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三主要道》釋論開示之三

法王噶瑪巴《三主要道》釋論開示之三

時間:2012年12月23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舞台

    快樂,其實一直和你在一起

    快樂只是有沒有被認出來而已,也就是懂不懂得知足和感恩而已。          

    法王開示:

    今天是《三主要道》課程第三天。昨天講解了三主要道之一的「出離心」,講到「生起出離心的方法」第一種「捨離今生貪執的方法」,今天要講第二種:「捨離來世貪執的方法」──

    2. 捨離來世貪執的方法:

    無欺業果輪迴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在《三主要道》釋論《善緣解脫道》中說:就好像分別播下青稞、稻米、麥子、豆子等種子,會生長出各自不同的苗芽,善惡業也會導致各自不同的喜樂或痛苦的結果;只要遇到適當的緣,就一定會發生成長,這是一種真實無誤的道理。總而言之,只要向內不斷仔細思維「定業得增長、不做不受報、有做定受報」的業力之理,和百苦、六苦、三苦等輪迴中總與別的痛苦果報,就會捨棄對於來世冀求天、人福樂受用的強烈貪著之心,轉而生起強烈的尋求解脫之心。

    這個部分,分為思維業果,和思維輪迴過患兩個部分:

    • 思維業果:

    前者提到十業道:殺生、偷盜、邪淫等身三業,妄語、綺語、粗口、兩舌等語四業,貪心、害心和邪見等心三業,加起來就是十種惡業。與此相反,就是十種善業。以上包括了所有善惡業。

    所謂「定業」,是指依著善惡業的因,各自不會錯亂地導致善惡的果報。因此,造作了惡業,一定會導致痛苦的果報;造作了善業,一定會產生快樂的果報。《大寶積經》〈善順菩薩會〉提到:「辛辣諸種子,能生辛辣果;甘甜諸種子,能生甘甜果;於此喻所示:惡異熟辛辣,白善果甘甜,智者所應知。」

    還有一種「增長業」:無論造作了大小的惡業,如果沒有透過懺悔等方法去對治的話,業果會日復一日的增長;如果加上隨喜的話,更會廣大增長。同樣的,如果造作的善業,沒有被得意或後悔之心所削減的話,善果也會日復一日的得到增長;如果再加上迴向的話,善果更會增長。

    不作業不會感受果報:無論自己造作了大、小的善惡業,一定會正確導致苦樂的結果,如果沒有做,也就不可能感果。佛經說:「提婆所作的異熟業,不會成熟於地界等處,而會成熟於其所持的蘊等上。」

    業果是不失壞的,佛經說:「有情所作業,百劫不失壞,因緣聚會時,果實即成熟。」有情所造作的善惡業,永遠不會壞失,自己無論試圖阻擋多久,或許幾劫的時間,但是就如同播於乾地的種子,只要水份充足(就會發芽)一樣,任何造作的業,當它被催醒的時候,苦樂的果報就會成熟。對於這一點,能夠透過對於佛經、律典的典故的領會,得到確信。

    因此,首先我們思維惡業的業果,接著思維善業的業果,之後生起歡喜心,不再輕視微小的善業而任意妄為。

    (2)思維輪迴過患:

    如同彌勒菩薩所說:「如不淨物離香,五道等處無有安樂。其處之苦,恆常觸生如雪鹽。」無論投生於輪迴任何高低的地方,都離不開三苦的本質。

    這三種難以忍受的痛苦,分別如下:

    苦苦:地獄冷熱之苦、餓鬼餓渴之苦、畜生癡啞奴役造成的苦痛,如同疼痛的傷口上長出膿瘡一般。如同《龍樹親友書》說:「即便見聞地獄圖,憶念讀誦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況真受異熟果。」像這樣的「苦苦」是無法忍受的。

    壞苦:投生善道之後,如同雲縫中的陽光一樣,我們感受到的微小身心快樂,都只是暫時而無法恆常,這就是壞苦。寂天菩薩說:「雖數至善趣,頻享眾歡樂,死已墮惡趣,久歷難忍苦。」雖然投生在善道,但人道會嘗受生老病死等八種痛苦,非人阿修羅會遭受鬥爭之苦,而天人會遭遇死墮,即使投身上三道,仍飽受各種痛苦所逼迫折磨。

    行苦:輪迴中不僅備受苦苦、壞苦的折磨,就像是出獄的犯人,不一定就不會被關入其他監獄一樣,我們都沒有不會從善道落入惡道的信心,所以一直無法究竟出離輪迴,總是和苦難的痛楚難分難捨。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只有一個,就是對於五欲的貪著。

    波多瓦大師說:「我們為了追尋五種妙欲,因此無始以來飄泊於輪迴之際;沒有比這更糟糕的損害和糟蹋了。」因此,恆常地厭離妙欲,並且思維輪迴總的痛苦,尤其是思維「行苦」 ,將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生起出離心的標準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蔣貢康楚仁波切釋論說:當我們在心中這樣反覆思維輪迴整體的與個別的痛苦,對於以人天為主的任何輪迴的快樂,都會像想吐的人看到食物一樣,心中剎那也不會生起想要得到的意願。日夜一切時候,都會想著出離這種「有漏蘊身所聚和而成、不能依靠」的輪迴之樂,而想追尋解脫涅槃的快樂,並且想馬上就得到。這種不會受他緣而改變的強烈動機、意樂之心,如果能夠恆常、不造作的出生,這時就是生起了符合「解脫善業」的無造作的真實出離心。

    嘉瑪瓦洛卓嘉稱也說:「依照這樣的思維,就能捨離一切此生的貪著。若能將此思維擴大,進而厭離一切輪迴,當下就可稱為『已經步上解脫之道』;如果沒有這樣的出離心,就算具有一切善功德,都不算是已入解脫道。做到這一點,就算是修行人了。」

    只為自利求生淨土,也是「貪著來生」

    以上這一段,是在講要捨棄對來世的貪戀之心。

    什麼是對來世的貪著呢?就是指對來世的貪戀、躭執之心未放下,想投生為梵天或轉輪聖王等。例如只是為了自己而求生淨土,動機並不是為了利他,只是為自己追求快樂、遠離痛苦,這也算是一種貪戀來世之心,並未捨棄對來世的躭執。

    就像在前天我們在念誦〈三十五佛懺悔文〉前曾說,無始劫以來我們有無數的投生,在每一次投生中,都累積了無量如虛空般的罪業,如果這些罪業有形體,恐怕連虛空都容納不下,如果不懺除,只要緣聚合時,業果就會成熟,這就是「因果不虛」的意義。我們要去思維它的深意,而且不只相信而已,還要了解細微的因果,了解之後要去行持,不只畏懼因果業力,還要積極的行十善、斷十惡。

    深信因果,行十善、斷十惡,這就是世間的正見。有人以為那是在家眾才要做的,其實未證得聖位之前,不管在家、出家都要修持。道次第的開始是暇滿人身,佛法的開始是相信因果,這些道理我們不是想著就好,更要進一步思維輪迴的痛苦,如思維下三道及上三道的痛苦,要了解:「這就是輪迴啊,完全沒有自主性!」了解這點,就不會再貪執來生。

    〈極樂淨土願文〉說,要知道天人的快樂也是不究竟的,只要是有漏的快樂、有煩惱的快樂,都不是真正清淨的快樂,就像天人的快樂,外在看起來像是快樂,但看本質的時候就知道那是暫時、容易毀壞的,不要被表相的快樂所欺騙。

    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心,才算真正入道

    當我們思維「觀死無常」,再思維「輪迴過患」,而真正生起一種「我真的要從輪迴中出離」的殷切之心,這就是出離心的標準。如果心中沒有生起這種真實、不造作的出離心,就沒有真正入道;法是不是真正在心中生起,基礎就在於有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

    修行道次第的開始,要能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心」,可以很自然、不用刻意去想,發自內心真正自然生起確信,這就算是入道了,也就是小資糧道的開始。而就大乘而言,如果世俗菩提心、願菩提心真正在心中生起,強烈的發自內心思維「為了利益眾生,我願成就佛果,得到究竟的快樂」,這就是大乘行者了。當你是真心在發願,你自己會感覺得到,才算是真正清淨在修持佛法,才算一個清淨的行者。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業果,指的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連性,每個生命之間善與惡都是互相影響的,善惡因果的互相影響是很緊密的,譬如一個人的善惡心行,就會影響整個地球。我們現在稱地球為地球村,不是地球縮小了,而是人與人、生命與生命的關係變緊密了,透過網路和科技,可以很快地溝通和建立關連性,只要一點點善、一點點惡,很快就會影響到其他生命。

    我們常說希望世界和平,關鍵還是在於人類,這個社會的好壞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如果每個人都承擔起這種責任,進而互相影響,當這種影響自然的擴大,就真的能帶給世界光明,這樣世界和平是可能的。但如果只是口頭說說要祈願世界和平、眾生安樂,卻光說不練,不去行動,這樣是沒意義的,也不符合因果的道理,也是大家要放在心上的。

    那塊讓你不快樂的「黃金」是什麼?

    我們常說輪迴本質是苦的,但有些人會說:「不會啊,輪迴有苦也有樂。」我們投生為人,活到現在幾十年了,也為了得到快樂而做許多事,但從來沒得到讓自己得到真正滿足的、不變的快樂──因為輪迴中是沒有這種快樂的。

    其實,無苦的妙樂、不變的快樂,是可以得到的,關鍵是:方法到底是什麼?眾生不知道方法因此盲目追尋,乃至求樂反趨苦。大家在21世紀的今天,每天過得忙忙碌碌的,被科技的工具推著走,身心非常疲累。這些世間的努力,不可能幫助我們得到真正不變的快樂,外在物質的快樂反而會衍生更多痛苦。

    我又要說一個以前提過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有錢人,家財萬貫,每天晚上都忙著算錢。他家旁邊住了一個乞丐,每天沿街乞討,回到家來就快樂的唱歌。有錢人回家卻要忙著數錢,聽到乞丐快樂的歌聲覺得很納悶,心想:「他怎麼能那麼快樂?待我來考驗他。」富人就趁乞丐出門,偷偷放一塊黃金在他家,乞丐看到很驚訝,一開始還想:「這一定是有人忘了吧,我明天要還給他。」接著就想:「也許是珍貴的三寶加持,送給我的禮物吧?」再接著開始想:「那我明天要把黃金拿去變賣,然後拿這筆錢去買房子,或是做點什麼好呢?」這樣想著想著,那天晚上就忘了唱歌了。

    這時一直在旁邊窗戶觀察的富人,就了解到:「有時反而是財富讓我們忘了快樂!」我們每天庸庸碌碌的過著,為什麼這麼忙碌,無非為了快樂,但反而沈迷、糊塗於庸庸碌碌當中,一生就這麼過了,忘了我們是為了快樂而這麼做的。

    故事裡這塊「黃金」,對我們每個人象徵的是什麼?可能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值得我們好好去想一想。

    認出快樂,感覺一口呼吸的美好

    我覺得快樂不需要想太多,快樂其實是一件很容易懂的事,越簡單、越單純的,就是越甚深、越真實的快樂。

    我們常以為快樂就是越複雜的、越新的、以前沒有的事物,已經得到的就覺得沒什麼。其實快樂就是我們早就有了的,但我們忘了它有多珍貴,不再珍惜它了,反而冀求新的東西,不斷的向外去追尋。

    有一天我在住的地方,繞著寺院走走,天氣很好,因為慢慢走、慢慢走,身心都放鬆,忽然有個想法出現:「哦,我在呼吸耶。」大家可能覺得呼吸有什麼了不起,但當我覺知到自己在呼吸,就覺得有種喜悅、滿足的感覺,它是從內心生起的一種自然的喜悅與滿足感。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仔細想想,我們每一口氣都跟眾生息息相關,以科學角度來講,氧氣也是森林和樹木所給予的,而且我們不只是呼吸一次,一天有無數次呼吸,一生不知呼吸了多少次,即使你只感受到一次呼吸,都可以感受到裡面含藏了無量的因和緣。呼吸的時候,你可以慢慢去感受它,會發覺原來每次呼吸都聚集了這麼多微細的因緣,這麼微妙的、包含這麼多因緣的一次呼吸,我卻剎那剎那的做到了,現在能這樣活著真是很難得的一件事,突然覺得自己很幸運、很幸福、很喜悅。

    想想看,如果我們呼吸的氧氣是要買的,或者刻意努力才能呼吸的話,那不就辛苦了嗎?

    只要我們能仔細思維,懂得感恩和珍惜,一次呼吸都是很難得的,這些喜悅一直跟著我們,就在這些細微當中,隨時跟著我們,不是只有有錢有勢的人才有。快樂只是有沒有被認出來而已,也就是懂不懂得知足和感恩而已。

    有些人會想所謂「知足」,到底要到什麼程度才應該知足?其實不管你擁有很多、還是很少,都可以從裡面學到一種知足,這都在於你的心,你的心會給你快樂,所以我們要去學習知足,讓自己擁有知足的心;否則不斷追逐無盡的慾求,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

    就像地球資源,就因人類的物慾而遭受濫墾濫伐,人類慾望是無窮的,以這樣貪得無厭的慾求濫用地球的資源,地球很快就會被我們耗盡了。我們真應該為我們的下一代想想,甚至只是為自己下半生想想。譬如我們的飲用水,那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但現在很多地方都有水的問題,所以我常提醒僧眾,喝每口水、每一次用水都要珍惜,不要浪費,像非洲等很多缺水的地方,甚至要喝牛的尿。

    所以我們要覺得感恩,對生活中使用的、經驗的任何事,帶著知足的心去感受,就容易活得幸福。

    這一段我們都在談論因果,這些都在因果的道理裡面。

    想做佛教徒,要先做個善良的好人

    明天會講三主要道的第二部分「菩提心」,也會給菩薩戒。首先我自己是不是一個菩薩呢?我也不知道。但因大眾的福德之力,我們聚在聖地,如果能藉給了菩薩戒,讓大家生起一點菩提心,也是我的一點祝福和心意。

    我在辯經法會上說過,我從小誕生在一個佛教家庭,父母他們對佛法很虔信,比起他們我真的不算什麼,我的親戚朋友也都對佛法很有信心。後來我得到一個噶瑪巴的名號,被帶到寺院,有個老師二十四小時跟我在一個房間裡,我哪兒都去不了,還有行持很好、很有善行的侍者整天在身邊。後來來到印度,也遇到很多具德的上師,跟隨他們聽聞了法教……從這樣的經歷看起來,大家一定說:「你絕對是個佛教徒」,但這樣就真的算是個佛教徒嗎?

    有時我們說自己是佛教徒的時候很確定,但如果問:「你是個好人、善良的人嗎?」有時反而會遲疑一下,不那麼確定,這真是很不好意思,但這種情形卻很多。這是很重要的部分,做為一個人,你得先是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才能成為佛教徒。就像想做一個黃金的寶瓶,首先材質得是黃金,想做金瓶,卻只有銅,永遠也做不成金瓶;想成為一個佛教徒,至少要先成為一個善良的好人。沒有善心,卻想成為佛教徒,是種邪見。所謂善良的好人,不是指完全沒有煩惱和情緒,這很難,但至少情緒要比較輕微,不那麼放肆。只要你是一個善良的好人,自然就會是一個佛教徒。

    「佛教徒」僅僅只是個名稱,貼上這個標籤,其實無法改變你。能不能成為真正的佛教徒,在於你願不願意真正改變,成為一個善良的好人。隨時要提醒自己,隨時和自己溝通,看自己有什麼地方是善良的、還不足的地方是什麼,隨時調整,朝善的方向改變自己。

    最後,維那師帶領大眾唱頌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道祈願文〉(大祈願課誦本P389)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