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八堂課

第二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八堂課

時間:1月17日早上八點半至十一點
地點: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授課上師: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翻譯:倫多祖古

〈第八品 皈依與持戒〉

時亦分二:共同的時,從現在起直至盡形壽而皈依;特殊者,則是從現在起直至菩提間而皈依。

意樂亦分二:共同者,不能忍受自己獨自的痛苦之意樂;特殊者,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之意樂。

儀軌亦分二:共同的儀軌,首先弟子向阿闍黎祈請,隨後阿闍黎先在三寶所依前進行供養,或者如果不具備彼,則在虛空中緣想三寶,以意念作頂禮和供養,弟子應跟隨阿闍黎而念誦此言:

一切諸佛菩薩請憶念我,阿闍黎請憶念我,我名某甲,從現在起直至菩提間,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應以至誠心念誦三遍,特殊的儀軌,分加行、正行、後行三部分,初者,向堪為依止的善知識供養曼達鮮花、祈請,然後彼善知識認可弟子具有大乘種姓並且具器,

第一日陳列三寶的所依,擺設供品,宣講皈依的功德與不皈依的過患,
第二日做正行儀軌,首先對前住境生起真實三寶之想,做頂禮和供養,跟隨阿闍黎念頌此言:

一切諸佛菩薩請憶念我,阿闍黎請憶念我,我名某甲,從現在起直至菩提間,皈依諸佛正等覺兩足尊、皈依諸寂滅涅盤法離欲尊、皈依諸聖者不退轉菩薩僧眾中尊。

應念誦三遍,然後迎請現觀境,如現量般緣取,做頂禮和供養,思維現在如何做您悉知,如上皈依念誦三遍;然後是真實境前,以三輪體空的方式做頂禮和供養而皈依者,因為諸法本來即是無我、任何體性亦不成立,佛、法、僧亦應作如是觀,這即是無盡之皈依、恒常之皈依、堅固之皈依,

亦如《無熱惱龍王問經》雲:為何無有染汙心皈依?知一切法空,非色、非相、非法而如時見佛陀者,即是皈依佛;見一切法隨順法界者,即是皈依法;見有為法和無為法無二者,即是皈依僧。第三日即後行儀軌,做酬謝三寶的供養。

作業者,《莊嚴經論》雲:一切諸災難耐,惡趣無方便,身見與小乘,是故最勝依。又共同皈依,于諸災、三惡趣、無方便者、身見者諸眾作救護;特殊皈依,於小乘以下普作救護。

學處者,有三總學處、三分別學處和三同分學處九種。
其初者,應恒時精勤供養三寶、乃至自己食用任何飲食之新也要供養,因命與獎賞故亦不捨棄三寶,由隨念三寶功德之門反復修學皈依;三分別學處:

皈依佛已不再皈依其餘天神,《大涅盤經》雲:皈依於佛者,真名優婆塞,終不更皈依,其餘諸天神。皈依法已不損害諸有情,經中亦雲:皈依於法者,則離於害心。

皈依僧已不依止外道徒,經中亦雲:皈依於僧者,不求於外道。三同分學處:恭敬佛寶所依之如來身像,乃至泥像碎塊以上,恭敬法寶所依之正法經函和卷帖乃至一字以上,恭敬僧寶之所依佛之裝束乃至黃色補丁以上。

皈依的功德有八種:驅入內道佛教,成為所有律儀的所依,將消盡往昔所做一切罪業,人與非人不能侵損做障,一切所願悉皆成辦,成為具大福德因,不墮惡趣,速能現證菩提。

口傳部分:《解脫莊嚴寶論》〈第八品〉頁66 至頁69

提到「共同皈依儀軌」時,此處是寫「從現在直至獲證菩提」,我覺得儀軌有些錯誤,因為大部份的皈依文是寫「皈依乃至壽命窮盡」,我覺得字面上有一些錯誤。

接下來回歸正題,講授「皈依」主題時,今天教授的部分是「皈依的對境」。

所謂「皈依對境」,就是三寶:佛寶、法寶、僧寶。對大乘、小乘而言,雖然名稱上都為三寶,但對於,「三寶」的定義,有各自本質和安立之不同,昨天講到大、小乘皈依時,提過不多解釋「聲聞乘」的皈依。而論到「三寶」時,聲聞乘對「佛寶」之安立也有所不同。

聲聞乘將「佛寶」定義為「五道」中的「無學道」,而將「佛寶」和「佛」做區別,他們稱導師釋迦牟尼佛只是名相上的「佛」,而真實的「佛寶」是「無學道」,或者認為導師釋迦牟尼佛是真佛,但並非是「三寶」之中的「佛寶」。

因此,對於聲聞乘教義而言,對「三寶」的安立相對不同,在此不一一解釋。講到大乘的不共、特殊皈依對境時,《解脫莊嚴論》中提到:

特殊的境,有前住境、現觀境和真實境三種,其中
前住境:佛陀是如來的身像、法是大乘的經函,僧是菩薩僧;
其現觀境:佛陀是具三身者,法是寂滅涅槃的正法,僧是住地上菩薩;
按真實境來說,皈依境唯一是佛陀。

在提到「佛寶」時,《寶性論》中,提及佛是「具足八功德」之對境,並將佛視為究竟救護、究竟皈依處,與《解脫莊嚴寶論》之頌詞更為貼近。

佛寶八功德時,《寶性論》中提及「無自性無為、任運成就、具如所有智、自利法身、具盡所有智、圓滿大悲、圓滿威力、他利二身」八種佛寶功德;「法寶」八功德即,「無思、離業煩惱、無執實、滅諦、本淨、知如盡所有智、具對治力、道諦」八功德,也就是說,住於地上菩薩或聖者的相續中,具有本淨等八種功德。提到僧寶八功德時,即指「知如所有、知盡所有、本明、自覺、離慾障、離觸障、離低障、離障」八功德,主要是指住在地上的菩薩或聖者。

此大乘不共三寶之皈依境,可以此簡單區分,若要詳細論述,則對「三寶」的每種功德,又可各自再做詳細區分。

在提到佛「八種功德」中的「無為」功德,主要是契合《解脫莊嚴寶論》中的不共功德,以此《解脫莊嚴寶論》釋論而言,也可再區分出很多要點。在佛陀三身中提及佛陀的「二身」:化身、報身時,是否這二身為無為相呢?是由共同安立法或以其種姓來安立的呢?

以《解脫莊嚴寶論》意義而言,佛陀功德本淨自性為無為,若二身由佛的莊嚴種姓產生,「無為因」應產生「無為果」,不可能依「無為因」而有「有為果」?對此點,是否可安立為「無為相」?等,我們也應對此疑點應當善加思維。

在提到「僧寶」時,將「僧寶」設定為「住地上的菩薩聖者、住于三清淨地的菩薩」,僧寶要具足八種功德,但並非所有菩薩都具足八種功德,也有具備兩種功德者,而現在所提之「僧寶」,主要是指「居於三清淨的菩薩」;而其他(具足兩種功德之)菩薩,是否可稱為僧寶,也是可以的。

講到「法寶」,即是指「寂靜涅盤」,現階段主要指四諦之中的「滅諦」:自性本清淨的功德,此處提的「涅盤」不僅限於「自性本淨功德」,也可追溯到「本智」;「法寶」也有「空性」意涵,而此處所謂「空性」,不僅是限於「證得無自性的智慧」,還包括「證得遠離『能』、『所』二取的智慧」,這兩種智慧,也可稱為正法的精髓。

所謂「暫時的皈依」和「究竟的皈依」部分。

《寶性論》中分為究竟皈依處,具足究竟皈依救護者,需要具足四種原因:

此亦如《寶性論》云:了義之中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
那麼佛陀為什麼做究竟的皈依處呢?
曰: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僧彼之究竟故。諸能仁無有生滅、解脫涅槃、遠離貪欲,是法性之身故,也是真正的皈依處,三乘僧眾最終也會獲得清淨法身,得以究竟故,是真正的皈依處。

由此可知,佛陀乃是唯一的圓滿皈依處。

那麼法與僧二者不是究竟的皈依處嗎?

《寶性論》云:二種法及聖者眾,非為究竟皈依處。
彼等為何不是究竟的皈依處呢?法有兩種,教法是名詞文字的聚合,路途已過,則如舟筏般應予捨棄,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處;證法亦有二,道諦乃有為法、無常、具欺誑性的緣 ,不是究竟的皈依處;滅諦、聲聞乘承許的是如酥油燈滅般的相遇斷滅,因無有之故,不是究竟的皈依處僧者自己對於輪迴還有怖畏要皈依佛陀,具怖畏故,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處,

此亦如《寶性論》云:
可捨棄故虛妄故,無故具有怖畏故,二種法及聖者眾,非為究竟皈依處。

提到「共同學道」時,當學道行者證得空性智慧時,雖已在現量觀上不再有所障垢,但因仍具足障垢,因此現量境界也是「無學道」者所要斷除的。

一般的「學道」行者並非是我們的真實皈依處,因為他們尚未斷除對所知障的畏懼,自身也仍在尋求皈依處,對這樣行者而言,他們自己還需要找尋皈依處解決自身的所知困惑,因此並不能成為我們的究竟皈依處。

對於《解脫莊嚴寶論》中另一層不共的特殊深意,是只要對於輪迴某一物仍有執著,證明還未斷除輪迴,因此,對於「二現」,也就是對內心和外境有所迷惑,還是具有被幻境所迷之習氣,因此也並非真實、究竟之皈依處。

為何說導師釋迦牟尼佛是究竟皈依處?由於佛陀已獲得真實無偽法身之故。總之若要究竟圓滿一切道次第修法之終點,就是「獲證佛果」,而若修法道之終點為獲證佛果者,就是我們的究竟皈依處,相對的,若仍處於行持道上,還未成佛,僅是「道上」時,就僅屬於「暫時」和「世俗」之皈依。

若說「佛寶」為究竟皈依處,是否就不需皈依或依止其他二寶呢?講「三寶」就毫無含意呢?也非如此,

《寶性論》云:
由說佛法僧功德,依照三乘三供養,不同信解六種人,是故安立三皈依。

藉由講解三寶功德,而詳細闡述「三寶、三救護」的理由原因。因此,即便除去法寶、僧寶並非究竟皈依處、救護者,僅為暫時,但我們也可視其為究竟皈依處,而去皈依。

在「暫時」和「究竟」皈依而講,「暫時皈依處」為法寶和僧寶,「究竟皈依處」為佛寶。

總而言之,皈依對境分為「勝義皈依處」和「世俗皈依處」,有很多不同義理,《寶性論》將皈依境歸為「暫時」與「究竟」而做區分,其他論典則將「皈依」分為「文字和勝義」、「主要和次要」等等,有很多不同區分方式,而《解脫莊嚴寶論》是以《寶性論》論典為主,闡述「暫時」與「究竟」皈依處。

究竟三寶是否值得我們皈依?是否三寶真能救護我們?是否我們皈依三寶後,就能得到救護?真相為何?我們應如何深知瞭解呢?經論中,會首先闡述到,導師釋迦牟尼佛是否為真實究竟皈依處,是否值得皈依處,若瞭解到「佛寶為真實皈依處」後,就會自然懂得「法寶、僧寶是否值得我們去皈依」,因此主要將論述重點,放在講解「佛寶是否值得皈依」上。

究竟「佛為真實皈依處」的原因為何?
有四種原因:
第一、佛陀已經遠離一切畏懼,
第二、佛陀具足能令一切眾生遠離畏懼的方便法門,
第三、佛陀具備無私大悲,
第四、佛陀會平等利益眾生。

當我們了知到佛寶為究竟真實皈依處,我們也自然會瞭解佛陀之語值得皈依,由於佛陀如此殊勝,因此他所說之言也自然是真實無虛的,讓我們能自然對法寶生起信心而皈依; 既然法寶是也是真實的皈依處,自然對僧寶也會產生信心,因為僧寶已進入無偽的修法之道,而能成為我們的皈依處。以此勝解去思維後,對三寶進行皈依,將更為圓滿。

講到皈依戒,如同無著菩薩在律典中所提及,第一:具足功德、第二:知分類,第三:立誓受持,第四:不信他宗。首先要瞭解三寶的功德; 第二瞭解三寶之間的不同特質,第三要發誓去受持皈依,第四,除三寶外,不再皈依其他宗派。

對於此四界線,前兩者為三寶功德及區別,只要用功就能瞭解,講到第三點:立誓並視佛寶為導師、法寶為真實皈依、僧寶為修法之友,以此皈依三寶,才能稱為真正承認、行持三寶之方式,此點稍有難處。

第四種也就是「不信他宗」,意指「除三寶外不信奉其他宗派」。我們提到「他宗」時,就會想到「佛教」和「外道」區別,往昔善知識會以「佛陀的四法印」來區別外道與否,以幸地巴尊者及阿底峽尊者而言,則認為分別處主要在於「內/外皈依分」,主要以「皈依」而論,看是否皈依三寶、有無將三寶視為真實皈依對境等,以此來區分出「佛教」與「外道」。

而若將三寶視為皈依境而去皈依,是否就是佛教徒?並非如此,並非承認為皈依境、祈求三寶救護之後,自己就是佛教徒,並非如此,而是要將三寶視為真實無偽之皈依對境,除三寶之外,別無其他救護、也不相信有其他救護處可幫助自己從痛苦中解脫。

否則,雖然承認三寶,卻同時又尋找其他救護處,只將三寶視為「其中一種」救護、或視為「次要者」,這就很難成為佛教徒。因此我們一定要將三寶視為皈依的根本、皈依的主要對境。

這裡有一個故事,以前安多的阿立地區,一位官員前往拉薩朝拜大昭寺的覺沃佛(釋迦牟尼佛等身像)時住進拉薩的一家賓館,老闆娘提醒說,你身上掛了很多值錢的黃金裝飾品,此處小偷猖狂,一定要小心,不然若物品被偷,不但沒有得到朝聖的功德,還會因為遺失物品而造作很多惡業。

老闆娘再三忠告安多官員,要謹防扒手,官員回答都敷衍的回道:我知道了,然後就將所有黃金裝在懷裡,去往大昭寺朝拜覺沃佛,當他到達時,早將老闆娘的話拋在腦後,而被外界美景奇觀所吸引住,全然不知已被小偷盯上且跟蹤。

結果,當他還未進入大昭寺時,不僅全身財物盡失,連碗都已被偷走了,等他拜完佛出來後才發現,東西都被偷的一乾二淨,於是嚎啕大哭說,我都聽說覺沃佛很慈悲,結果你一點慈悲都沒有,我一生辛苦攢下的財物,就這樣無緣無故被偷的精光,僅見一次就付出這樣代價,若見很多次得怎麼辦啊?

那位官員想,覺沃佛真是一個壞人,因此就這樣哭著回到了賓館,老闆娘看到他在哭,就上前詢問說,怎麼了?他哭著說,覺沃佛真的不慈悲,可把我害慘了,老闆娘說,我之前已經提醒過你,但你沒放在心上,不是覺沃佛的過錯。

他仍是心存疑惑,想著一定有內幕,不然為何以前將黃金放在自己家裡,都不曾遺失,結果一進到覺沃佛的房後,就全部不見?覺沃佛一定知道些內情。

因此這故事是在告誡我們,他其實是將黃金視為主要皈依處,而非將三寶視為主要皈依處,就如同現今我們將錢視為非常重要,將錢視為皈依對境,若遺失金錢時,會失眠個幾天幾夜,但若幾天並未唸誦皈依戒,心情卻絲毫不會受到影響。

提到皈依境時,我們平常在修噶瑪噶舉教派加行時,有很多種皈依境,但我覺得有些加行皈依境唐卡有一些問題,第一,譬如看到皈依境中的前方本尊,一般而言,達波噶舉傳承中,會將勝樂金剛視為本尊之最,但岡倉噶舉則會將金剛亥母視為主尊,放在唐卡本尊中間,以往修持者也都會將金剛亥母放在本尊眾之最中間。

但現今很多皈依境中,不但不是金剛亥母,且看來是直波巴畫風的多面多臂的勝樂金剛,但岡倉噶舉傳承其實很少用到直波巴畫風的畫像,不怎麼去修。而勝樂金剛也大多會採用第一世噶瑪巴 杜松虔巴所傳承下來、五本尊中的一面二臂勝樂金剛為主。

因此,在加行皈依境中,會以杜松虔巴五本尊的金剛亥母為主,周圍由寂靜、憤怒本尊所圍繞,其上有第二世噶瑪巴噶瑪巴希尊者之本尊:紅觀音(嘉瓦嘉措),由於是噶瑪巴希尊者之主要修持本尊,因此也成為岡倉噶舉之主要本尊,因此我有此想法:若能將此本尊也都放入皈依境唐卡中,可能會更為殊勝。

第二點,在加行皈依境的下方,會有護法眾,我小時候也想過,噶瑪岡倉護法應該全數都在皈依境中,而我現今看到很多岡倉噶舉唐卡之中,畫了很多護法,可能達十幾、二十個護法,有些連我都不認識,不知是護持什麼教法,不知道是何原因及密意和傳承。

在岡倉噶舉傳承的護法眾中,主要有三護法:吉祥天母、瑪哈嘎拉以及當欽多傑列巴這三本尊。

例如第一世法王噶瑪巴杜松虔巴的主要護法、即其家族護法,是吉祥天母、身語意天母之意之天母:自然勝母,第二世噶瑪巴希因出生於寧碼派家族,家族主要修持黑袍怙主瑪哈嘎拉,以及守護黑袍怙主的當欽多傑列巴,或以五眷護法為主,這些護法應當被畫入皈依境唐卡之中,行者也可去明觀修持,然而,若將所有護法眾全數畫入,可能就不太如法了。

很多具德上師對於我們要明觀的皈依處,會在皈依境中放入所有智慧護法尊,而不放入世間護法尊,即使有些護法本性為智慧護法,但示現為世間護法神者,也不應放入唐卡。

為何如此?例如大官、皇帝或大喇嘛要視察民情、微服私訪時,雖然已經變裝,但面貌不變,若有人認出他們,並如同往昔一般地前去頂禮、恭敬他,這上師或皇帝反而會不太高興。

因為其是在秘密出巡之故,若你大張旗鼓去頂禮,反而破壞大局,毀了他的計劃,因此當你瞭解到上師或官員有此計畫時,只要心存恭敬就可,而不需高調致意,如此一來,上師、皇帝、官員反會歡喜。

同理,智慧護法尊示現世間護法尊的形象,必定有其甚深密意。所以,護法神雖然本性為智慧護法尊,但示現世間護法神形像,若將此示現的世間護法神形像放入皈依境,可能也不太會令護法神歡喜,因為他自有其密意,若放入皈依境中,可能不太如法。

所謂「護法」,我們有時會將護法神誤當成自己的護持、自己的私人保鏢一般,好像覺得有人加害於我時,就叫他去收拾他,以放狗咬人般的心態,去修持並供奉著護法,例如認為護法的職責是「對我好的人要好好待他,對我壞者要去收拾他」,以養狗的心態來供奉著護法。

所謂「護法」是去護持修法者、去護持如理如法修持佛法者,對於不如理如法修持、或將佛法當兒戲者,護法神則會製造障礙,對於如理如法者,護法神絕對會全力護持,為其遣除法道上的障礙,而非有害者就去加害別人。護法要當成法道上的護持者,而非胡亂差遣的保鏢。

總之,皈依境中還是不要有太多護法為好,因為放再多,我們可能也很難一一觀想得到,不可能觀想到這麼多,因此主要有三護法:吉祥天母、瑪哈嘎拉、當欽多傑列巴這三尊就可,或僅是瑪哈嘎拉等即可,這樣只是提到瑪哈嘎拉,瑪哈嘎拉的佛母會不會不高興啊,總之將父續、母續瑪哈嘎拉本尊畫入皈依境,視為皈依境中的護法,可能會更為殊勝,今天就講到這裡。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