強行而斷除。
願我目睹惡劣眾,造罪遭受劇苦時,
猶如值遇珍寶藏,以難得心愛惜之。
願我於諸以嫉妒,非理誹謗本人者,
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願我於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縱非理而陷害,亦視其為善知識。
願我直接與間接,利樂敬獻諸慈母,
老母有情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願我所行此一切,不為八法念垢染,
了知諸法皆如幻,解脫貪執之束縛。
此修心八頌乃無量光佛之化身朗日塘巴尊者撰著。薩瓦芒嘎朗。
譯於二○○一年六月一日

這兩天的課程,主要是講述噶當派格西 朗日塘巴金剛獅子大師所講述的《修心八頌》。「修心」是噶當教派的重點教法,也意指去修持「菩提心」,因此在《修心八頌》中,最主要是講述修持菩提心之法。

這並非代表所有人一開始都可以如願生起菩提心,而是逐步漸進的去完善自心、去修持,這種修法就叫「修心」。

談到「修心」、「修持菩提心」,就會引伸出「大/小乘」的觀念,大家肯定也聽過「大乘、小乘」,此處的「乘」,原本是描述動物馱載的負重程度,譬如說羊只能馱很少物品,相對的,牛和驢就可馱負較多,而大象的載重量就更大,因此,以此背負多少的差別,稱之為大小乘。

■「大小乘」代表「責任負擔的大小」

而在佛法中講述的大小乘,是在講每個人有多大的責任、能擔負起多少責任。有些人只擔負自己的責任,而有些人願意擔負很多人的責任、有這樣的精神和勇氣,就是以這樣擔負的大小,來區分出大小乘。

講到「大小乘」,我們每個人都自稱大乘,因為可以說我每天都在發願,願眾生獲得快樂及樂因,願眾生遠離痛苦及苦因等,時時刻刻都在發願,但「大/小乘」並非只是從言語判斷,而是要打從心中、真心至誠、毫無雜質的去擔負起對眾生的責任,這樣也可以稱為聖者的心願、勇者的勇氣。

「大乘」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大無畏的勇氣,因此需要一步一步的去訓練、去修持,才能讓這種無畏的精神能步步高升,我們去修持大乘的話,並不是說,喔,我是大乘修行者,我只修持大乘,而去排斥小乘等其他乘,並非如此。

我們修持大乘的行者,首先要進入小乘及共同乘的修學,在小乘及共同乘中達到一定程度後,才能達到進入大乘的標準,而作好進入大乘的準備,首先是要去學習小乘及共同乘。

譬如今天的主題《修心八頌》,就會有人問,這屬於大乘還是小乘呢?當然大家都會說,《修心八頌》是大乘的修法,但《修心八頌》本身是大乘法門,是否看了這一法門,就代表我們本身是大乘行者了嗎?這答案並不是確定的。

■「大乘」要從心去判斷,而非從法判斷。

即使我們修的法屬於大乘,也不代表我們本身就一定是大乘行者,所謂的「大乘」,要從發心和動機去著手、去看自己的動機和法是否契合、是否符合大乘的標準,而不是說所修的法是大乘,就代表我們因此是大乘行者,這是不可能的。

所謂的「大乘/小乘」,並不能要我們去說「這法本是大乘修法、那法本是屬於小乘法門」,或指著某人說「他屬於大乘」,指著另外一人說「他是小乘」等,去這樣向外去指、去判斷物和人,而是應該把手指向內、指向自己的內心,指向自己的發心和動機,去反觀內心是否屬於大乘。

什麼才是大乘真正的標準呢?要一步一步地去修持自心,讓自心增長,讓自心得到淨化,將自己頑固的心轉化為溫順,讓內心能朝平和的方向去提升。

第一頌:恆懷珍愛
願我以勝如意寶,饒益他眾之意樂,
時時刻刻倍珍愛,輪迴一切諸有情。

■將重點放在昇華自心、轉變頑固的心上,才能稱之為「大乘」

將重點放在昇華自心、轉變頑固的心之上,這樣才能稱之為「大乘」,此處第一頌所提到的「如意寶」,在現今講起來可能有些遙不可及,「如意寶」是指遠古之前,在大海深處龍宮之中所供養的如意寶珠,若你能得到此如意寶,只要去供養並許願,就能獲得一切所需,當然這只是傳說。

「如意寶」是過去印度和西藏的傳說,若以現今而論,我想大概只有「錢」與其相提並論,現代人可以通過錢來得到物質、衣服、地位、財富,當然擁有如意寶也並非代表可以完全如願,也是只能得到物質所需,而非能藉此得到佛果,但以物質面而言,以金錢來代替可能相對恰當些。

現今人極為重視錢,「錢」本來是得到幸福的一種工具,然而我們卻將工具變成幸福本身、變成追逐的目標,因此,現代人對錢的重視,仿若古人對如意寶的珍視一般,足以相提並論,而此處就是說,要將眾生看待的比如意寶或錢更為重要。

■「眾生」能幫助我們獲得究竟快樂,因此比如意寶和金錢更珍貴

為何會說「眾生比如意寶、比金錢更為重要」呢?因為如意寶和金錢只能滿足我們物質所需、達到物質的圓滿,但僅靠如意寶和金錢,是無法讓我們獲得悲心、得到快樂、獲證佛果的,但眾生卻可以讓我們得到這一切出世間的果位。

我們要知道,「眾生」非常重要,要有「利益一切眾生」的想法。依此利益眾生的想法,就可以讓我們生起信心、升起悲心、生起菩提心、生起智慧,而最終能達到圓滿的佛果位。既然一切眾生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究竟的果位、究竟的快樂,因此比如意寶而言,是更為珍貴。

眾生與諸佛菩薩相比,我們會把佛置於高處、放在佛龕,去頂禮恭敬,但對待眾生,特別是那些衣衫藍縷、處境悲慘的眾生,我們總是避之唯恐不及,而不是走近他、去幫助他,「佛」與「眾生」就這樣被我們區別開來。

■「佛」和「眾生」在本質上毫無差別

比方說「泥土」,我們可以將同樣的泥土、同樣的材質,做成佛像放在佛龕中,去供養,也同樣可以用來雕塑成狗和豬,但我們就不會對此頂禮。佛像和狗豬模型的材質都一樣,但我們卻用外相去區分,而將一個放在高處,一個踩在腳下,永遠將「外相」視為比「內在本質」更為重要,並如此產生差別待遇。

在此講到「佛果」,若我們想要得到圓滿究竟快樂的幸福,則應視「佛」和「眾生」在本質上毫無差別,因為眾生和佛都可讓我們獲得究竟圓滿的快樂,因此兩者是相同的,你供養佛和利益眾生兩者的功德是毫無差別的,因此我們應當將眾生視同如佛一般去頂禮去恭敬。

第二頌
願我交往何人時,視己較眾皆卑下,
誠心誠意又真摯,尊重他人獻愛心。

此記頌理解起來會相對較為困難,以現代思維而言,我們雖然不一定超越其他眾生,但起碼會覺得跟其他眾生是平等的,很難將自己視為卑下、低下,這和現今的觀念有些相對。

在現今社會這種說法確實困難重重,現代人常會將「自信」和「傲慢」兩概念相混淆,不懂得如何區分,我們必須記得,要具足信心而斷除傲慢、要將傲慢心變小,而讓謙虛和恭敬在內心生起。

一般而言,「傲慢之心」是要斷除之法,但我覺得「傲慢」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所斷除之法,一種是對治法。傲慢如何成為對治法呢?也就是用此來對治「煩惱」。

■以「傲慢」去對治「煩惱」

談到「以傲慢來對治煩惱」時,我們常會覺得煩惱非常頑固、難以轉變、難以斷除,我們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深受其害,不斷輸給煩惱,因此,就要以傲慢之心來對治煩惱,讓煩惱輸掉,用傲慢去忽視、去壓制煩惱,以此方式,來成為煩惱的一種對治之法。

被「煩惱」所左右,有時也是迫不得已的,譬如,有善業者因為心中有善業的力量,因此遇到情境時,可以依照心中善業的力量,足以去控制、去對治、去反抗外在之力,但有些人心中不具備任何善業,遑論具備任何善業力量,因此當無計可施時,只能依止煩惱。因為當時他們思維空虛、毫無想法,只能任由煩惱惡業擺佈。

若你心中有善業、有標準的菩提心、慈悲心的話,就不會重視、或去依循煩惱,因為你已經知道,你的內心中,有比煩惱珍貴萬千倍的菩提心、有比煩惱更殊勝的善力,因此你不會需要煩惱,可以大聲對煩惱說「我不需要你!」。

若非如此,一點自信心都沒有,就只能任由煩惱所驅使,而在遇到悅意對境時心生快樂,遇到不悅意對境時心生悲哀。

當然傲慢之心會去看低和渺視別人,會成為阻礙我們增長善業的違緣,會令我們善業難以生起,因此每天的循序漸進修法中,傲慢會成為最大障礙,因傲慢而覺得自己了不起而因此不尊重別人,生起我慢,而阻擋了功德之門,不認同別人的功德而去誹謗。

此處提到我們所要斷除的「傲慢」,為何會生起?有時其實是基於微不足道的理由,例如生於背景雄厚的家族、學問高深或長相出眾等等,因為微不足道的理由而生起,卻因此阻擋了我們成就的解脫大道,阻礙了我們的修法、讓我們的善業無法增長,因此我們一定要去克服傲慢之心,才能漸次進步增長。

再這樣念下去的話,明天就沒有任何好講的了。本來課程要到十二點半,去年也是十二點半,我想如果依照去年這樣講下去的話,我講得也累、你們聽的也累,去年講法空間比較小,今年變得寬敞、舒適、明亮,當然太舒適的話又會打瞌睡,因此我覺得要講到十二點半有點太長,….接下來若有問題非常好,若能寫在紙條上就更好。如果沒有寫在紙上,有些人會問些怪怪的問題,因此還是寫在紙條上為好。


Q.:大樂和空性如何融合?

A.:這問題非常高深,我無法碰觸得到。這問題觸及到密法,因此以「顯空不二」來解釋比較好,因為講到「樂空」時,確實有些困難。以「顯空不二」而言,譬如我們在看電視或影片時,在其中會出現的人、車、房子等各式各樣影像,這些電視中顯現的人,是真實存在的嗎?若此人為真實存在,那他現在在嗎,答案當然是斬釘截鐵的「沒有」,但既然電視或影片中的人並非真實存在,為何我們又會看見呢?

既然我們會看見,為何又可以說「沒有」呢?這並非是此人本來存在,而在我們詳細觀察後變沒有,而是最初在影片之中的這人,開始就不存在,中間也並未安住至任何地方,之後也並未去往任何地方,從「初」、「中」、「後」而言,他是無來、無住、無去,遠離一切根基,處於離邊、無基的狀態的。

影像中的人、房、車的影像,是否無因無緣、不需任何因緣的就讓我們得以看見呢?並非如此,要能在電視中看到諸般影像,還是需要因緣所成,那是依照何種因緣呢?是因緣和合所致,例如電視的螢幕、電視中的各種電器零件、衛星、自己的眼睛等等諸般因緣,才能讓我們見到如顯現般的影像。

這是因為種種因緣而產生的,而並非是本來就存在,而因此讓我們所見到。因為各種因緣和合而產生的迷惑,而讓我們看到幻象。這種因緣和合的幻境並非真實存在,是沒有根基和依據的,由於迷惑的因緣和合之故,而由迷惑的心所見的幻象。

就如同在很小的電視上看到影片的比喻一般,我們卻不知道自己也處於三界中的電影院中,三界如同巨大的大電影,當講到小電視時,我們還可以體會得到幻象的道理,但當自處於這個巨大的大電影中時,我們的想像力就不夠用了。

但其實大如三界般的電影屏幕,和十幾吋的小電視,兩者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幻象,只是一種顯現,而不是如顯像般真實存在。

我們會以為「只要我看見,就是真實存在」,但並非如此。「是否存在」並非僅限於「是否顯現」,以真實諦而言,三界影片是顯而無有、顯而不存,卻能被看見,這兩者是不相違的,即使顯現卻不真實存在,而同時我們仍能看見其顯現。

Q.如何在忙碌的社會中去辨別善惡?

A.當今社會物質進展飛速,甚至快得讓人來不及去慎加思維,例如像是臉書或蘋果手機等通訊軟體和新產品的發明者或執行長,即是他們能發明這些產品,但對於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新改變,相信連他們可能也難以預測。

正是因為當今社會變化得太快了,每時每刻都有新產品、新訊息,讓我們來不及去做善與惡的區分,不管在哪裡,在房間、或外出,在酒店,甚至在浴室,都可以同時看電視,接收到外在訊息,可以讓我們一邊洗澡一邊瞭解到現今外在的訊息。

高科技產品已經不留任何空間與時間地,充斥在我們的思維中,讓我們來不及去思考是好是壞,一下子就被各種訊息所吸引,而心生貪愛之心,根本來不及去察覺、去辨別什麼是我們「需要」的,什麼是我們「想要」的。

若是真正思維一下,我們「需要」什麼呢?我們「需要」的是善業、善法,但我們「想要」的卻是惡業、惡法,可以不假思索的、立刻陳述出「想要」的一大堆東西。我覺得,我們的煩惱之心,是毫無自由的,一個接一個的煩惱,讓我們沒有任何喘息空間去好好思維,因為當我們心生煩惱時,根本無暇往善法面思考,滿心都被煩惱所充斥,因此就失去了心的自由。

但當我們心存善念、有善心時,仍能思考其他,也能思考惡業,因此相對來說,我覺得若心存善念,我們的心會更加自由,更有思維空間、更有時間去辨別真假及好與壞。

Q.法王提及「我慢」與「自信」的區別,有時自心不聽使喚,應當如何讓「法」與「心」不失於平衡?

平常我們修持善法時,有時會有高低起伏,這是常態,有時也和情緒有密切關係,心情不好時修持就變差,心情好時就覺得處於如意、清明的狀態,當然會有這些狀態,都是因為自己的修持不大穩固之故。當自己內在的心不穩固,遇到外在違緣時,自己的修法會變得更加的不穩固,更別提進步了。

修法時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恆心、連續不斷的修持佛法之心,否則將很難修持佛法,佛法學習也很難進步,容易迷失、且難以趨入佛法之中。

譬如我們不論修持何法,只要一聽聞,就要馬上付諸於實踐當中,在聽法後,馬上就將這熱騰騰的佛法落實到行動之中、去實踐,這樣一來,就可將所聽聞的教法,融入並契合於自己的自相續中,最終讓自己的自相續得到轉變、得到清淨,從而在佛法的道路上邁出一腳,讓自己的修持能慢慢獲得提升。

而並非是在聽聞教法之後,不將法契於心,也不將法付諸於實際修行中,而是像是猴子撿包袱一樣,聽一個忘一個、聽一個忘一個,雖然聽聞很多法教,最終仍一無所得,心中什麼都沒有留下,什麼都未能對治。

因此所講的「法」,並非多聽就能成就,而是要將所聞之法付諸行動,才能達到佛法的標準,佛法是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反覆練習、要慢慢訓練、培養習性。

例如講話,我小時候要在大眾前做公開演講,當時剛開始發言時,聲音變得越來越小、變得緊張、忘詞,出現各種狀況,後來經過慢慢訓練,也在各地方演講,自己的自信心也慢慢增長,養成了不懼演講的習慣,因此現在不論各種場合,都不會有任何懼怕。

所以,我覺得我們修持時,也要像是計算、像是我們平常算錢一樣,像做生意的商人,每天都要去計算收入和支出,去看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營利多少等等。

我們是修行人,我們就要每天去算自己的修行狀態,看今天修持的狀態是好或差,心中生的善業有多少、惡念有多少等,像這樣去謹慎面對、逐步去達成、慢慢去練習、改變,就會慢慢養成一個習慣,之後就可以去如履薄冰般的修持。

而並非是說「願我可以成就、願我可以成佛、願我可以解脫」,就可以完成一切事情,因此每天都要計算。當然最初這是很困難的,因為各種習慣已經陪伴我們很長一段時間,而這些「習慣」多半都是負面的,想要轉變會非常困難。

例如我們觀想時說要放鬆,反而會更不自在,會變得更緊張,這是因為平常一直在緊張中的人,不懂得放鬆,其實放鬆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我們確把它複雜化了。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